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经常会“犯错”,也经常会因为遇到挫折而发脾气、哭闹、耍赖,更会因为伙伴之间的沟通交往问题产生纠纷……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的缺失。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引导?如何基于这个必经的成长过程,以课程实施的方式帮助幼儿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能否找到有效的载体让“潜移默化”变得可触摸?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尝试将“共情陪伴”理念引入社会领域教育。

“共情陪伴”有利于社会领域课程建设

心理社会能力,简称“心力”,是指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在日常保教工作中,仔细观察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现状,我们发现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幼儿自我认知具有“两面性”。主要表现为很多孩子都是“门里大王”,一旦走出家门,就成了不讲规则的“皮大王”、胆小不善交往的退缩者。第二种是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不会接纳与调控,在该安静的公共场合我行我素,过分自由;被他人拒绝、遇到挫折时会生气、哭闹、耍赖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等。第三种是幼儿人际沟通方法简单粗暴。主要表现为不敢交往、不会交往,当需要与他人产生联动时,采用的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拉辫子、扯衣服、动用拳头等),给人际沟通带来障碍。

“共情陪伴”倡导的理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共情陪伴”是北师大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伍新春教授,联合哈佛大学凯瑟琳·斯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周兢教授共同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将美国幼儿心理社会能力培养理念引入中国,经过多年来本土化研究,致力于3—6岁幼儿心理社会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共情,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顾名思义,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陪伴”的核心是真诚、无条件支持、积极关注、信任、倾听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以此与孩子建立真诚、尊重、理解、宽容的关系。

“共情陪伴”理念为我们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构建幼儿“心力”培养课程提供了积极的思路,那就是从教育孩子走向倾听理解孩子,从帮助孩子走向支持接纳孩子,从关心孩子走向积极关注孩子,从改造孩子走向换位思考。

“心力”培养课程的目标聚焦儿童健全人格

我们认为,幼儿“心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要放下驯化、说教、改造这些模式,在保护和享有童心、童真、童趣的基础上,通过系列活动浸润、共情课程提炼,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帮助儿童积累获得心理社会能力的4大板块16条关键经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阳光儿童。

因此,课程内容要体现“好玩”,要渗透在幼儿一日学习、生活、游戏中。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活动性、游戏性、体验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基于视频情境的共情课堂。从小班开始,我们将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获取的“心力”的4大板块16条关键经验,即“情绪管理能力(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控)、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知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性别角色)、人际沟通能力(亲子依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能力(行为习惯、挫折应对、合作分享、冲突化解、直面欺凌)”,通过每学期8个具体的视频情境课程内容加以实施,起到“提炼梳理”的作用。

基于体验的园本微课程。主要是在园本微课程构建中,融入“心力”培养。如在“集体庆生”微课程活动中,设计“优点轰炸、宝贝秀场、自我介绍”等板块,以此引发幼儿悦纳自我,发现他人优点;提供“分享礼物、自主策划庆生活动”等机会,促进幼儿与同伴的合作分享。

基于真实的生活游戏。主要是将“心力”培养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特别是通过一些独特的活动进行嫁接,以此让教师更好地读懂儿童、理解儿童。如在“小小快递员”活动中,幼儿轮流负责给园内教师送信件、报纸,培养了人际交往、问题解决能力,构建了良好的师幼关系。

共情课堂、园本微课程、生活游戏,构成了我们培养幼儿“心力”课程内容的主要板块,此外还有“爸爸社团、走班活动”等生活游戏中的随机渗透,共同促进幼儿“心力”的培养。

幼儿“心力”各板块培养策略互相交融

在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逐渐探索归纳出了具体的策略。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从识别表达情绪到管理情绪。小班侧重融入集体:开展情境视频学习,如“我感到紧张、妈妈再见、上厕所、我好开心、遇到困难了”等活动,让幼儿喜欢集体生活;中班侧重方法习得:设计“自己也能解决问题、被朋友拒绝了、犯错了怎么办”等活动,让幼儿获得情绪管理的方法;大班则侧重主动调节:如“对不起朋友、投票解决、有两种情绪”等活动,经由视频情境让幼儿学会反思情绪,并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每天辅以“表情翻翻乐”“情绪加油站”“心情回收站”等策略,融入在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在识别情绪中发展管理情绪的能力。

就这样,幼儿每天的情绪因为被教师关注而得到及时梳理,他们借用视频中“丹尼尔”的办法,用“深呼吸,数数”让自己平静下来,画一张画给自己,让自己变得开心;他们经常会唱“当别人不想跟你玩,那就用别的事情来填满”,告诉自己学会独处的方法……我们相信,当孩子从外在的模仿中逐渐形成习惯,习惯会变成内在素养的一部分。

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自己到悦纳自我。每月一次的“集体庆生”微课程活动,是提升幼儿自我认知能力的主要载体,让他们在“长大”的生日会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了解自己的独特性,提升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同时,通过嫁接情境视频课堂中的“我就是我”“我是独一无二的”等活动内容,连小班幼儿都会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吗……”等话语,这让成人不得不承认,幼儿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

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从愿意融入到主动交往。培养幼儿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小班通过“好朋友互相帮助”主题,中班通过“被朋友拒绝了”“考虑他人的感受”等主题,大班通过“对不起朋友”“将心比心”等主题来实施。如在“道歉只是第一步”的课程内容中,经由情境视频开展讨论,最后迁移经验,梳理了“道歉只是第一步,道歉后还要想办法弥补”的人际交往经验,口号“说对不起是第一步,然后想怎样帮助”深入幼儿内心。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从正视困难到主动应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城市足迹远足活动”中开展,通过“小记者、小交警、小摄影师”等任务认领,幼儿必须突破自己主动与他人互动,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同时,在共情课堂中,通过“遇到困难了”“再试一次”等小主题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策略,不是为单独指向某一方面的能力而设计,而是互相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变得自信、乐观、合群、善交往,灵动与活泼大胆成了他们身上的特质;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特殊儿童”给予了更好的接纳。今后,我们将探索如何将视频情境和幼儿的真实生活更好地链接,不断完善培养策略,为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