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如何以《指南》为引领,改变传统戏剧活动中儿童被动学习与模仿的角色,让幼儿真正成为“主角”呢?我们尝试通过想象游戏、造型游戏、领袖游戏等戏剧游戏的开展,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模拟、再现、创造性地表现现实生活,让幼儿成为主体,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创造想象、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发展。


积累生活经验,丰富戏剧表达

戏剧是从体验到表现的过程,因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戏剧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对幼儿。因为成人在扮演角色时,其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更容易实现对角色的理解与认同,但幼儿显然不具备这些经验。因此,从幼儿的生活经验着手,成了戏剧表达的出发点。

原则一:戏剧主题源于生活经验,让幼儿爱演。《小河马的牙》让小班幼儿了解了刷牙的重要性;《我爸爸》用简单朴实的句式,让中班幼儿感受到了父亲安全而温暖的爱。随着幼儿生活经验与戏剧体验的丰富,以及想象力的发展,中班下学期开始,在主题选择上,我们开始选取一些有鲜明人物角色、情节生动和戏剧冲突明显的文学作品,如《小红帽》《三只小猪》等。大班则将生活事件搬上舞台,《飞机上的故事》《旅行大冒险》等有趣的生活经历,让幼儿因熟悉、感兴趣而想演、喜欢演。

原则二:戏剧表达再现生活经验,让幼儿会演。在中班《小红母鸡的面包》戏剧活动中,幼儿有着丰富的“吃”的经验,可以做出牛角面包、甜甜圈等不同口味、不同样式的面包,但少有和面、醒面以及做面包的经验。于是教师带领幼儿走进附近的烘焙店,看着师傅娴熟地和面、撒香料,小小的面团一点点变成胖胖的面包坯子,烤出形状各异、香喷喷的面包,幼儿兴奋不已。在后续的戏剧表演中,幼儿一改原来单一的语言描述,尝试用形象各异的姿态动作把烤面包的过程再现了出来。

原则三:戏剧创造超越生活经验,让幼儿乐演。中班教师拿来一个装有不同颜色吸管的纸杯。洋洋拿出一根,自言自语:“红色的吸管是酸梅汤,酸酸的;橙色的吸管是橙子汁,甜甜的;棕色的吸管是巧克力奶,烫烫的。”她说着说着,眯起眼睛好像在想象自己喝的饮料,表情配合“神”到位。这时,甜甜凑了过来,问:“你在干什么?”洋洋神秘地说:“你猜,我喝的是什么水?”平日里害羞内敛的洋洋,手舞足蹈,一会儿吐出舌头做发烫的表情,一会儿捂着腮帮子表现出酸到牙齿的表情。当甜甜猜不对时,洋洋还急切地配上动作。甜甜猜出来了,她们击掌大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再造与想象,丰富了戏剧表达。

通过多元体验支持戏剧游戏发展

体验是什么?人们常把通过实践引起的“我”的内心感受、情感体味和经历,称之为体验。生活体验是在实践中、行动中、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实践证明,它有助于丰富幼儿戏剧表达的感性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

策略一:丰富幼儿的感性认知。经典神话故事《神笔马良》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瑰宝,但如何让今天的孩子理解这个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作品呢?教师循序渐进,用SMART软件演示“神笔”的神奇,引发幼儿的兴趣。通过绘本阅读、观看木偶剧、电影视频、合作绘画故事书等形式,让幼儿跨越时空,喜欢上这个故事。

活动中,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演着在河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在草原上奔腾的骏马……以此模拟“神笔”。但是,故事中皇帝去取金银财宝的大船难住了幼儿。教师和幼儿一起,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图片、视频,家长利用周末带孩子去科技馆、天津港,甚至乘船出海,大家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船舶,从而解决了难题。

策略二:积累幼儿的行为体验。《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幼儿的情感和表达,要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的认知。戏剧活动源自幼儿生活,但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和即时性特点,需要教师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体验、提升经验。

教师从用“神笔”画小狗到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从一个人画小房子到同伴合作画大房子,由易到难,由个体到合作,逐渐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建构整个故事的背景,引出故事冲突,在一次次拼合、表演中,幼儿不断提升经验、解决问题。

策略三:重视幼儿的情感获得。“体验派”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表演的动作不是外部的、形体的,而是内部的、心灵的。《神笔马良》中被海浪打翻的大船,让坏皇帝命丧大海,但大量的财宝可以帮助很多穷人,所以幼儿认为要保住大船。他们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搭建起牢固、安全的大船”。

“这是一条很大的船,一个人肯定不行!”“咱们画大船的时候,可以几个人一起画。”教师前期精心铺垫的经验,让幼儿有了新的想法。

“对,我们可以几个人一起搭!”

“快来,我俩躺在这儿做甲板,你们呢?”

“我在前面,当捕捞的钩子!”

就这样,三五名幼儿,根据肢体搭建需要而合作,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有趣的戏剧游戏中,幼儿体验着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多角度全过程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幼儿是发展的主人。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则表现为教师对幼儿自主发展的支持。

首先是建立开放包容的师幼关系。在戏剧游戏活动中,幼儿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发挥创意,在教师的鼓励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剧本。教师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选择,制作自己喜欢的道具;允许幼儿用自己熟悉的、喜爱的演唱、表演等方式表达表现;允许幼儿选择表演伙伴、演出时间和演出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认真做好“观众”,把幼儿惟妙惟肖的表演、灵光乍现的台词记录下来,或是用相机拍下幼儿学习的精彩片段或矛盾纠纷,活动后供幼儿欣赏、讨论。这不但把教师从传统的编台词、练动作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也解放了幼儿、成就了幼儿的发展。

其次是注重全过程参与的内在体验。我们倡导游戏活动的过程性和非表演性,重视幼儿游戏的过程性体验。因此,在戏剧活动中,即使不扮演任何角色,幼儿也是以观察者而不是观众的身份出现的。

以往,教师习惯用像不像、好不好来评价幼儿的戏剧作品,却忽视了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参与度逐步增加,年龄稍大的幼儿有机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如幼儿自制表演剧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分组排练,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排练、化妆,设计制作服装、道具、布景、广告、请柬、座位号等。幼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丰富与发展。

再其次是实现全体幼儿的多样发展。这意味着每名幼儿可以在戏剧活动中选择自己喜欢并能够胜任的角色,或是导演,或是演员、道具师,也可以是观众。多样化的戏剧游戏为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幼儿提供了同样的发展机会。这种角色扮演对幼儿而言,既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职责。胆大自信的幼儿会勇于独立承担角色,被动型幼儿会因为服从也能更顺畅地完成任务。内敛羞涩的幼儿会和同伴一起承担角色或任务,在同伴学习中获得发展。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和同伴分享、接纳各种想法、能够倾听彼此的意见,有效提升了彼此的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