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的节奏与童话的节奏

  前文所引周作人的话中,有一句“顺儿童自然发达之序,依次而进,与童话相衔接”,这与上面的《拔萝卜》的实验正可对应。儿童渐渐长大,到两岁左右,就不满足于光听儿歌,而想要听一些相对复杂的童话故事了。但这时候,节奏的因素仍在,它仍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形式。我们试看供低幼年龄段阅读的童话,其中重复的句子、段落和内容特别多,这几乎是一个不能没有的特点。世界上的早期童话大多是那种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结构,这是“人之初”的儿歌的结构,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典文学《诗经》的结构,却又是西方童话的结构,这种同构现象很能发人沉思。

  这里我们占用点篇幅,引用一下《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的片段——

  ……她苦苦哀求她的继母让她去,可继母说道:“哎哟!灰姑娘,你也想去?你穿什么去呀!你连礼服也没有,甚至连舞也不会跳,你想去参加什么舞会啊?”灰姑娘不停地哀求着,为了摆脱她的纠缠,继母最后说道:“我把这一满盆豌豆倒进灰堆里去,如果你在两小时内把它们都拣出来了,你就可以去参加宴会。”说完,她将一盆豌豆倒进灰烬里,扬长而去。灰姑娘没办法,只好跑出后门来到花园里喊道:

  “掠过天空的鸽子和斑鸠,

  飞来吧!飞到这里来吧!

  快乐的鸟雀朋友们,

  飞来吧!快快飞到这里来吧!

  大伙快来帮我忙,

  快快拣出灰中的豌豆来吧!”
 

先飞来的是从厨房窗子进来的两只白鸽,跟着飞来的是两只斑鸠,接着天空中所有的小鸟都叽叽喳喳地拍动着翅膀,飞到了灰堆上。小白鸽低下头开始在灰堆里拣起来,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其他的鸟儿也开始拣,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它们把所有的好豆子都从灰里拣出来放到了一个盘子里面,只用一个小时就拣完了。她向它们道谢后,鸟雀从窗子里飞走开了。她怀着兴奋的心情,端着盘子去找继母,以为自己可以去参加舞宴了。但继母却说道:“不行,不行!你这个邋遢女孩,你没有礼服,不会跳舞,你不能去。”灰姑娘又苦苦地哀求她让她去。继母这次说道:“如果你能在一个小时之内把这样的两盘豌豆从灰堆里拣出来,你就可以去了。”她满以为这次可以摆脱灰姑娘了,说完将两盘豌豆倒进了灰堆里,还搅和了一会,然后得意扬扬地走了。但小姑娘又跑到屋后的花园里和前次一样地喊道:

  “掠过天空的鸽子和斑鸠,

  飞来吧!飞到这里来吧!

  快乐的鸟雀朋友们,

  飞来吧!快快飞到这里来吧!

  大伙快来帮我忙,

  快快拣出灰中的豌豆来吧!”

  先飞来的是从厨房窗子进来的两只白鸽,跟着飞来的是两只斑鸠,接着天空中所有的小鸟都叽叽喳喳地拍动着翅膀,飞到了灰堆上。小白鸽低下头开始在灰堆里拣起来,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其他的鸟儿也开始拣,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它们把所有的好豆子都从灰里拣出来放到了盘子里面,这次只用半个小时就拣完了。鸟雀们飞去之后,灰姑娘端着盘子去找继母,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以为自己可以去参加舞会了。但继母却说道:“算了!你别再白费劲了,你是不能去的。你没有礼服,不会跳舞,你只会给我们丢脸。”说完他们夫妻与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出发参加宴会去了。

  现在,家里的人都走了,只留下灰姑娘孤零零地一个人悲伤地坐在榛树下哭泣……

  这里,灰姑娘两次对着花园念出的诗,是一模一样的,后面斑鸠和小鸟们的行为也是一模一样的,整整这两大段,小孩听起来一点不费力;不但不费力,而且还因有熟悉感,增加了他们继续听下去的自信和兴味。而继母的前面的两段话也几乎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一盘”和“两盘”的区别,也就是一字之差,但这导致了难度上的差别。继母后面的话略有不同,但体现了她的言而无信。——因为前面都一样,所以这“一字之差”和“言而无信”,就显得特别突出,孩子们可以集中精力消化这两处不同。这很有点像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因为基本一样,略有不同,所以听者会依凭上一段的印象在新的段落中寻找共同点,试着“同化”,一旦发现不行,那就只能“顺应”下一段的新质,形成新的印象。因新的刺激不是密集涌来,让人应接不暇,而是在基本相同的叙述中一点一点地传递出来,所以孩子们能从容应对,不会紧张失措。这是这些故事的结构上的奥秘,也是古代的母亲或祖母们长期和幼儿接触所总结出的儿童审美的经验。

  于是我们发现,幼儿童话故事是在一次次的重复中进行的,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复,重复中有推进,每次推进一点点。这样的重复,不就是一种节奏么?这和心跳的节奏、呼吸的节奏、儿歌的节奏,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节律的重复,让人感到熟悉、不紧张、有自信、能把握。只是,现在的节律放慢了,“松开”了,似有若无了,由显而隐了,退居二线了,但它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