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原有的课程模式和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为了顺应新课改的需要,2001年9月新的《幼儿教育纲要》颁布了,新《纲要》第一次把教育评价与教育内容和要求、组织与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保教质量的必要手段。”可见: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利的杠杆作用。

通过观察与评价,让教育去适应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是我们进行观察与评价的主要目的。关键是观察与评价要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到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对所获得的观察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幼儿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兴趣爱好、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此来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和策略,更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这个观察、分析、评价、反馈、调整的过程中,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她们与幼儿一起成为教育成长的共同体。

观察、评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关键是如何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利用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抓手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评价来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策略等等,就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的现状: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反馈机制,是提高保教质量的有效手段,这一点已被国内外专家和幼儿界的同行们普遍认可。综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迄今为止,关于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诸如: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策略、评价方法和原则的研究;幼儿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对孩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立体评价;成人评价和儿童自我评价等等。归纳起来主要是对评价体系、评价原则和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的研究,对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较多,而真正便于教师们进行操作的研究较少。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评价仍然感到非常棘手,无论是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力不从心,迫切地需要有一套在平时的活动中,便于操作、有利于观察记录、进行有效评价的操作方法。

(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评价的误区:

在平时的活动中,比较重视幼儿的知识技能。比如:绘画时,经常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而忽视幼儿的情感、态度、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等。教师们虽然知道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幼儿,但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经意地进行横向的比较,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片段一:

幼儿园半日活动开放,老师先讲了《可可豆历险记》的故事,当讲到可可豆在森林里碰到凶猛的狮子时,故事嘎然而断,请小朋友想象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接着老师请小朋友把将要发生的故事画下来。教师给孩子的空间比较大,没有要求孩子该画什么,不该画什么,为了发挥隐性的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室里贴了几张自编的故事画。孩子们画完后,对着自己的作品非常的满足,喜滋滋地陶醉着。只听见沈鹏妈妈指着儿子的画说:“你怎么画得跟老师一点也不象,狮子像一只猫……”,刚才还在陶醉的沈鹏,被泼了一盆冷水,哇地哭开了。

片段二:

大班科学活动“液体守恒”,教师准备了几只不同形状的玻璃杯,在每只玻璃杯中倒入同样多的一碗水,然后提问:“你觉得这几只杯子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请你们自己去操作一下。”孩子们开始工作了,大家玩得非常开心。通过自己操作后,全班大部分幼儿搞清楚了液体守恒的原理。只有徐卓然、董福宇等几名幼儿还不明白,老师有些生气,就说:“你们怎么回事,人家都弄明白了,就你们几个还搞不清楚。”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1、对幼儿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过去的教育评价重视的往往是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注重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是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把教师预设的知识性目标达成度高的,认为是一节成功的课,而对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情绪的愉悦性关注的较少,对是否能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得不多。

在本研究中,为了让教育去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还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制定一些评价量表,对幼儿的一日活动进行观察、评价;充分调动家长这一评价的主体;在获得了评价信息后,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策略,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采用发展性评价,注重活动的过程和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幼儿保持愉悦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2、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意义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教师会背《纲要》中一些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幼儿的评价也有一些偏差,-些教育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痕迹。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此达到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双赢效果。

因此,我们就萌发了对幼儿一日活动进行观察评价研究的想法。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幼儿一日活动:是从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我们把一日活动分为晨间活动、游戏活动、自主活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生活活动、集体和小组活动等。

观察: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求教师在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以表格、轶事、案例的方式进行记录,为合理评价幼儿的发展,提供第一手材料。

评价:主要是对观察到的各方面信息加以分析,读懂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重点是评价幼儿在一日活动活动中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兴趣爱好、交往能力、态度倾向、意志品质等,不注重对幼儿知识技能的评价。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案例、轶事、表格的方式,观察记录幼儿一日活动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现有的水平和发展状况,制订幼儿发展的措施与对策,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2、通过案例研究,促使教师进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探索幼儿观察与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的调整:

由于个别教师工作的调整和研究人员精力的问题,为了确保区级立项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以案例研究为抓手,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在观察幼儿一日活动的同时,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环节:区域活动、美术活动、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重点的研究。对区级课题作了一些调整,把原来的四个子课题调整为三个,具体内容如下: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与评价的案例研究。

2、区角活动观察与评价的研究。

3、运用教育评价提高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研究的方法:

1、观察记录法:

教师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一日活动的行为表现,对每个孩子的观察每周不少于两小时,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并请家长参与观察与评价。

2、分析比较法:

将观察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用纵向比较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找到幼儿的智力强项,以强项带动弱项的发展。

3、案例研究法:

通过活动实录,案例和轶事记录,进行评价和反思,制定下一阶段发展和培养的计划,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策略。

4、行动研究法: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探索和积累观察的方法和技巧、评价内容和手段等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纲要》的理论支撑——评价是为了幼儿发展的需要。

新《纲要》对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进行新的阐述,注重评价过程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和成长过程。认为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应关注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应该在真实情景的活动中进行、应反映不同的变化和成长过程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

2、多元智能理论——用幼儿的智力强项带动弱项。

《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要充分发掘每个幼儿身上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 八种智能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时,有它的强项和弱项,我们的教育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强项,以强项带动弱项的发展。通过观察和评价,并不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孩子们进行分类,而是为了了解孩子、分析他们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

3、赏识教育法——少用食指多用拇指。

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赏识孩子的进步,有利于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成功。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老师一个充满期待的眼神,一句满怀喜爱的话语,都能给孩子以“我能行”的暗示,唤起孩子追求进步、达到成功的自信心。将“竖起大拇指”这一动作真正运用到评价孩子的进步当中去。

四、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案例研究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载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和载体的,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调整来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地成长。

何谓案例:

案例是通过记录幼儿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及由此而进行的反思。案例记录的形式有很多,诸如:录像、照片、CD、文字记录等。

1、案例研究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研究可以诠释幼儿在活动中的想法与思考过程,让教师了解幼儿。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教科书,正如爱德华.滋教授所说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在“解读”与“对话”中,教师再一次地对幼儿的心灵不断地探询、反思、领悟,了解幼儿真实的心理状况。

教师通过持续地、细心地观察和倾听幼儿,通过案例的方式,从不同的主题活动、不同的角度进行原始材料的记录。记录幼儿整个学习过程、记录幼儿建构知识的方法、记录幼儿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等等。教师在整理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包括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对幼儿学习方式的把握;对幼儿兴趣与经验基础的了解;对幼儿学习进展以及幼儿用不同方式认识世界、表现自己探究结果过程的了解。使教师再一次回顾教学工作中的片段,为更全面地关注幼儿的想法和做法创造了机会,也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学习方式,帮助教师更准确、更深刻地对每一个幼儿进行针对性地评价。

、案例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反思,使教师与幼儿一起共同成长。

《纲要》指出:对幼儿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自己教育实践的过程,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过程。案例研究协助教师了解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幼儿再一次“解读”、再一次“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案例时,不仅仅是让幼儿回忆自己的活动情况,而且还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再次倾听、再次观察、再次思考幼儿的独特机会。透过案例,教师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思路、想法,促使教师自我反思。在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共同探讨与辩论中,对教育教学理念、教育观和儿童观有了更深地理解。

案例本身是一种支持教育过程的程序,是一种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透过对幼儿点滴的记录,在分享幼儿学习经验、学习方式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提升理论层次,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假设。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适时的交互作用,从而提升教师与幼儿沟通、交流的平台。

案例反思,将教师明确的知识"内化",将默会的知识"外显"。通过案例研究能保持教师不断地分析、不断地向幼儿和同事学习,在与幼儿一同学习中获得教学相长的经验,在与同事一起探讨中不断地蓄收。这样,教师可以休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获得新信息、新点子。在案例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一样也获得了自我地成长。

2、通过案例分析与反思,对幼儿进行全面、有效地评价

、案例回放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同伴,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不同的案例记录,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重新检视自己的机会,通过案例,幼儿看自己的活动过程,会更好奇、更感兴趣,也更自信。在案例的回放中,幼儿看到自己与同伴的对话和交往,对自己和同伴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地肯定或修正自己,进行自我整合。

案例描述:“娃娃家的小妈妈”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胡晓烨主动去娃娃家做妈妈,显得很高兴。在游戏开始时,她忙着烧菜,比较投入。玩了一会儿,只见她左顾右盼,看见旁边的“爸爸”忙着在烧菜,“爸爸”的旁边有一些青椒,她跑过去不声不响地就拿,“爸爸”不肯,她马上伸手打“爸爸”的头,“爸爸”哭着找老师告状。老师问胡晓烨:“你为什么要打爸爸呀?”她看着老师,不说话。老师又说:“你们是一家人,怎么打架了呢?胡晓烨,你看怎么办?”胡晓烨手里仍然拽着青椒,没有吭声,也没有一丝要道歉的意思。”

第二天,在谈话活动时,教师让幼儿看了这一段录像,看完录像,教师对孩子们说:“你们看了录像以后,有什么想法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教师首先请胡晓烨发言,她低着头说:“我不能抢超超的青椒。”

老师:“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胡晓烨:“超超,对不起。”

超超:“没关系。”

老师:“请小朋友讨论一下,如果很想要别人的东西,怎么办?”

孩子们又议论开了,当老师说:“谁想来说一说”时,胡晓烨把小手举得高高地,嘴里还不停地说:“老师,老师。”教师脸上露出一阵得意的微笑,也许在想:效果达到了。真的又一次请了胡晓烨。

胡晓烨:“我就说,借我用一下好吗?”

简要分析与评价:

胡晓烨与小朋友交往时,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交往的技巧较差,不善于使用礼貌语,经常采用争夺的方式解决问题,小朋友对她意见很大,专门告她的状。教师经常提醒,还与家长沟通,效果都不佳。于是就想出了用录像的方式把案例记录下来,通过案例回放,看看能不能起到效果。

在第二个案例中,我们看到“青椒事件”已经在胡晓烨身上起效果了,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也知道了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往。但这只是认识上的,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教师在今后的日常活动中要经常地提醒她,使她能尝试到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成为一种自律的行为。

、案例记录可以协助幼儿进一步加深和拓宽探究的内容和方法。

幼儿在观看自己的活动案例时,对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方式、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比较,从而给幼儿提供进一步建构知识的机会。对于幼儿来讲,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案例,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回忆,回忆他们在探索活动中所做的一切,使他们可以追寻自己成长的足迹。

案例描述:“种子发芽的秘密”

春天来临时,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有红豆、绿豆、蚕豆、大蒜、花生、瓜子等。过了几天,有颗大蒜发芽了,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教师把孩子们讨论的内容用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

幼儿1:“种子为什么会发芽的?”

幼儿2:“芽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幼儿3:“要有水才会发芽的。”

幼儿4:“上次我去老家,我还看见过从泥土里钻出来的芽”。

幼儿5:“我们去问老师吧!”……

在用完午餐后,老师把这个案例与班里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每人一粒黄豆,小小的豆子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神秘了,他们拿着豆子左看看,右瞧瞧,还是不知道芽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为了让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得以保持,也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老师和大家一起商量来做“种子发芽”的小实验。

案例描述:“豆芽的叶子在哪里”

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找来了沙子、泥土等,让他们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沙、土、水)种植种子,引导幼儿关注种子发芽的情况。过了几天,有种子发芽了,争论得最激烈的就是关于豆芽叶子的问题。

幼儿1:“豆芽只有两片叶子”,

幼儿2:“豆芽好像没有叶子”。

幼儿3:“有一个杯子里的豆子坏了,一个芽也没有。”

为了让孩子们自己解开这个谜,老师建议:“请大家找一找,豆芽的叶子到底在哪里?”

幼儿4:“老师,不好了,鲍伟把豆芽给弄坏了!”

幼儿5:“呀!小叶子在这里!”在一半豆瓣的中间,露出了黄黄的两片小叶子。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小心翼翼的掰开豆瓣,兴奋得欢呼起来。

幼儿6 “找到了,找到了!”

幼儿7“我也找到小叶子啦!芽儿原来是从豆子的‘肚脐眼’发出来的。”

从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些探索的内容和主题都是在案例记录中发现的,如果教师没有把孩子们的对话当回事,就不能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我想也就不会有“种子发芽”的探究过程,孩子们也就失去了一次不断地追寻、不断地探究的机会。在我们成人的不经意中,孩子们一次很好的发现机会丢失了。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用脑、用心、用笔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案例,从案例中去发现孩子们的现实需要,去找寻教育的契机。

(二)、区域活动是捕捉幼儿评价信息的重要途径

1、社会性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角色意识、交往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①、社会性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和交往技巧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区域活动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和游戏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都将得到快速地发展。

案例描述:我是送蛋糕的

娃娃家并不只是小班幼儿的专利,中班幼儿对此也情有独钟,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中二班也开设了两个娃娃家。每一次区域活动,娃娃家里总是满员,今天也不例外。婷婷来晚了,看着悦悦抱着自己的宝宝在唱生日歌,她非常想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于是就走进去说:“悦悦,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悦悦说:“不行,人太多了。”婷婷非常失望,只好退出。

娃娃家里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谁呀?”

婷婷说:“是我,今天是娃娃生日,我是来送蛋糕的。”

悦悦:“好吧,进来。”于是,婷婷顺利地进入到娃娃家,和大家一起开心地玩着。

分析与评价:

婷婷是一个非常执著、爱动脑筋的孩子,当她想去娃娃家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她没有采用强制的手段,也没有退缩,而是采用了同伴乐意接受,又非常自然的方式,以一个送蛋糕的角色身份,融入到游戏中,同伴们欣然地接受了她,她的游戏愿望得到了满足,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得到了锻炼。这一次的成功,提高了她的交往信心,也为她今后的交往提供了经验,将使她终身受益。

、社会性区域活动让教师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田,解读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

新《纲要》注重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对幼儿进行观察与评价,开放性的区域活动正是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的好时机。因为区域活动是宽松、自由的;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环境、材料、内容都是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创设的。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孩子的表现是真实的,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儿童显示的兴趣和能力来确认孩子的强项,以及孩子真实的需要和心理状况。

案例描述:“出气筒

晨间活动时,孩子们都在区角内工作着,董英杰来晚了,但他很想去探究区玩(沉浮、磁铁等),可探究区工作人员已满。此时,他在探究区外转悠了一圈,然后就对区内的小朋友说:“你们让我来玩一玩,好吗?”只听见一个小朋友说:“人满了,明天吧!”董英杰非常无奈,只好到建构区。玩了一会儿,他又来到了探索区,对里面的小朋友说:“你们谁出来跟我换换玩玩吧。”探索区的小朋友又说:“我们不想换!”此时的董英杰虽然很想要进去玩,但又自制了。于是他就噘着小嘴进入“宣泄区”,只见他小脸涨得通红,用拳头使劲敲打“大灰狼”,一边说“让你玩,让你玩!”

简要分析与评价:

区域活动以它独有的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用正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董英杰小朋友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喜欢探索。但有一些霸道,经常会用武力解决一些问题,同伴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为了帮助他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师请他做小值日生为同伴服务,以此来促进他的社会性发展。

案例中的表现,让教师对他的需要和心理状况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他有自己的需求,但在集体中又要遵循规则,所以他只好克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又感觉到压抑,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他就跑到宣泄区,用拳头打棉花包,以此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虽然有些歇斯底里,但始终没有伤害到同伴,老师及时表扬了他,同时也给他一些合理的建议。他学会了自控、学会了尊重、学会了自我调节,这远比学会多少知识重要得多。

2、学习性区域活动,充分展示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①、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投放合适的操作材料,进行分层指导。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设置了不同的区角。根据小班幼儿在生活、认知和自我发展上的需要,为幼儿创设了动手练习的区域,有物品配对、喂动物宝宝、玩色、串木珠饰物等。中班有趣味寻宝、拼图、益智角内还增加了数数、数与图形的匹配、排序等。大班主要是鼓励幼儿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了锁和钥匙,设置了“锁和钥匙对对碰”的区角;收集玉米叶、玉米衣进行编织,用棕榈叶编扇子;计算角里为幼儿设置了“幸运大转盘”,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合适自己的数学活动。

比如中班的操作区,老师设计了“钓鱼”的内容,为了适应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教师准备了两种钓鱼杆,一种是比较容易的,用磁铁吸;还有一种鱼杆是用铁钩钓的,相对来说难度增加了。还有大班的《夹夹乐》,根据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教师投放了不同的弹珠、木珠、塑料积木、纸球等,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材料夹,不同难易程度的活动材料,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在这样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环境中,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②、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发展的活动和材料。

活动区内容的设置,主题的创设都是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材料和环境,以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速度与需要。

案例描述:钥匙和锁对对碰

一天早晨,大一班的汤老师刚到幼儿园,发现教室门口已经围了几名幼儿,他们在研究教室门上的锁。当老师拿着钥匙开锁时,孩子们很开心地念起了《开锁歌》。 老师就问“你们会开锁吗?”小伙伴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议论开了,王依梵、伟伟齐声说“我会、我会”。老师请伟伟试一试,只见他不停的转着门上的锁和手里的钥匙,手有些颤抖,研究了好长时间,还是打不开,一旁的同伴和教师又紧张又着急。

对于孩子的这种探索兴趣和发展状况,老师看在眼里,和孩子们一起开始搜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锁,以满足不同能力的幼儿。大一班的区角活动中就新增了“钥匙和锁对对碰”的游戏内容。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孩子们可以把每天开锁的情况记录下来,进行比较。伟伟特别喜欢这个区域,通过几天的探索和实践,他从不会开锁到会开一把大锁,到最后面能开区角里的每一把锁。

分析与反思:

“锁与钥匙对对碰”这个主题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产生的,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投放了大锁、中锁、小锁,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锁进行尝试,伟伟从开始两只小手颤抖地不能开一把锁,到会开一把大锁,到最后能开区角内所有的锁。从简单到难,从不会到会,伟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他的小手肌肉得到了锻炼。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没有压力的、是孩子可以自己选择的,所以他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操作。

幼儿在区域活动这个开放、宽松的环境里主动参与,按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能力水平,选择活动的内容,边探索、边学习,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得到自主的发展。

3、在区域活动的案例观察和评价中,教师也是得益者

开放性区域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也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学策略。

案例描述:画“太阳”的启示

在美术角里,天天在画太阳,只见他很快地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太阳,在众多油画棒中挑了一支“绿色”的,开始用力涂了起来。于是,老师走过去对天天说:“你画得不错,不过,太阳是红色的,你为么用绿色画呢?”说完,老师就到益智角去了。

当老师再次回到天天身边时,大吃一惊:天天正呆呆地看着自己的画,显得不知所措,手中还是拿着那支绿色油画棒,并且不由自主的抠着画纸,画纸已被抠出一个小洞。老师低下头问:“天天,你为什么用绿色涂太阳啊?”天天说:“太阳太热了,我想给他穿上绿色的衣服,我们就不会觉得热了。”我恍然大悟,天天的想法多好啊。我意识到刚才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不敢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了。于是摸摸天天的头说:“天天,你想得真好,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吧。”天天一听,又高兴地给太阳穿绿衣服了。展示作品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千篇一律的红太阳,只有天天的绿太阳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富有创意。老师请天天把自己的作品讲给大家听,得到了同伴和教师一阵热烈的掌声,天天开心极了。

分析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幼儿,做出过多的干预,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强制幼儿写实,限制幼儿稚拙、富有童趣的想象力,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如果老师都以程式化的教育模式来要求幼儿,就会使幼儿在绘画中失去自我和主动表现的自信心,丧失参与活动的热情。案例中教师前面采取的教育行为是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评价过失后,及时进行了调整,使天天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情感上得到了满足,获得了极大的快乐。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再现、分析和反思,可以使教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教育行为,明白地阐明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策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计划和投放的材料,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以重新思考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从原有的指挥者转变为活动区的观察记录者、启发引导者与合作伙伴,尽量采用隐性的指导的方法,让材料与幼儿进行对话。

(三)、成长档案是记录幼儿发展动态的重要信息。

我们在进行幼儿美术活动过程评价的研究中,发现把幼儿一个时期的作品用档案袋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读懂幼儿的作品起了很好的作用。

1、“成长档案”成为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源。

教师通过对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幼儿各种不同时期的作品(手工、绘画等)、以及幼儿活动的成果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通过对幼儿“童言稚语”、“思维浪花”“成长花絮”、“活动在线”等的收集,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和现有发展水平。在创建和收集幼儿“档案”的过程中,了解幼儿的个体特征、思维特点、所取得的成就、能力以及弱点,便于教师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可见,幼儿“档案”对于分析和解释幼儿在各发展领域的成长情况非常重要。

“成长档案”收集和记录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修正自己的行为,生成新的教学内容。

2、“成长档案”为幼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创造了条件。

幼儿的自我认知是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幼儿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阅读”和“回忆”自己和同伴的“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幼儿进行自我反思,获得自己成长足迹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和同伴有了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并能帮助幼儿逐步修正自我。正如 “娃娃家的小妈妈”这个案例中,“小妈妈”胡晓烨采用争夺的方式抢青椒,“爸爸”不同意,她就出手伤人。通过案例回放后,“小妈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也知道了应该用怎样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往。

在“阅读”和“回忆”的过程中,总结自己获得的经验,感受自己取得的发展,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在幼儿期,“榜样”的作用很大,“成长档案”为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幼儿间相互影响,使幼儿逐步养成善于接纳和听取别人建议的良好习惯。在教师和幼儿不断收集“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幼儿既满足于活动的过程,又对活动的结果有很强的目的性。

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收集,促进了师幼互动,加深了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满足了他们的情绪需要,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3、“成长档案”架起了家园共育的桥梁。

“档案”记录使幼儿的发展过程和成果变得清晰可见,为家长认识幼儿教育、了解幼儿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每一个月把评价的信息和“成长档案”向家长反馈一次,家长可以通过幼儿“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使家长能分享孩子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对自己的孩子做出中肯的评价,重新审视其家长的职能和幼儿教育的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对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为孩子积累有益的经验创造条件。

新《纲要》非常重视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了家长这个评价主体的作用,请家长参与对幼儿的评价。家长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大班幼儿《“亮眼看世界”主题活动的评价》(见附件),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和关心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促使家长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成长的关注。 

五、几点建议与思考:

(一)、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是实施幼儿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保证。

终身教育不仅适用于幼儿,更适用于我们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阶梯。关键是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是进行教育评价的前提和保证。要想使我们的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桥梁,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去观察了解幼儿。

1、善于捕捉典型的案例,组织教师讨论辨析,进行教学反思。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将教师们对有利于幼儿自主性培养和不利于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典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反思。比如在处理大班幼儿为争夺喜欢的玩具而发生“冲突”这个案例中,我们把教师的几种做法和幼儿的反应逐一记录,讨论究竟哪一种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教师甲:放手不管,“这点小事自己去解决”。告状的幼儿怏怏地走开了,继续去“抢”。

教师乙:教师充当“和事佬”:“你们轮流着玩吧!”可幼儿还是觉得老师没有解决问题,心里不服气也不痛快。

 教师丙:跟想要玩同伴玩具的幼儿耳语了几句:“你可以跟他说一句好听的话,也许他就会让你玩的,你去试一试。”这名幼儿想了一想,开始去尝试解决问题,真的成功了,两名幼儿非常开心地在一起玩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交往技巧和策略。

分析与评价:

在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反思与讨论时,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说A教师的做法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把处理问题的权利让给幼儿,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说A教师不负责任,这样就会助长孩子们争抢的不良习惯。

有的说B教师的做法不好,把孩子们的机会都剥夺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差,依赖性强。还有的说C教师的做法好,既教会了幼儿交往的技巧,又给幼儿留下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总之,教师们在开放自我的同时,观点进行了激烈的碰撞,这种民主、争鸣、宽松的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善于抓住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案例“画太阳的启示”,我们组织教师反思讨论:教师前面采取的教育行为是以自己的审美要求作为标准,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评价过失后,及时进行了调整,使天天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

2、研究幼儿动的学习过程,把握师互动的内涵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互动过程。引导教师研究幼儿动态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方式,为不同需求的个体提供适宜的教育,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案例描述:

健康活动“营救小白兔”,教师设计了一个黑暗的山洞,以此来培养幼儿勇敢、不怕黑的意志品质。有的孩子胆小,缺乏自信,不敢尝试。

教师甲:伸出双手热情地鼓励幼儿和大家一样勇敢地钻山洞,老师会保护你的。

教师乙:与教师甲完全不同,对已流露出胆怯、退缩情绪的幼儿,引导他先在山洞外走,在山洞的出口等待同伴出来,然后请他的好朋友拉着他一起走,不强求一律。

分析与反思:

以上两位教师都发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但教师甲没有重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主体意愿,更没有采取适合个体差异的措施,而一味地按自己预定的目标,统一要求进行指导。孩子体验的是加倍的紧张和畏惧,试想,盲目的鼓励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吗?教师乙观察到了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动作表现和情绪、神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难、易度,并给予支持性的激励,使他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增添了自信,再逐步提高难度,孩子们对尝试新本领乐此不疲。

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了活动环境,给予幼儿小步递进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孩子得到了愉快的体验,重建自信,更乐意面对新的挑战了,真正体现《纲要》中个性化发展的理念。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否利于幼儿积极、主动、有效的发展,不仅要研究教育方法,更应该研究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观察幼儿入手,从幼儿的语言、行为、情绪、神态等来反馈信息,了解幼儿的所思所虑和心理需要,自觉分析自身教育行为的适宜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措施。

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判断,找到不断学习、实践、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使儿童观、教育观内化,才能实现教师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积极、主动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通过不同的信息源,正确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水平。 

要想真正达到教育评价目的,就必须对幼儿进行有效地观察。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各种作品、了解他们如何与别人交往、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各自独特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做出调整计划并加以执行。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不是一个即时的工作,也不是只关注幼儿某一具体方面的发展,它是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并且涉及到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当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对幼儿某一方面的行为(如生活自理能力、区域活动中的交往能力、美术活动中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观察,也可以对各方面发展情况(整个小班、中班和大班阶段)进行分析,通过各个方面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全面的发展情况。

关于评价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们有这样的思考:多种方式评价幼儿,以便了解他们的强项与弱项;对幼儿作系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根据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计划、安排幼儿的学习活动,以帮助所有的幼儿学习并获得成功,包括那些有特别需要的幼儿;将收集到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观察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解决孩子教育中的问题。

(三)、观察评价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必须要尊重事实和幼儿的个体差异。

1、观察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孩子的表现

平时观察、轶事记录和案例反思,为我们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为确保所获得的资料的真实性,观察必须在日常活动中、在不干扰幼儿的活动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的方式进行,案例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2、评价要尊重儿童的差异性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是有着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儿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特色,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要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孩子,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不能用划一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幼儿。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中,有一些困惑,比如:怎样在活动中有效地处理好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和兼顾全体的关系;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兼顾观察与参与指导的矛盾;在评价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既关注幼儿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又重视幼儿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的尺度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幼教专家、同行和我们一起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加德纳主编:《多元智力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4、陈帼眉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 北师大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