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唯分取才是我国高校选拔学生最主要的方式。这种选拔方式虽然对学生来说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但无法更全面地了解考生,而这也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应试取向。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更需要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应变社会变动的能力。仅仅通过单一考试分数来选拔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因此,“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成为了必然。

什么是“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指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或每个学年的期末,全国各地的中等学校组织的一次对全体在校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测评任务。综合素质评价来自于2006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测评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一些地区,将每位学生在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级(九年级)或高三的最后一次综合素质评价计入中考成绩、高考成绩和学生档案,作为高中录取和大学录取的参考或录取数据。但一般在大学不进行此项测评。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分为七个维度(不同的地区或学校结构略有差异),分别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表现能力”。七个维度又分别被分为若干个项目。等级分别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或者给予评分。

综合素质评价的建立大势所趋,而这或将成为教育变革关键所在。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要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中考、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标准,这是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中考、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打破中考、高考“唯分数论”弊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策。这既有利于更加科学、完整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又有利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从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向更加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转变,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一举多得。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将学生平日的综合素质表现纳入考试的参考范围,其目的是希望一定程度改变“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综合素质评价,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巡视员尹后庆先生在第二届全球职业生涯发展大会(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Conference)上发表了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之眼,发现和认识学生》的主题演讲,为我们讲述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关系,下面分享尹会长的演讲内容,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他到底是如何来解读的。(以下内容根据尹后庆会长在GCDC大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尹后庆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正在推进的改革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的教育亟待改变。

高考改革方案“两依据,一参考”已初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已经正式确立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1、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有很多校长关心综合素质评价高考用不用,分数占比多少,如果不用就不用搞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这是不对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学校体系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它既是检验学校办学方向和质量的手段,也是对学生主动发展引导和支持的积极手段。

综合素质评价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诸方面。目的在于逐步扭转过去偏重认知,过多倚重学科知识,而忽视对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的观察和价值认定,导致教育异化的现象。

综合素质评价是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更加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要,对于学生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也会更加有效。在评价中,过程与结果需要相互结合。有些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有些结果是在人的未来发展中得以显现。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应有之意。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导学校形成一个“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评价”完整教学系统。

2、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

单一学科考试成绩的评价有两个弊端:一是过于偏重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不同学习领域、学习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容易遮蔽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东西;二是偏重常模参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

当年我曾分管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里面很多孩子非常聪明、非常机灵、非常有潜质。他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业后也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在我们初中升高中用分数线性排序之后,却排到了65%以后了,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常常发生。因此,我们不能用常模参照的方式来褒贬孩子,用分数线性排序来评判孩子,而要让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需求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发展的价值,问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需要综合素质评价,让我们的学校能够丰富多彩,能够充满活力,让我们所有的生命在学校为他创造的海洋里面徜徉。

我们的学校应该有多种评价方式并举,实现综合素质评价多样性:

以学科内容为指向的评价

解读每名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水平。不管是常模参照还是水平参照,都需要组卷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去贴近学生的水平,找到学生所处的真实位置,筛选不是唯一目的。

以学习特质为指向的评价

通过建立评价框架,设施各种工具,开发各种技术,去发现每名学生的学习风格、需求,让他们在参与有差异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策略中,在与自身风格最接近的学习环境和最匹配的教学互动中收获最大化。

以学科行为为指向的评价

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轨迹中,从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中,客观地记录、分析,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应该是最真实、最个性化,也是具有最强应用价值的。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只关注理论性框架和技术性指标,而是要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目标,进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设计方案和工具。 

因此要从丰富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入手。学生必须的学习经历需要精心设计和保障。应该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实验,哪些是学生必须参与的项目活动,哪些又是学生必须经历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

3、综合素质评价的完善过程要成为专业攻坚、创造智慧的实践常态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只是高考用,更要成为学校教学实施的常态。目前上海直接用上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只有九所高校,对象只占一部分学生。但是不能因此学校就不去认真研究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成为教学的实践常态。

当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是比较复杂的,在科学性、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都具有极高挑战,因此要专业共建。我也非常希望社会的信息化企业,能够用你们的工具和我们学校的综合素质平台结合起来。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我们要加强“综合多元评价”的研究,完善以各个领域学习结果及其表现为重点的多元记录、评价方法;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在以真实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形式的过程性评价开展中取得突破;要加强“评价工具和分析解释”的研究,形成评价框架制定、技术开发、分析解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