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美国的“儿童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 for Children)”概念在中国方兴未艾,处于针对亲子家庭低龄成员素质教育和体育产业的交叉赛道。强调与儿童身心发展相结合的儿童体适能行业快速发展,品牌和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

 

本文分析了体适能产业兴起的背景、宏观政策、行业规模、市场现状、格局及行业痛点,并对7月13-14日北京举办的的“2018全国儿童体适能教育行业发展论坛” 上行业先行者分享的核心观点进行了独家可视化梳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儿童触网年龄越来越低,日益变“宅”的青少年随着运动不足也面临更多的肥胖及亚健康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建方曾向媒体表示,缺少锻炼及室外活动不足等因素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问题日益增多,“以北京为例,小学生近视率在20-30%,初中生达到50%以上,到了高中更是达到90%以上。”

第三方机构睿莱体测在面向27.8万人的测量中发现,跳跃、跑步不协调、不敢走平衡木、不会投掷的孩子的比例超过42%。

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等体能指标上显著低于日本。

随着消费升级,70%的家长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体育培训已经超过美育类,成为新风口。而得益于政策加持,儿童体适能行业在家庭消费刚需驱动下正迎来井喷式增长。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7部门联合印发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是政策层面应对青少年体能问题的又一举措。

根据《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广大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布局更加均衡,服务与发展能力明显加强。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各地组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明确提出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亲子商业志》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成人健身机构数量已有8万家,而少儿体适能行业规模仅有800家行业规模仅占成人健身机构数量的百分之一,增量空间巨大。

2017年被业内称为是儿童体适能元年。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底,全国主营或配套儿童体适能运动的机构已达500家以上,并正以100%的年增长率翻倍增加——今年已经达到800家,2019年将会达到2000家以上,2020年这一数量将达5000家左右。目前,体适能运动主要业态是运动馆、健身房、工作室、球馆、道馆、早教机构等。

体能培训行业前景巨大,却依然处于散户众多、领军者凤毛麟角的状态。经过10年发展,总部位于杭州的爱酷体育(IKIDFIT)7月15日正式宣布挂牌新三板,成为国内首家儿童体适能上市公司。老牌教育机构也纷纷纳入体适能教学业务,如新三板上市的击剑体育企业万国体育就在2018年1月推出了青少儿体适能项目。

然而,身处行业发展初期的儿童体适能教育行业存在人才匮乏、师资良莠不齐、场地设施稀缺、课程体系不完善等严峻问题。

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北京体育职业学院新增儿童体智能训练专业,培养儿童体能专业人才。体适能机构开始自造血发力师资培训,以应对伴随行业井喷而来的师资短缺问题。位于郑州的卓跃儿童运动馆成立贝体学院,为全国分店输送师资。

家长认知度低也是目前阻碍儿童体适能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少儿体适能概念在中国落地生根也是近几年的事,家长认知尚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伴随消费升级及儿童体适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在儿童体适能产业的消费比例增量空间巨大。

由儿童体适能教育行业发展联盟举办的“2018全国儿童体适能教育行业发展论坛” 7月13-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行业先行者就机遇与挑战、发展思路各抒己见。《亲子商业志》将历时两日的演讲精华悉数呈现。

儿童测评数据的应用


体育营地教育风口

儿童体育培训商业化探索的关键点

◆ 殷柯:万国体育副总裁

体育培训处于素质教育和体育产业的交叉赛道,是素质教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的体育培训具有更多的类教育属性,这是体育培训商业化的一个方向,未来会涌现出体育培训领域的巨头。

体育培训将与场馆运营、赛事运营、装备制造等体育产业内容相结合,走向IP化,具有更多的体育产业属性。

 体育培训产业的重点:

1.注重团队。主要人才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体育专业的人才,即具有体育专业背景,具有教学和赛事经验的人员;二是企业经营的人才,包括市场管理、产品服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体育培训是服务业,是苦活、累活,因此执行优先于模式,坚持胜于创新。

2.注重营销。营销是当前体育培训产业商业化的关键,在模式上,要利用好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和技术;在团队上,要注重激励考核机制的建设;在服务上,要坚持服务品质是营销的根本。

3.注重场地。体育培训的场地类型包括学校、社区、体育中心、工厂、商场和体育小镇等。在选址上,要考察的因素包括面积大小、场地形式和辐射半径在场馆的设计上,应当形成标准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场馆风格。当前场地存在的问题包括,数量上的不足,即资源有限,且开放程度低;场地成本较高,包括租赁成本和装修成本;最后是规证不全,包括房产证和消防设施不到位等。

儿童体适能创业胜负手——

认识你的产品和场景

◆ 郑东东:爱酷体育董事长

在行业的现状中,用户对儿童体适能项目的刚需仅占整体的10%。儿童体适能项目在本质上不是刚需产品,因此需要对家长进行有意识地培养,打造“刚需”化的思维,需要深入挖掘家长背后的核心需求和基础需求。

适用儿童体适能场馆的家长群体的三个场景:

  • 焦虑型家长,对儿童进行身体健康培养存在极大焦虑的群体;

  • 有认知的家长:对儿童体适能教育存在一定认知,能够理解产品意义的成熟家长群体;

  • 无认知的家长:对儿童体适能教育缺乏认知,需要行业进行推广引导的潜在客户群体。

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与市场化方案

◆ 范政: MJP&佳备 中国教育培训主管

就目前儿童体适能行业需要改进的地方来看,有以下几点:

  • 儿童体适能行业,要提升专业化程度,多从运动员视角对青少年展开体能训练

  • 同时,儿童体适能行业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人才之外,还需要引进更多专业的营销、管理等领域人才,加强门店人才的建设和铺开,实现多种人才的并入。

  • 此外,还应当对现有课程体系的改进更新,提高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打造高标准的训练场馆,从而为提升和适应高端客户做好硬件上的准备。只有提供适合的产品,有核心价值的产品,有自己的特色、合适的价格体系,分发渠道上的多样化,以及教练员、运营团队的专业化,才能使产品真正做到极致。

另外,作为从业者,要经常与客户群体进行情感沟通,加强与家长们的情感维系,从而进行有效地社群维护。进而对客户需求进行准确地定位。

从线上线下的渠道来说,线下的实体渠道要比线上的渠道更为稳定和持久,而线上渠道则存在诸多变数,受到互联网广告营销的影响较大,而实体场馆则能更加直观地带给用户群体产品体验。

最后,一个优秀的青少年体育教育产品,需要有持续的和完备的检测和反馈体系,只有能够实现有效应激和反馈的教育产品,才能让用户在教育产品中获益,从而实现高粘度。

体育教育的陷阱

◆ 宁爱军:道格拉斯体育总经理

○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的对比:中国体育产业中,体育用品占据大头,高达79%,而体育服务仅占18%,而美国体育服务则占到57%。

○ 体育教育现状:单校区规模小;低成本的开发运作;销售及售后跟不上;品牌、师资和体系不完善。

○ 体育教学项目的传统生存之道:依赖场馆的大小、依赖渠道上的推广、依赖名人效应进行营销和客户吸引。

○ 体育教育的关键点:打造良好的品牌,让用户记住你;建设良好的师资,让用户接触你;做好你的产品,让用户愿意认识你;建设完善的运营,能够让用户感知到你。

○ 对体育教育的思考:如何让产品活得下去、活得长久、活得好?

1.依靠职业化、靠谱的团队;

2.体育教育产品要避开的项目: 

A.在产品方向上:依靠与个人名人效应的项目不要做;

B.在场馆上:体育产品中,场馆单位面积容纳的人数太少的项目不要做;

C.在师生比上:产品中一个教师所带人数超过30的项目不要做;

D.在含金量上:所设单课程价格太低的项目不要做;

E.在标准化程度上:流程没有标准化的项目不要做;

3. 要打造体育教育产品的衍生品,比如线下的产品硬件,课外玩乐教育等等。产品衍生品的丰富性和品质左右着品牌的影响力和客户粘度;

4.提高体育教育的附加值:要能够给予青少年在项目上的职业化成长路径;没有出口和目标设定的短视型项目,无法让客户长期坚持。 

智能体育培训机构赛道特点

◆ 余政东:动宝体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从目前来看,智能体育培训机构赛道有以下特点:

  • 体验式学习全面取代传统训练;

  • 体育产业于地产的有效集合;

  • 幼儿体育市场全面崛起,特色幼儿园和学校成为中产的新选择;

  • 互动训练和直播教学让智能化俱乐部成为主流;

  • 自主招生呈现星星之火之态,创造出新的市场蓝海;

  • 素质教育、综合潜能培育成为体育培训新内容;

  • 体质健康、运动促优生长指导成为新业态;

  • 贴合中国新兴家长的体育内容成为主战场。

中国商业健身服务行业的投资/创业与商业逻辑

◆ 张宏盛:FPM-中国健身职业经理人创始人

在体育教育培训市场中,小微项目想要实现高收入、高回报、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

  • 单价要高且重复购买率要高;

  • 差异化明显、他人不可复制性高、自身可复制性强;

  • 在同一投资背景企业的前提下,能够实现规模化运作。

创业公司在扩张期时,选择加盟或是直营方式的考量因素:

  • 如果品牌本身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可复制性强,各环节可以有效把控,则应当选择加盟形式,借助加盟商迅速实现扩张;

  • 如果品牌本身的服务性质较强,设计环节较多则应谨慎选择加盟形式,防止流程失控,以及加盟商的不可控带来的品牌负面效应。此时选择直营的方式则更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