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学法研究·中国元素的奥尔夫教学”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召开。本次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全国专业院校的两千余位音乐教育专家、专业师生参加了主题发言、工作坊、论文宣讲、教学案例展示与点评、教学法论坛以及专题论坛等系列活动,共同回顾、梳理了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中国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就未来如何更好地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创造力与跨学科能力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早期引入为中国带来启发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江明惇、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蔡梦、德国慕尼黑戏剧与音乐大学音乐教育系教授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Wolfgang Mastnak)分别致辞。

中国音协奥尔夫专委会前会长李妲娜教授介绍奥尔夫教学法引进中国40年来的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梳理,展示了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这40年的进程呈现了历史的纵向线索,也体现了学科发展体系中教学法与其他领域的横向联系,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教学法以及音乐教育的整体循环。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沛认为,奥尔夫教学法的思想和实践中充满着中国文化的哲学意味——奥尔夫所提倡的“原本性”,即中国的“道法自然”。刘沛还梳理了上海音乐学院在奥尔夫教学法引进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廖乃雄将奥尔夫教学法正式引入中国,中国音乐教育界开始对西方音乐教学法打开大门,放眼看世界。几乎同时,中国的音乐教育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着眼国内到放眼世界的历程。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40年发展历程,是中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侧面。

现任奥尔夫专委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余丹红总结,奥尔夫教学法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发展有着巨大历史意义——它在改革开放之初直接启发了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觉醒。这种启蒙意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显示其力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为奥尔夫教学法灌注属于中国的时代活力,正是此次研讨会举办的目标之一。”

研讨会现场呈现鲜活课堂

研讨会期间,部分高校优秀教师举办了以教学法经典课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工作坊与教学案例展示。通过工作坊不仅生动展示了课程构建的过程,还对教学中潜在的技术性问题做出提示,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困难或不足之处,进行适度的现场干预;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生根发芽的成果,也为从学前至大学不同学段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

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陈蓉在“奥尔夫歌唱教学的本土素材探索——固定音型与即兴演唱”工作坊中,运用奥尔夫经典教具“八个杯子”进行上海童谣的歌唱和创编,独具创造性。余丹红在点评时表示,一个经典老课例在此次工作坊中呈现出新意,其新意不仅体现在解读了节奏问题,还对音高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的音响效果相当惊艳——令人联想到印象派绘画《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那种点彩手法呈现出的整体感,以及闪闪烁烁的漫天星光的感觉,非常有意境。

上音教师王海灵在工作坊中的授课信手拈来,体现了上音坚实的音乐教育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的工作坊,将一个舞蹈形式置于人类学的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带有音乐文化探究的背景色彩。专题工作坊则涉及到音乐与生活(赵洪啸《万物皆乐器》)、音乐与治疗(马夕然《乐在其中——音乐促进儿童心理健康》)、音乐与礼乐(顾未晞《声势律动在“礼乐”融合教育中的实践》)等拓展性或跨学科研究的方向探索。

部分高校师生、中小学一线教师展示的二十余例教学案例,呈现了国内各学段、各类别、各层次音乐教育中真实鲜活的课堂实态。音乐素材的选取、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无不体现出奥尔夫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领域的渗透。在点评环节,许卓娅对各位教师的案例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寄予期望:“相较于其他教育体系,奥尔夫教学法更强调创造。今后,希望老师们能结合2022年艺术课程新课标,在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总结成果向业界广泛传播

本次研讨会向全国征集了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论文,经由专家小组遴选出十余篇优秀论文。研讨会期间,优秀论文的作者宣读了论文,这些成果体现出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的研究方式。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陶源的《遗珠重拾——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从“原本性舞蹈”的角度简述了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的运用;武汉音乐学院黎莎《汉语语言韵律节奏在原本性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则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这两篇为奥尔夫领域中难得的跨学科研究。上海心音合唱团叶婷的《奥尔夫教学在剧场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以其十年剧场表演实践为例,研究方法和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对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推广需要传播界的支持。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王媛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的鲍晟、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李世钦在“融媒体时代的教学法研究与开发”专题讨论中,分别展现了出版业的数字化融媒体新科技、AI技术在教材中的运用等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并展望了奥尔夫教材在中国未来的出版前景。

“我们没有理由摒弃音乐教育领域宝贵的思想遗产,同时也肩负改革与创新的使命。”余丹红表示,本次研讨会系列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奥尔夫教学法领域理论和实践耕耘四十余年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入选本次研讨会目录的课例教案将与优秀论文一起结集出版,纳入《中国元素的奥尔夫教学》一书;拟将优秀论文在中国音乐家协会官网及《中国音乐教育年鉴》《音乐爱好者》等出版物、专业杂志上发表。

周晓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