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也谈节奏,但未往审美深究 其实,皮亚杰并非没有注意到节奏,他也曾多次谈到节奏的问题。《发生认识论原理》的英译者W.梅斯为英译本所写的序言中,有一段话就说到了节奏: 皮亚杰研究的出发点是假设在心理生活开始时,儿童的世界表现为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一套感性材料。但是,即使是在一些最实际的活动中,...
童谣的节奏与童话的节奏 前文所引周作人的话中,有一句“顺儿童自然发达之序,依次而进,与童话相衔接”,这与上面的《拔萝卜》的实验正可对应。儿童渐渐长大,到两岁左右,就不满足于光听儿歌,而想要听一些相对复杂的童话故事了。但这时候,节奏的因素仍在,它仍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节奏引领儿童探访美的殿堂 婴儿期的一切审美感觉,几乎都离不开节奏的引领。我们家孙女娃娃一岁以后,系列绘本《小熊宝宝》成了她的爱物。这套书共十四本,她真正爱读的大概是其中的五六种,仔细分析原因,仍与节奏有关。这几本都是故事明快,念上去朗朗有声,在听觉上显得很精神的。她这时已能大致明白故事的含意,也有...
为什么原始童谣大多半通不通 婴儿期的孩子,听觉比视觉更敏感,对听觉的记忆也胜于对人脸识别的记忆。我家孙女娃娃出生后,一个月住外公外婆家,一个月住我们家。第三个月在我们家住得很熟了,到第五个月归来时,一切却又觉得陌生了,可见婴儿期的记忆确是很短暂的。她进屋后,看看这里,看看那里,看看这人,看看那人,...
作者简介:刘绪源,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 内容提要:对幼儿的审美发生的研究,曾是20世纪上半叶儿童心理学、童年美学研究留下的“憾恨”之一,即使高明如皮亚杰、乔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