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老师一方面希望孩子养成自主能力,一方面仍然在使用小红花、贴纸、积分等方式来奖惩孩子。

用奖惩来塑造孩子的行为真的可以达到我们对孩子培养的期待吗?答案是否定的。老师的期待和行为之间的悖反,其实源于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本身是在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本期幼视野,结合有趣的故事案例和科学研究,让你一次性搞懂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和外驱力相比,究竟有什么好处?并利用内外驱力的区别,迁移解决日常幼儿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至少,会从中知晓,作为教育者,如何避免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而对于幼儿园管理层,此篇文章同样有借鉴之处。老师迟到到底要不要罚款?奖励与惩罚会对个体的行为带来什么影响,当我们鼓励不打卡,迟到不罚款,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

01 /惩罚不能带来预期的教育结果

在以色列的一家幼儿园里,由于家长总是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于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制定了一套罚款机制:家长每迟到15分钟,就要交一份罚款,迟得越多罚得越多。

结果,家长的迟到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60%。这个结果令幼儿园管理层大为震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

原来,家长以前其实是非常努力不想迟到的,他们有强大的内在动机——他们不想耽误幼儿园老师的时间。尽管家长有时候工作所迫,确实忙得不可开交,但也尽自己最大可能来减少迟到。

现在有了罚款机制,原本那种内在的道德束缚,就被外在的动机完全取代。家长认为,既然我可以交罚款来迟到,那就相当于我花钱给孩子报了一个延时班,所以我想迟到就可以迟到了,迟到多久都没关系,反正我出了钱。

从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惩罚往往并不能带来人们预期的教育效果。

当然,随着教育学的主流观点的普及,很多家长已经知道惩罚的局限性了。于是很多人会想,惩罚错误的行为既然不管用,那我们肯定应该奖励正确的行为了。

真是这样的吗?

02 /可预期的物质奖励,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这是我十五年前,刚上初中时看到的文章,印象深刻,记忆至今。

有一个在胡同里独居的老人,每天傍晚吃完饭,喜欢坐在家门口安静地乘乘凉。忽然有一天开始,一群小学男生放学后,每天都跑到他门口的空地上玩踢罐子。乒里乓啷,又喊又叫,好不热闹。

几天过去了,老人对这种巨大的噪音感到难以忍耐,于是他客气地把孩子们叫过来,问他们能不能不要踢罐子了。

为首的孩子一口回绝了他:“我们最喜欢踢罐子了,你管不着!”孩子们不仅不走,还把罐子踢得更响了!

老人万分苦恼,跑去找他的朋友倾诉。朋友给他出了个主意,他虽然将信将疑,但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试。

于是,第二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叫过来,跟他们说:“我昨天不应该赶你们走。这样吧,你们好好地踢罐子,给我表演你们最精彩的绝活儿,我给你们每人五块钱。

孩子们一听,踢罐子还有钱拿,都高兴坏了,一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踢罐子给老人表演,最后都拿到五块钱,开开心心走了。

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又是一顿大汗淋漓地表演,最后老人给他们每人两块钱,他们觉得也不错,仍然心满意足地走了。

第四天,孩子们在筋疲力尽的表演过后,老人表现出很为难,说:“你们表演得不错,但是我实在没钱了,今天只能给你们每人五毛钱了。”

孩子们一听,都气急败坏:“我们踢得这么辛苦,你才给这么一点钱,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以后再也不来给你表演了!”老人的生活从此恢复了宁静。

太奇怪了,奖励居然也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这个故事会不会是编的?

为了证明“可预期的物质奖励”确实会破坏孩子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喜爱,来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学的两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著名的“画画实验”。


他们找来一群非常喜欢画画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这些孩子自由活动时间最常选择去画画。实验随机分了两组:

有奖励组 :让孩子们开始画画之前,先告诉他们,画画之后会得到一个漂亮的奖章。当孩子们画完了,每人都得到了奖章。

没奖励组 :让孩让孩子们直接开始画画。之前不提奖励,之后也没有奖励,就是随便让孩子自发去画画。

实验完成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在孩子的幼儿园自由玩耍时间,实验者偷偷观察,并记录下孩子们选择画画的概率。发现:

 有奖励组 :8.6%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没奖励组 :16.7%的情况下选择画画。

我们看到,实质性的奖励确确实实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内驱力直接减半。本来热爱画画的孩子,现在由于得到了奖励,反而不那么爱画画了!

03 /内驱力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们拥有内驱力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自己感兴趣,真心喜欢,特别想做,做了就很开心很满足。

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是为了得到好处,为了追名逐利,即使不想做也咬牙坚持去做;或者有时候被逼无奈,不得不做,否则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躲避惩罚,这些就是外驱力。

04 /内驱力好在哪?

为什么我们这么执着于内驱力呢?内驱力和外驱力相比,究竟有什么好处?

很多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我们直接拿学习成绩来对比一下。葡萄牙的一项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

实验结论:“小学一到四年级时,内驱力越强,成绩越好,二者高度相关。一到三年级时,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然而到了四年级时,外驱力变成负相关,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成绩会更差。”

这意味着,真正的学霸,即使在小学阶段,也不是靠家长督促(鸡血)出来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欢学,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去学,才有可能在学霸的路上持续前进。家长的监督,家长的执念,不仅不会提升孩子的成绩,到了高年级还会给孩子帮倒忙。

可能有家长要质疑了,身边很多家长使劲推(鸡)孩子学习,然后孩子成绩非常好。这是否跟上面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呢?

不是的。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孩子一般是内外兼修,内驱力和外驱力都很强大。其中,内驱力主要帮助他学习,外驱力只能帮助他焦虑。如果去掉外驱力,让他们自行安排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可能会更好;如果长期施加外驱力,内驱力会逐渐磨损,成绩很可能会逐渐下降。

归根结底,无论家长怎么试图去控制孩子,打也好骂也罢,买礼物给零花钱,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都没有用,甚至适得其反。你可以逼迫一个人的身体,但是你逼迫不动他的脑子。

我们能把孩子按在书桌前,我们能陪孩子耗到深夜,但我们没办法逼着孩子的大脑去认真理解、去消化吸收、去整合处理那些抽象又复杂的概念。没有内驱力,碰到复杂的知识和问题,花多少时间和力气都没有意义。

但是你以为,内驱力的优势仅仅在于学习成绩吗?与外驱力相比,内驱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和概念,拥有更强的创造力、更强的认知灵活性、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整体的幸福感提升。

也就是说,内驱力不仅让学生时代的孩子成绩更好,也能帮助他们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里的达人,而且更有可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而提供物质的奖励,或者严密地指挥、监督孩子学习,用截止期限或者惩罚的威胁来震住孩子,或者不断给出负面的评价反馈——总之,任何试图操作、控制孩子的手段,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孩子的自主感,从而直接减少孩子的内驱力。

的确,这些控制孩子的手段,确实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让孩子将任务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会快速丧失对这个任务的兴趣。一旦外力撤走,孩子很容易就会放弃任务,没有什么坚持下去的动力。

更糟糕的是,外驱力驱使下的学习,以不断重复、机械记忆为主,只能解决简单、直接的问题,比如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还可以。

但是当他们面对真正的难题,实际生活中复杂的任务,需要整合资源和知识的时候,需要深度思考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力来完成的时候,没有内驱力的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糟糕。

说了这么多,既不能奖励,也不能惩罚;既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完全失控。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让他们走上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