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遇与挑战
  1.国际发展背景

  地平线报告是美国新媒体联盟组织每年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应用情况的一个报告,其内容主要通过网络工作的方式由相关教育学家、信息技术学家等提炼出来,从2002年开始,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对可能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的信息技术进行预测、分析,特别是2009年至2011年,地平线报告每年都对短期(1年)、中期(2~3年)、长期(4~5年)得到应用的技术设备及相关技术应用深度进行了科学定位。在2011年的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在1年内将采用的技术有电子书和移动终端;在未来2到3年内,增强现实技术并且开展游戏化学习;在未来4到5年内,基于手势的计算和学习分析技术将得到应用。可见,技术对改变教育、促进教育发展显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2010年正式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内容涉及学习方式变革、评估方式变革、教学方式变革、基础设施升级和应用系统重构,标志着在发达国家信息化对教育的作用已经从应用阶段进入变革阶段,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只是工具,且信息化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建设阶段。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33个学科门类的超过2000门课程(其中超过900门已汉化)。美国总统奥巴马早在2009 年就说:“到2020年,美国将重新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毕业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又如MIT的TEAL(Technology Enabled Active Learning)计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彼此合作、高度互动,随之产生环境的大变革:教室就是实验室,网络教学系统、3D立体视觉仿真图形、实验动态仿真、桌上型实验设施、个人实时回馈系统等融合于教学之中。在终端设备方面,2009年美国加州开始普及中小学电子课本,2010年iPad的成功推广引发美国电子课本普及狂潮。
  2007年英国98%的中学和100%的小学拥有互动电子白板,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网上大学,累计培养学生超过300万人。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2010-2012年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划主要包含E-learning文化、研究环境、人员素质、共享服务、云计算和改变评估等内容。印度早在2004年就发射世界首枚专用教育卫星,为偏远地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日本文部省于2010年颁布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规定未来5到10年实现以下内容:信息化的进展和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教育的学习与指导,使用ICT的思考方法,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德育与学校、家庭的区域合作,推进学校行政信息化,提高教师使用ICT 的指导能力,整治学校ICT环境,特殊教育信息化,教育委员会、学校的信息化体制。韩国教育信息化系列规划包括:教育网络工程、高校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建设工程、学术研究数字化工程和国家教育信息系统。韩国政府近日还宣布将于2015年在全国中小学淘汰纸质课本,全部用电子课本替换;以平板电脑为主要形式的电子课本阅读器和个人学习终端将成为未来韩国中小学生的制式装备。
  IT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信息化的变革。在我国,教育部—微软(中国)创新学校的确定的终极目标是“教”与“学”能获得改变,提供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搭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1000间创新教室。英特尔  未来教育的目标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在职和职前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截至2010年底已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174万多名。
  2.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们各级各类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大困难,面临很大挑战。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个性、灵活。
  (2)基础设施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
  二、十年发展规划介绍
  制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意识问题、机制问题、经费问题和队伍问题。鉴于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体现了技术的作用,以技术驱动改革,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规划纲要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一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
  《规划纲要》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包含三方面内容: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编制的思路就是教育要改变。信息化能够助力教育改变现状,这是一个出发点。①社会改变了,教育要能够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挑战;②教育要满足人民对优质、公平、终身、个性化等方面的期盼;③教学发生了改变,要求教育者、社会等相应改变以引领潮流;④教育在改革的同时,要考虑国情实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描述的“起步、应用、融合、创新”技术与教育融合路线图以及我国现实情况,我国教育与技术应用的融合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到2015年达到应用整合阶段;力争到2020年进入全面融合、部分创新阶段,即融合、创新阶段。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分为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所制订的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指标最终将弥补现阶段发展的短腿,达到基本均衡,即基础设施上实现宽带全接入、终端全覆盖,资源上总量极大丰富、质量明显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业务全覆盖、部分流程再造,应用上信息化能力显著提升,保障措施方面保障体系与机制发展成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教学应用重点突破,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化优质资源广泛共享,网络化基础设施全面覆盖。发展任务着力解决两大类问题:一是助力教育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信息化自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到2015年具体做5件事情:一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平台层(基础云服务平台)、网络层(IPv6/ IPv4)、传输层;二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教育资源云;三是管理信息化,建立教育管理云;四是推进学校信息化应用,在各级各类学校试点、示范、应用;五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能力培训、标准研发、研究支持、运维服务。在具体实现上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包括政策、组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
  三、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养。在信息化环境下最终形成未来的教育生态,信息化教育教学不再是试点,不再是示范。针对此,2005年9月,哈佛大学发布的“开放ICT生态系统路线图”(Roadmap for Open ICT Ecosystem)报告给我们提供了参考蓝图——数字环境随时随地可以普适接入,网络资源像水、电、空气一样方便地广泛共享。教育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传道者”;学生可以向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学习;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