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政策出台后,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中小学校在这场“减负”之战中从政治站位、政策落实、作业改革、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创新探索,立志打好这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儿童保卫战。让我们跟随这篇文章一起回顾“双减”以来的100天——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堪称史上最大力度、最广范围、最大影响的一场“减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一场“减负”之战,也是一场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儿童健康成长保卫战。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要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飞跃,必须消解教育中的“剧场效应”,还孩子幸福的童年。

这是对教育部门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对政治站位、领导智慧、指挥能力的一次检阅。

教育部把“双减”工作作为部党组和教育督导的“双一号工程”,建立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报系统、专项督导半月通报制度和曝光台等推动落实机制。教育部长怀进鹏亲自到北京、广东等地调研“双减”工作。

这是对中小学校提出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政治觉悟、担当精神、育人水平的一场历史大考。

压减校外学科培训,让孩子们回归校园,孩子们能否学足学好?家长们能否安心放心?关键在中小学校能否“接得住”“接得好”。 

文件发布100天来,全国义务教育系统日夜奋战,20多万中小学校和1000余万教师克服重重困难,付出百倍艰辛,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提供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尽可能学足学好,缓解家长焦虑。监测平台数据显示,课后服务覆盖率超过99%,学生参与率达到90%,94.9%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据中青报调查,72.7%的受访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一场悄悄改变未来中国的教育大变革已经来临。 

2021年9月4日,孩子们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黄岗山垦殖场托管中心陈家坪开心玩耍。何贱来 摄

 落实“双减”:

 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双减”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双减”文件下发后,多地省委、省政府展开部署,强力推进。

——落实“双减”,党委和政府重视是引擎。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位统筹,坚决扛起责任担当。辽宁、河北等省省委书记、省长亲自主持会议,密集部署“双减”工作;广西、陕西等省区成立由省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河南建立了由教育部门牵头,八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持续推进“双减”。

——落实“双减”,促进优质均衡是根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家长对“双减”的后顾之忧,就要办优办强每一所学校。北京市大面积、大比例推进干部教师轮岗,规定凡是距退休时间超过5年,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公立学校在编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轮岗的主体一是校长、书记,二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三是一般教师。两个试点区首批已轮岗3000余人。

——落实“双减”,综合施策是保障

教育部门打出了全链条全方位的“政策组合拳”。上海把“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增强校内教育质量”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包括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支持体系、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全员导师制在内的工作体系。多地还把“双减”工作纳入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山东、吉林等省在每所学校都建立起家长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指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破除“抢跑文化”,为“双减”落地提供强大育人合力。

 作业革命:

 显著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回家作业少了,晚上我就会看课外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这样太好了!”这是“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共同心声。

作业少了,质量不能少;时间短了,效果不能降。

100天来,一场作业革命席卷着整个中国。

——作业管理机制空前完备。教育部推动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建立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接面向学校、社会公开进行作业管理问卷调查,精准指向作业总量和时间把控、是否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等。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分析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班级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导的作业统筹管理小组,汇总各科作业内容,严把作业总量关。

全国20.6万所义务教育学校中,99.4%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99.9%的学校做到了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

——作业设计质量显著提升。各地教研部门和学校把提高作业质量作为重大课题加以研究,纷纷出台《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等质量提升办法,建立作业实证数据服务平台,积极实行分层作业,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布置逐步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

——作业时间大幅压减。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多地学生家长反映作业少了,课余时间多了。

——作业形式极大丰富。各地把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开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家庭作业实践研究,实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庭作业清单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从作业这个“小切口”突破进去,教学、教研、教育治理、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小学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的改革图景恢宏而远大。

 高水平课后服务:

 打造学生的“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

“孩子在校基本就能完成作业,有不会的可以随时请教老师,还参加了学校合唱团,学习、兴趣两不误。”江苏苏州金阊实验小学家长黄女士对学校课后服务很满意。

提供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全覆盖,提水平。面对课后服务“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各地各校积极克服困难,交出了满意答卷。

——为学生减负。学生自主完成作业是课后服务的必备环节。同伴学习提高了作业效率,教师答疑提高了作业质量。小学生基本实现作业不出校门,初中生大部分作业在校完成,切实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除了基础性课后服务,学校还提供阅读、体艺、科技创新等个性化服务,助推学生发展特长与爱好。各校大力挖掘课程资源,引入科技馆、体育馆、少年宫等社会资源,聘请专业人员授课,切实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

——为教师减压。为分担教师压力,学校在管理上加强统筹协调,调动更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避免少部分教师工作量过大。聘请退休教师、社会专业人员参与课后服务补充师资;启动弹性上下班制,给教师适当补贴,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积极性;不少学校推出关爱举措,如建立教师子女课后托管班、给教师安排“零星假”“关爱假”、提供校车接送、校内教职工晚餐服务等,让教师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为家长排忧。课后服务解决了大多数家长接孩子难的问题。一些学校在下午5:30后开展延时托管,让晚下班的家长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在校培养了良好的作业习惯,教师的课业辅导更有针对性,不用送孩子去补课了,极大缓解了家长焦虑。为满足不同家庭对课后服务不同的时间需求,一些学校推出课后服务智能平台,家长自愿选择周一至周五参加的课后服务时段和内容,实现课后服务动态预约和弹性选择……100天来,各地各校把课后服务办成了让家长暖心、满意的民生工程。

100天来,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成为中小学一景。

浙江金华区曙光小学只有40多个行政班,这学期开出了54个课后服务兴趣班,比“双减”之前兴趣种类更丰富,30%的师资来自校外。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力旺小学大力挖掘课程资源,打造出“课内作业+体育锻炼+一班一品+特色社团”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武汉光谷第一小学立足科技特色,开启课后社会实践活动,带孩子走出校门去博物馆、科技馆、超市开展项目式学习……

课后服务,被亲切地形容为孩子们的“学习时刻、自主时刻、温馨时刻”。

2021年10月25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学生们在排练舞蹈。孙凯芳 摄

 大面积提质增效:

 “双减”落地的根本之策

“双减”能“减”下去,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能“增”上来。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1.5亿学生在学校学会学足学好,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难题。

100天来,教育部从评价引领、专业指导、平台服务多方面综合施策,咬定质量提升不放松;各地各校积极创新,盘活现有资源,突破制度瓶颈,整合教育力量,聚焦课堂教学。一场大面积提质增效的教育行动在中国大地推开。

——强化科学评价引领,为“双减”开路。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双减”的关键枢纽。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同时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开展命题评估,切实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为切实降低学生考试压力,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双减”强基。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加强调研指导。开展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各地各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开展兜底教研和课堂教学精细化管理,全力提高教学效率。上海市闵行区通过大数据驱动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监测平台数据显示,98.6%的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为“双减”续源。办学活力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双减”持续深化的力量之源。教育部推动各地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为全面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创设了良好制度环境。在全国遴选建设一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召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研讨会,推动各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

——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双减”添翼。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重点解决优质资源建设、网络平台运行保障和线上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问题。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把最好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共享。制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建设方案(2021-2025年)》。教师通过教育云平台开展教学、实施辅导,学生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轻松实现差异化教学。

系列举措落地,课堂教学有了喜人的变化。

江西省南昌市京安学校实施分组教学,教师先讲,然后各组轮流给其他组讲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水平,教师给不同小组设置不同要求,做到因材施教。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引进智能辅助系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诊断,自动生成报告,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行为,也让学校教研更高效。

“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校压力很大,困难很多。但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普遍欢迎和好评,有7713.6万家长在监测平台上以扫二维码形式无记名直接填写了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对学校新学期减负提质各项措施和成效表示满意,其中六成以上表示非常满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告诉记者,“下一步仍要‘减负’‘提质’两手抓,做优做强校内教育是关键。要聚焦进一步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监测指导、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家校社协同育人能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动‘双减’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