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常常和孩子聊天吗?
你的孩子愿意和你聊天吗?
……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眼泪都笑出来了,再仔细一看,又忍不住有点心酸。
杭州小男孩俊俊,竟然冒用“妈妈”的身份,在网上找了一个教育专家,掏心掏肺地诉起苦来。

他模仿妈妈的语气,把自己与父母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冲突跟“教育专家”一一细说。

最后,俊俊把自己和专家的聊天记录,发给妈妈和家里其他人,希望他们能好好反省一下。
“我的话你们不听,专家的话你们总会听吧”,俊俊满怀期待地认为,有了“教育专家”的权威建议,父母总该听自己的话,和他认真沟通了。
10岁的俊俊还没放弃与父母沟通的希望,但更多的孩子,在无数次的失望后,选择了沉默。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9岁男孩撞坏学校玻璃不敢告诉父母,留下一封遗书跳楼轻生……
初中女生在寝室长期被9名同学殴打,父母却一直毫不知情……
孩子出事后,父母总是痛心疾首地问:“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不跟我们说呢?”
为什么孩子宁愿把秘密锁在日记本里,将痛苦埋在心里,也不愿意向最爱他们的爸爸妈妈倾诉呢?
1
父母不懂“共情”影响亲子沟通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的数据显示:有两成多的中国父母没有和孩子交流的意识,还有很多家长从不和孩子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
朋友小枫,在一家公司做高管,和客户谈笑风生的他,在父母面前却沉默寡言。他说:“我可以摆平最难搞的客户,但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我就成了哑巴。”
小学时,一直成绩优秀的他,有次数学没考及格,爸爸看到成绩,大发雷霆,愤怒地把试卷一撕两半,还从书柜里翻出他所有的课外书,撕得粉碎。
爸爸一边撕书,一边批评他爱看闲书,耽误了学习,小枫看着心爱的课外书化作一地纸屑,他难过了很久……
生气的父亲并不知道,那次考试时他胃疼,以致没完成卷子。
除了成绩,父母从不关心他的感受,也不问他在学校过得是否开心,和老师、同学相处得怎样。
长大后,父母开始关心他的工作,询问他为何长时间不回家,但是他并不想解释。这种不想,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到每次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
在孩子小时候,如果父母不懂得理解、接纳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就会关闭自己的情感,回避和我们交流。
阿黛尔·法伯曾经说过:“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打开心扉的关键就在于“共情”,当爸妈像朋友一样,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2
父母不认真倾听导致孩子不愿沟通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派克说:“如果我爱谁,那就一定要关注他,而想要做到关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学会倾听。”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进去,但是对孩子而言,被“听见”,更重要。
当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否认或者忽略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失落和难过,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沉默。
知乎上,一名患抑郁焦虑症的女孩,诉说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她得了肿瘤,病痛来袭的时候,她勉强支撑着走到妈妈身边诉说自己的恐惧。
但是,忙碌的妈妈并没有安慰她,而是搬来了一个小板凳,命令她:“你就坐这儿。”
比起身体的痛苦,无助的感觉更让她绝望。
女孩说:“妈妈每天都在我身边转,却总是心不在焉,从没认真听我说过话…”
后来,女孩开始厌学、逃课,妈妈还以为孩子到了叛逆期,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手上有小刀划过的自残伤疤……
《正面管教》中说:“父母不愿意倾听、理解孩子,最终可能会丧失倾听的机会,到最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父母说了。”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沟通,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不善于倾听,抑制了孩子倾诉的欲望。
为了孩子,我们总是努力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
可是,孩子所期望的父母,却与物质无关,只是一位能够倾听、懂得理解的伙伴罢了!

3
亲子沟通三部曲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有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父母才能跟孩子建立起情感连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那么,如何让孩子对父母敞开心扉呢?
1.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
心理学认为:孩子是从大人对自己的反应来定义自己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发出的声音回应少或不回应, 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甚至否定自己、 贬低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种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希望爸爸妈妈能察觉到自己的每一个小心思,接受自己的每一个想法。
所以,当孩子想和你分享一件事,不管当时多忙,也不管他的事情多么无足轻重,都不要忽视和敷衍他们。
如果当时抽不出时间,也要记得,闲下来的时候,主动关注一下孩子和你说过的事情。
当孩子觉得,他们的想法受到父母的重视时,自然也会把我们当做首选的听众去倾诉。
2.用“认同”代替“否定”
有的父母跟孩子聊天时,常常否定孩子,尤其是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
比如,孩子放学回家,抱怨两句说“好累啊”, 有些父母马上觉得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赶紧跟孩子讲道理:“累什么啊,你是不是不想学习了?你要好好学习啊……”
这样的谈话到最后,只会变成家长的自说自话……
孩子被父母否定,产生失落感,造成抵触心理,就不愿再和父母聊下去了。
如果父母接纳孩子的感受,带着同理心去看待孩子的问题:“快休息一下,今天怎么这么累啊?”孩子便会继续说出他的原因和看法。

3.多用肢体语言表达关注
孩子对于肢体语言特别敏感,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行为背后的情绪,体会到敷衍还是尊重。
和孩子聊天时,尽量用平行的目光注视着他,如果孩子还小,那就蹲下来。
即使我们手上正忙着折衣服、洗碗,在跟孩子讲话时,也要时不时转头看着他;注视的目光,会让孩子觉得你重视他,很在意他说的话。
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父母亲密的接触: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适当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会在聊天时起到正面效果。
4
理想的亲子沟通方式
沟通心理学者马歇尔·卢森堡说:“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
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角度,就能轻易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体会到他们行为的因果关系。
曾看过一部电影,里边有这样一个场景:
一位英国的小男孩急匆匆从房间里走出来,打算赶校车去上学,妈妈发现孩子忘记系领带,就善意地提醒他:“小绅士,你看看你身上有没有忘记什么?”
小男孩低头一看:“呀,忘记戴领带了!”于是他赶紧跑回房间,系好了领带。
妈妈看着已经系好领带的孩子,笑眯眯地对他说:“太棒了,宝贝!”
小男孩一边跑,一边笑着说:“也谢谢你,妈妈!”
我想,最理想的亲子沟通,莫过于: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心平气和地说出孩子的失误,而孩子则在温暖轻松的氛围下欣然接受。
这份美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幸福的陪伴,对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文章部分图源于网络,如侵删
如果觉得说得有道理!
也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看看吧~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