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暑假已过半,孩子的暑期是怎么度过的呢?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玩得乐不思蜀,往往会有些焦虑,觉得孩子一个假期什么都没有干,什么都没有学;或者担心他玩过了头,开学时没法收心学习。

但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对孩子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之前的家长学校“小月面对面”中,爱玩的小月校长和更爱玩的Teresa老师,分享了她们对玩儿的理解,也对家长在玩耍中需要扮演的角色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今天,我们重新分享此文,希望能让大家对玩儿有更加清晰和客观的认识,也能有一个更加轻松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玩耍。

家长希望孩子真正从玩中得到成长的同时,却也对玩有着不小的焦虑。经常会觉得:孩子除了玩,怎么又什么也没干啊。

教育家陶行知和杜威分别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祝老师认为,在玩的场景下,也可以说“玩即教育,教育即玩”。玩和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其实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玩耍中,家长的角色是什么?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家长对玩还是有期待的,希望能寓教于乐。这很正常,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玩中有一个提升。但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别心急。

祝老师举例说自己也有过心急和纠结的时候:

有一次暑假带孩子去草原天路,一路风景,山路蜿蜒,梯田依山而建,满山遍野的风车转,自己很兴奋。脑袋里就盘算着给孩子讲耕种、发电等等。

但没想到,一下车门,孩子们看到一个小河沟,接下来一整天的活动就是玩水、玩泥坑、和泥,别的东西怎么也插不进去,只好伺机等待。结果,回程时,孩子因为之前玩得太累,又在车上睡着了。

当时想真是白瞎了这一路的风景,内心就在纠结——这值吗?后来冷静下来想想,没看风车就不值吗?玩成泥猴就不值吗?风车有风车的美,而玩泥巴的过程呢?虽然家长自己不知道、体会不到,但可以很肯定的是,孩子一定有不同的体验,也一定能感受到不同的美。

平时我们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玩泥巴,只要有点水和泥,就会开始和了,特别亲近自然,也是最自然的状态。但有意思的是,也会有小孩说:这水太脏了、这泥也太脏了,但是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他也就加入了。

所以,有时候所谓脏这些概念是成人给的,成人一不小心就会越过陪伴者的界限,会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传达给孩子。这样就会阻碍孩子去探索,孩子也就没有办法去体会和感受——泥巴是粗糙的还是细腻的?是烫的还是凉的?它在我身上是真的很脏吗?会粘在身上洗不掉吗?会粘着我呢,还是不管多脏只要一冲就走了呢?

错过这些感知的体验,就没法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这样就真的非常可惜。

因此,孩子在玩的时候,家长不要充当教导者的角色,而是做好陪伴者。玩的时候,就让他痛痛快快去玩,完全由他个人的自由意志,去施展他的能力,全身心投入到玩这项工作中去。

而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是很有讲究,也是很需要智慧的。很多家长会疑惑:在陪伴时,有时候看着着急,要不要帮帮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介入?

这个界限就在于孩子有没有寻求帮助。

当孩子没有寻求帮助,全身心都投入他玩的这项伟大事业时,不要去打扰,不要打扰他的规律、节奏和内在平静的世界。

即便是孩子遇到了困难,如果他没有寻求帮助,也不要出手去帮他。不然,这种只是我们成人以为的帮助,对孩子反而是一种干扰,是画蛇添足。并且很容易就变成了指手画脚——你怎么不这样啊?你怎么不像他那样啊?等等。

孩子之所以没有求助,其实是自己有信心去克服这个困难的,我们以为的帮助反而会剥夺了他一次探索的机会。

为什么说,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小小的玩,能培养孩子诸多且非常综合的能力,比如好奇心、社交、争取权利、放弃权利、接受失败、体会失落、坚毅、试错的能力等等。

孩子们会在玩耍中不断地试错、重复。这一次次的失败,在我们眼中看起来好像并没有多重要,但却是孩子探索的权利。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如果被剥夺了玩耍的机会和时间,其实从大脑层面来说,他的发育都会受到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他应该去认字、应该去专注地学习,但其实人的大脑是有发育规律的,哪个时期、哪个区域要得到发展,需要经过一些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必须要通过一些感知体验来完成,比如水流过的感觉、泥巴的感觉。通过不断不断地重复,在大脑层面建立细胞联结,让沟壑更深,这样,以后的思考速度也会更快。

小月校长举例:

有一次带孩子去自然里玩耍,做自然笔记。这帮孩子来到草地,就开始各种滚,这个时候就任由他们滚吧,什么自然笔记都不重要。

他们滚的时候,特别开心,而且会体会到跟草地接触的各种感受。亲近土地阳光,以及打滚,对他们来说是很丰富立体的学习过程。

一土的孩子经常去滚山坡,这个小小的游戏特别有意思,成人有时候滚会眩晕会受不了,孩子从小玩这种游戏,前庭器官能得到特别充分的发展。而这个过程,也会学习到怎么才能掌握平衡。

有的一年级孩子,注意力还不能集中,有点学习障碍,家长就找老师多补习。但其实补习没有用,而是应该带他多玩。

通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找到背后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你把他的“脑袋掰过来”,还是会不集中,不是他们不想集中,而是还没有这种能力,他没有在玩中得到锻炼,这种能力坐在课堂里是锻炼不出来的。

从玩中培养的各种能力或者说玩的能力是会升华到学习中的,玩和学习中间有着紧密的连接,完全不脱钩。

专注的玩,专注的探索,让大脑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为专注的学习做好准备。孩子在玩中完成了足够的探索、积累,学习时会将这些储备调用出来,学的时候反而更有兴趣。所以我们说,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学的时候才能踏踏实实地学。

而且在和伙伴玩的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会特别充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冲突、矛盾。因为想继续玩,孩子会想尽办法去解决矛盾,讨论规则,达成共识。经过社交冲突这样的自然后果,孩子会切身感受到,即便是玩,也需要遵守规则。

小月校长举例:

我见过有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不遵守规则,之后呢别人就不带他玩了,家长开始会以为孩子是受欺负了,作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干涉。

但其实,你想参与社会性活动就必须要遵守规则。最后大家就一起讨论:你为什么不遵守规则……后来这个孩子就说那我要遵守规则,不然就只能选择退出。这样,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后果,就会更有切肤之感。

而成人在这些过程中,还是要抛掉期待,顺着孩子的想法、心意去玩。我们要陪伴、守候,而当他们寻求帮助时,深度学习的机会也就出现了,比如通过提问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这样,孩子也会有成就感——这不是父母告诉我的,而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大量实践发现: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玩,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不仅如此,玩的过程中,还处处体现着生活的美。玩的时候要动手动脑,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通过这些感官的刺激,丰富着我们的感受。而且,玩的过程中内心常常能感受到平静安稳,这种由心而发的美,对孩子的内心是一种滋养,内心充盈的孩子都是玩出来的。

近些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这些人在小的时候都是喜欢在大自然里不断玩耍的,并没有学什么,但这些体验让他们保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特别苛求探索,并且更加能坚持。最终,让他们能找到共鸣,能感受美和宇宙的真理或者规律。

席慕蓉也说过: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没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没感受第一手资料的美,他是画不出来美的,没有美的输入,也不会有美的输出。

但我们也不要功利地想,我已经带他去了呀,他怎么还不输出。千万不要着急,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是个浸润的过程。他还不就是还没到时候,我们要不断耕耘这片土地,让它更加肥沃,当它能发芽时,自然会茁壮成长。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美、艺术、科学、生命等等都在里面了,当孩子以自然为师时,我们就只是陪伴者、聆听者、观察者。

小月校长举例:

我平时喜欢记录孩子们的语言,记录他们说什么、做什么。

有一次,跟一群孩子在农庄里,一进农庄孩子们就跳进土坑里不出来了,拿着小棍戳啊戳,在土坑里跳啊跳,一直玩了好几个钟头。

后来,他们就开始编故事。说“我们这是失落王国,这是国王,这是我的御玺,这是我的权杖(拿着个破棍子)……”,记录下来后,我就开始给他们念他们刚才说过的话。当我把完整的记录念出来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被震撼到了,听了一遍还要再听一遍,他们负责继续创作,继续编。回去后,有一个孩子睡觉前,还要妈妈反复给他念。

还有一次,带孩子们参加活动,他们在一个所谓的小岛上搭了一个森林小屋,回来后,有一个孩子写了一篇作文。其实这个森林小屋特别简单,但孩子描绘出来的东西特别丰富。孩子的语言大人模仿不出来,里面的隐喻孩子们自己才知道,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象空间。

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创作,让孩子们非常有主动性,而且很有成就感,创造力和语言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孩子会不会一直都玩不够?

家长担心如果孩子一直玩不够,怎么办?

祝老师认为,如果有家长发现孩子玩不够,那恭喜这位家长,说明你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探索很长时间依然对这个东西感兴趣,那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如果一个孩子10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去观察虫子,未来如果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那该有多美好。

所以,这里面一点也没有冲突,也不用纠结,找到的这个兴趣点,就是孩子的长板,要尽可能鼓励他这个长板的发展。

小月老师发现,一直玩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这种探索的能力就能迁移到学习上,因为,他有足够的体验去探究、去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一切学习需要具备的能力(专注力、耐心、兴趣、内驱力)都在这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接下来他学习起来就会很轻松。

一个孩子玩够了,玩痛快了,很快会去做很安静的事情,去深度探究,去读书学习,他的气场也是非常沉静的。他体内的激素比如多巴胺也能得到应该有的释放,自然就能够安静下来,这种收放自如的状态非常自然和美好。

无论从脑科学发展、社会性发展、还是学习能力这些层面看,玩都是对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情。冲突、试错,是能力发展非常重要的过程。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机会和环境,让孩子能够有在自然中玩耍的机会,有单独玩耍的机会,也能够有足够的伙伴玩耍机会。

玩中学,也可以不那么功利。

玩中学,家长还是很容易把重点放在学上。这很正常。玩过之后,总结,画下来,写日记,这很好。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家长们要顺势而为。一定不要为了写而写,不要太频繁,比如每天玩就得写,春游回来就一定要写之类,不要太功利。

刚开始跟孩子说需要做记录时,孩子很可能会表现得抵触。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怎么写、写什么都行,也可以画下来,还可以造字。

小月校长分享了一些孩子们的记录,比如,“新娘婚纱下红色的秋裤”,“火车上方便面的汁”,不要去想这样的语言是否能写,这样写够不够高大上。不要怕孩子无厘头的语言,只要真实记录就好。

家长可能会问,孩子造了个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字,这也行么?没关系,他是可以就这个字进行解释、讨论的,这个过程中,孩子就是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记录了。

所以,一定要鼓励孩子记录。他做了这件事,就是有意义的。

这个过程就是在搭脚手架,孩子慢慢地练习记录自己的故事,积累够了,下一阶段文字写作就很自然了。

写在最后

美国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认为,“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玩的过程中,蕴含了无限的可能和创造。

一个在假期里玩好了的孩子,会预备很多能量,回到学校之后会更可能地成长。

玩耍是人生的彩排期,童年的彩排精彩了,以后的人生会更精彩。所以,抓住这个暑假的尾巴,放心地让孩子痛快、专注地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