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解读儿童,有利于我们“弄清”儿童已知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核心能力。解读儿童,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根据我的观察,我发现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儿童经历了从不读到读、从读到乱读、从乱读到科学地读、从没读懂到读懂的过程。

01不读、不读儿童的老师,也分成很多类型。

有的老师根本不读儿童

有的老师不读儿童,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读儿童,认为不值得花时间去读,读儿童是在浪费时间。

比如,认为儿童就是一块白板,等待着我们去涂抹,“白板”有何解读之必要?或者认为儿童虽有一定的认识、经验,但大多都是一些错误概念,既然是错误的,就没太大必要去解读,我们应该做的是纠正儿童的错误。还有的老师认为“儿童的屁股动一动,我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其一切都不会超出我的经验,没有必要再去浪费时间做什么解读工作。

有的老师想读儿童,却没时间、精力

这些老师要么是配备不足、老师不够,要么是班额太大、班上儿童太多,或者是疲于应付各种工作、检查,完全没有时间去解读儿童。

有的老师想读儿童,却不知从何下手

这些老师想做,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却不知道该怎么做。“你教我们具体怎么做、怎么观察儿童”是这些老师的共同要求。

 

02乱读

这样的老师有了读儿童的行为,既可能是主动的想要观察了解儿童,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完成领导的任务、园方的安排,抑或大家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追赶潮流。不管如何,这些老师已经在读儿童了,但却可能不得要领。

为了读儿童而读儿童

这些老师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读儿童,只是形式化地完成要求、走完所有程序。有的老师是在假装读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比如,有的老师拿着本子,看似在记录;或者拿着手机,看似在拍照。实际上,纸、笔、手机不过是一个形式,不过是在掩饰“不知道干点什么”的内心空虚罢了。

牺牲儿童发展的读儿童

有的老师为了读儿童,不组织活动、少组织活动、不好好地组织活动。有的老师以读儿童为借口,放任自流,推脱教师的责任、教育的责任。

只读个别儿童、少数儿童

不少老师的解读儿童,永远只是个别儿童,看不到群体中的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只读“两极儿童”,一极是那些发展得好的、容易出彩的儿童;另一极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特殊儿童。处于“两极儿童”之间的“中间儿童”,常常被忽视。

只在某种情况下读儿童

这些老师是有选择性地读儿童。只在某个时间读,如只在儿童游戏时读儿童,其它时间视而不见;只在某个活动中读儿童,如只在自己感兴趣活动中读儿童,自己对音乐感兴趣,就在音乐活动中读儿童;只在某个地方读儿童,如觉得科学区、建构区容易产生故事,就在那里读儿童,阅读区没什么精彩故事发生,就不怎么关注。

 

不少老师在职前学习中,都学习了一些“科学”地观察儿童的方式,如时间取样、事件取样等,热衷于各种表格、工具。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我们是在读儿童,任何不把儿童放在突出位置的做法,都是舍本取末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练习观察能力、读懂儿童,但也必须清楚,当我们成为幼儿老师后,就已经不是练习了,而是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不是试验品。

 

当我们是专职的科研人员时,我们可以只看一名儿童、可以从长计议,但我们是幼儿教师,我们在工作,必须面向全体不能只顾个体,必须迅速做出判断而不是研究研究再研究。有的人批判幼儿教师的观察是一种“扫描式”观察,未能专注于某一人、某一地、某一事,因而不够深入。我同意这种“扫描式”观察可能是一种乱读,但不完全是。在某些时间段,如活动开始、结束时段,在需要做出全局性了解时,就非常需要这种“扫描式”观察。

03、读懂

有专家说,儿童是读不懂的。我同意这种说法,我们确实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读懂”某一儿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读懂儿童的努力。事实上,读懂儿童也是有各种层次的,有的人可能刚好读“反”了,有的是四分之一懂,有的是二分之一懂,有的是四分之三懂,有的是十分之九懂。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完全”懂,但我们在越来越懂儿童。这样的努力,是不能用“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来否定、放弃的。

 

怎么算“读懂”儿童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读出儿童的发展水平

不可否认,儿童的发展存在水平高低之分。有的儿童的情绪控制水平就是高,有的就是低。老师不仅仅应该读出儿童的现在发展水平,还应读出儿童在帮助之下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未来的发展水平(以便明确培养方向),还应读出儿童过去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整体发展,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儿童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点,必须将这个点与其前后左右联系,才有真正的意义。

读出儿童的发展水平,意味着我们的头脑中要有儿童发展的各种水平、阶梯,这个水平、阶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一般、不好”,而应该更丰富、更细致。比如,HighScope的COR(儿童观察记录)、Teaching Strategies的Gold系统、美国埃里克森学院的陈杰琦教授等的“搭建桥梁”项目、Tony Linda教授为北卡罗来州开发的“进阶”项目中,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读出儿童的学习品质

儿童面对学习、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倾向?比如,是否有兴趣、好奇?面对困难、挫折、失败时,是继续还是放弃?儿童是否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学习品质是那种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核心素养,是那种持续推动儿童学习的力量。读出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中的核心品质,就抓住了主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

读出儿童的差异

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有些差异有水平高低之分,我们总是期望儿童的发展水平更高、期望促进儿童从低水平高更高水平的发展。有些差异是风格、类型的差异,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异。

比如,有的儿童话多一些、有的儿童话少一些,有的儿童安静一些、有的儿童活跃一些。对于儿童的差异,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矣。只有内心真正的接纳、欣赏儿童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懂儿童。

读出支持策略

读儿童不是目的,儿童发展才是目的。读不出支持策略的读,算不上真正的读懂了儿童。当然,支持儿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点什么。有的时候,教师什么也不做,就是在支持儿童。而在有些时候,忙得团团转的老师可能根本没有支持到儿童。

读懂儿童并不容易,但也不是那么神秘。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儿童,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仅凭经验是不够的,经验需要被反思,而案例正是促使我们反思、提升的重要途径。

我在华阳幼儿园参与他们的教研时,根据老师们的发言,归纳出一个优秀幼儿教师应有三张地图的说法,即儿童发展地图、班级儿童发展地图、班级教育地图。儿童发展地图意味着我们应掌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班级儿童发展地图意味着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儿童了如指掌,班级教育地图意味着我们知道在班级的哪里会发生什么、可以把哪些儿童引向哪里。

要读懂儿童,只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需要读点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起我们自己的三张地图。没有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知识,我们也就看不到儿童的学习发展,读不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