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附属小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批判教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教育与儿童的美好生活”,旨在深入探索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奥秘,深化批判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来自15个国家70余家机构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一、儿童美好生活制约机制的教育批判

  如何审视儿童享有美好生活的教育制约机制,是与会者广泛关注的问题。基于对保罗·威利斯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批判省思,有学者认为,要关注教育背后的文化底蕴,尤其要关注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有学者认为,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被给予的成人之爱和追求完美主义的教育倾向是困扰当前我国儿童生活的重要因素。

  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儿童本身及其社会活动。有学者揭示了国际组织和政府权力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影响。有学者强调,学校与社区业已构成一种相互依赖、生态循环、平衡反哺的“生活的体系”,应该充分发挥社区在儿童享有美好生活过程中的作用。一些学者或剖析三类“困境儿童”的成因,或呼吁关注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成就“儿童美好生活”。

  二、为了儿童美好生活的教育特征

  基于并为了儿童的美好生活是教育应有之义。通过分析儿童的学业作品和师生有关儿童美好生活的描述,有学者提出,儿童美好生活的独有特征主要表现为:极富想象的、渴望自由的、与游戏为伴的、伙伴关系的和蕴含价值追求的。有学者认为,自由、游戏和好奇心是儿童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儿童教育不应陷入游戏与学习对立、儿童与成人对立等各种虚假的二元对立之中。基于个人亲子活动的观察记录分析,有学者指出,儿童美好生活包含自由、游戏以及以爱为基础的陪伴等要素,是在爱中而逐渐打开的儿童生命力量的显现及其自我确证与自我充实。基于对德国批判教育学的考察,有学者阐释了纪律约束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认为纪律是教育的开始,是教育无可回避的必然,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指出,纪律约束是有边界的,应谨慎使用。亦有学者提出,教育要关注世界主义,应注重培养儿童的自由而又负责任的品质。

  三、塑造儿童美好生活的教育路向

  教育是塑造儿童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有学者认为,教育要满足儿童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率性教育”之路,通过建设“率性学校”、实施“率性教学”和“率性德育”,让儿童在兴趣与想象、探究与归纳、交往与对话、自省与反思中学。有学者认为,应该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尤其是学校制度、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和教师评价的正中央,实施变“双基”为“四基”、变“双能”为“四能”、变“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变“结果的教学”为“过程的教学”、变“平面学习”为“深度学习”的创新教学。有学者重申开端的意义,认为教育的真谛是:以儿童教儿童,以从身体激发儿童感性能力与审美节奏感的获得为中心,以爱的温暖赋予混沌的个体以人性之亮光,在爱的陪伴中引导儿童自我生命的显现,以游戏与审美的方式将其逐步引向和谐与秩序,一点点敞开个体进入优雅文化世界的可能路径。有学者强调,教育应立足于社会历史和可能性,以游戏为中心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一些研究者则从重构教育目的、关注儿童心灵世界的主观逻辑、深化儿童哲学教育、从生存教育转向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教育、拓展更具自由和创造力的校外学习、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的人格权益保护机制、探索实施培养良心和社会现实批判意识的教育等方面相继提出了教育变革的路向。

  (周霖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卜庆刚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