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心理学概念中,潜意识被解释为,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被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弗洛伊德将潜意识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也有译为前意识和潜意识。目前,许多认知专家将大脑活动中的这部分内容解释为神经的自动化加工功能。

无论是经典的心理学概念,还是认知专家的解释,人们对潜意识的神经机制并未真正了解。事实上,潜意识是大脑神经活动达到娴熟程度后具有的感知成果,是生命个体活动随时都在表现的一种行为方式。

一、大脑活动的所有信息均源自于外部世界

无论大脑活动如何复杂,神经活动的信息基础均来自于外部世界。如果将生命诞生初期的大脑比喻成一张白纸,则后天的成长环境、学习、教育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信息储存及其结构组合,就是对大脑“白纸”的状态改变。DNA影响着大脑可开发的潜能,后天进入大脑的信息,最终决定着生命个体的智慧水平。在以往的经典案例中,猪孩和狼孩虽然都是人类的DNA基因,但因孩子出生后脱离了人类的成长环境,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非常少,成长中只有猪或狼的行为可以模仿。猪孩和狼孩回归人类社会之后,研究者无论如何都无法让孩子学会最简单的语言。现实中,类同的案例也很多,聋哑夫妻生的孩子肯定不能单独由孩子父母养大,要不然就会错失语言学习机会;同理,少数先天耳聋或后天因病致聋的婴幼儿,必须及早进行唇语训练,否则,就会因聋致哑。

生命感知活动所需的信息来源共有两类:一是当下进入的脑内的即时信息,二是过去经历过的记忆事件信息。两类信息或各自单独作用于感知神经,或轮动交替作用于感知神经。意识就是大量感知神经活动时形成的总和。在夜深人静的环境下,当你异想天开、思绪万千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是记忆神经发送的信息在推动感知神经形成意识感知。此时,如果突然一个外部声音或视信息进入大脑,你原有的思绪状态立刻就会被破坏。外部信息让你感知到当下的一切,记忆被诱发后发送的讯号与当下的外部信息交叉轮替作用于感知神经系统,两类讯号让生命的感知和行为成为当下的一切。

二、记忆事件关联着运动神经的活动信息

生命的感知功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颅内感知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形成的意识感知(意识概念),另一部分是颅外肌体运动神经接收信息后形成的活动体验。前者形成意识概念,后者形成感知体验,两者共同作用时合称为意识体验。比如,第一次见到青梅,脑内感知神经系统获得的反映是青梅的外形、颜色等视觉概念。之后,当你闭上眼睛想起青梅时,意识形成的概念是青梅的外形和颜色。如果你亲口去品偿一下青梅,则青梅的酸性物质让口腔运动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痉挛收缩。口腔运动神经产生的活动信息被储存为记忆,并与原来的“青梅”储存信息关联为一个完整的记忆事件。著名的典故“望梅止渴”作用仅限于那些吃过青梅的士兵。而那些从来没有吃过酸梅的人,口腔中是不可能产生口水的,因为记忆信息中从未关联起口腔运动神经的活动信息。即使梅拿在手中也不会获得酸的意识体验。

不吃葡萄就不知道葡萄的酸,没有偿过黄莲同样不会懂得黄莲的苦。生命肌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组织都布满着神经网络,任何部位的神经活动信息都会储存到大脑运动区对应的位置。生命个体之所以能灵活地管理全身各部分组织,是因为生命成长过程中,肌体(尤其四肢)活动信息储存为记忆事件后,并不断储存为一个个记忆事件,大量记忆事件的积累细化所起的作用。正如手的活动记忆信息远多于脚的记忆信息一样,从小习惯于使用右手者,长大以后一定是右利手,反之亦然。

三、重复存取的记忆事件具有“一触即发”的潜能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大量的日常行为动作都是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开始,到不断地机械重复,直至最终变得非常熟练、或非常精准地完成行为动作的表达。在神经的记忆信息储存中,所有这些行为表达均对应着一个个独立的记忆事件和相互对应的突触关联。由于每一个行为动作的记忆事件都关联着肢体或肌体各部分运动神经的活动信息,因此,只有当肢体或肌体的每一个部位的运动神经的活动信息都在记忆储存的恰当位置进行关联后,完整的记忆事件才能平滑顺利地发放动作指令讯号。正因为精准完美的神经活动组合信息的形成如此的不易,人类才对自身肢体或肌体活动能力的极限产生天然的技能崇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种技能苦炼的由衷感叹。

汽车驾驶者一定深有体会,初学驾车者,一坐到方向盘前,脚手总是协调不起来,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因为在这之前,大脑中并无任何与开车有关的记忆信息储存。随着驾车操作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记忆事件不断积累,操作动作变得越来越协调。在大脑的神经活动机制中,与动作对应的记忆事件被无数次地重复存取,神经记忆网络的突触关联被转变成联结,非常稳定,记忆发送的信息精度和稳定性自然也越来越好。此外,记忆储存还有一个特性,端脑记忆信息分区域储存,当一个记忆储存脑区被激活,并进入兴奋状态时,则该区域内任一记忆事件的激活均无需太高的讯号强度。“一触即发”是脑区活跃时的显著特点。在现实中,可以看到许多老驾驶者边聊天,边在复杂的马路中穿行,脚手的协调非常娴熟。

四、潜意识并未真正的“潜下”

颅外运动神经无数次的重复活动,促使颅内对应的记忆神经网络不断被强化。稳定的记忆事件,在其发放储存信息的过程中,通常无需多次重复发送信令,肢体或肌体各部分的运动神经就能按平常习惯的协调次序进行活动。由于记忆发送讯号的频次减少,颅内感知神经系统难以形成显著的意识概念,或许会有一闪而过的意识闪念,也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就造成了一种潜意识作用的错觉。另外,运动神经的活动必须遵循机械运动规律,其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幅度通常受讯号强度左右,而不是讯号的重复次数。正如观看24祯/每秒的电影画面。当感知神经系统每秒接收到24幅类同的图片讯号时,我们的意识感知中才形成完整的动作画面。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节目中有过一个实验。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单独插入一幅与前后内容不相关的图片,大部分观众对银幕影像完全没有感知,唯有参赛选手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意识概念。

潜意识就是极短促的外部讯号驱动较为稳定的记忆事件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潜意识现象的首要条件是突触关联方式发生转变。生命活动期间,所有进入颅内的外部信息与肌体自身的神经活动信息共同构成记忆事件,并以突触关联的方式形成记忆神经网络。由于突触具有可塑性,临时性突触关联经多次重复就会转变成长期的、稳定的突触联结。凡以关联方式形成的大部分临时性记忆神经网络都是短期记忆,而以联结方式形成的记忆神经网络通常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无论是熟练的汽车驾驶者,还是高强度训练后的技巧性运动员,抑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习惯性动作,都不是大脑的自动化加工过程,也不是意识真的“潜下去”。这是一种意识概念太短促(意识闪念)、感知体验太明确所形成的意识体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