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一部剧和一本书说起
我曾经看过一部"沉浸式戏剧"——Sleep No More。
说"看"其实不太准确。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演员表演、观众观看模式,这部剧没有固定的舞台,剧情除了保留了原著的故事主线,还有围绕各个配角展开的众多支线情节。观众带着—个角色跟进剧情,也可以不理会主角和主要情节,只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角色及其故事。
整个"参剧"体验过程,让我觉得这和我们想要推动的教育形态非常类似。
在这部剧里,观众可以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时间、空间进入剧情,关注不同的角色、情节。好的教育也理应如此,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让他们有条件基于不同的兴趣做出不同的学习选择。
传统剧里有主要的故事线和叙事,依据情节划分出主角和配角,但Sleep No More因为是以观众为中心,所以传统意义上对主角和配角的区分在这里变得不那么明显,甚至不再有意义。一个理想的社会,理应让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都被重视、都有价值;一种理想的教育,也理应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被平等公正地对待,获得自由的成长。
在剧中,当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进入剧情时,这个剧就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 "幵始",也不会因为主角的命运而走向终结。剧变成了开放而无限,观众也可以在反复观看中发现不同的视角,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好的教育也应该能够带来同样的效果。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他用"游戏"这个词泛指人类一切的活动,把这两种性质的活动做了充分的对比。
"有限的游戏"目的是要决出胜负,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有主角和配角,一旦胜负已定,游戏就结束了。"无限的游戏"则没有明确的幵始和结束,它的目的是不断地延续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各有所得,无所谓谁输谁赢。
"有限的游戏"有外在制定的清晰不变的规则和评判输赢的标准,角色也是固定的,按照外在的要求行事。而"无限的游戏"中,无论是发生的时间、空间、评判的标准,都由游戏参与者根据实际情况、自身需求来设定,随着游戏的进行还可以做出调整;游戏参与者的角色也是多变的-—个人可以同时承担多个角色。
在"有限的游戏"里,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符合一定标准,否则会被取消资格,或者无法进入下一轮游戏,与取胜无关的行动都 不值得关注。在"无限的游戏"里,参与者关心个体的成长和游戏的继续,他们擅长"在意外中学习,在混序中成长"。
主流学校教育,一场“有限的游戏“
"无限的游戏"与"有限的游戏"的两相比较似乎有些抽象,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分析,不难发现,现在的主流学校教育正是卡斯所说的"有限的游戏"的充分体现。
如果你问一个老师或者家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很有可能他们会回答"帮助孩子成长",但在实际行为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孩子考试能考多少分"。换句话说,整个K12阶段的学习似乎都是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而这种准备又等同于在考试中赢得好的分数,哪怕明知这些考试内容对真实生活并没有什么用处。
回忆一下我们孩童时代第一天上课的情景,本来满怀期待、充满好奇,要见到新朋友了,要学习新知识了,却不料被带到一个固定的桌椅旁坐下,被告之从今天开始每天要遵守一大堆纪律:"发言要举手,未经许可不得离开座位,不能和同学交头接耳,答对了问题会受到表扬、反之则挨批评....."
结果,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自由提问的孩子不见了;原本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变得只知道记标准答案了;原本可以天马行空地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孩子,现在只关心"我画得像吗?画得对吗?画得能得多少分呢"......
每年毕业季,网络上都会流传不少毕业致辞,其中不乏这样的寄语:"在你们加入社会后,会看到各种离奇的现象,知道自己更多弱点和缺陷,还会遇到各种的诱惑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被这样的谆谆教诲感动,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不知道那些离奇的现象, 没有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不曾遇到诱惑和挑战呢?
这些寄语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的学校系统把学生隔绝在了真实的世界之外,他们学习了无数的书本知识,却未曾认真面对过自己真实的内心,解决过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教育进化:
作为“无限的游戏”的教育
目前教育领域内的各种创新变革,从总体而言,都是一种把教育从"有限的游戏" 变为"无限的游戏”的努力,我将这种努力 称之为教育从1.0到3.0的进化。
教育1.0是我们最熟悉'最典型的旧范式下的教育形态,老师扮演全知全能的知识输出者,学生则是一个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
教育2.0是目前很多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态,比如项目式教学、探究式学习、STEAM课程的教学模式等。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交响乐团指挥,设定相应的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增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教育3.0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和协作者,学习者则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
在教育从1.0向3.0进化的过程中,学习将越来越明显地以"社会化学习"的形态出现,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逐步体现出"无限的游戏"五大特征。
以“成长”和“发展”为目标
教育不再是为了考试输赢,而是真正以 "成长"和"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知识可以获得,学问可以占有,但发展是一个过程。
"无限的游戏"的教育可以加入"有限的游戏",这些"有限的游戏"无论输赢与否,都只是游戏过程中的瞬间,为的是推进游戏的进行,引出下一段游戏的历程。
也可以有竞争,不为区分输赢,而是作为一种发展手段。它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永远不会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出局。
还可以有评估,但很少会以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进行,不是为了筛选和淘汰,而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成长。例如,在芬兰,小学阶段不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老师给每一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从各个方面记录下学生成长的历程。类似的例子在国内也不少见。
当教育不再秉持输赢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共学、共赢、共创的人生历程,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成为终身学 习者。
关注有意义的学习
当教育的目的变成了成长和发展,教育的过程也就从关注教学,变为关注学习,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
有意义的学习是什么样的?卡尔•罗杰斯在《自由学习》这本书里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1. 个人的卷入程度:整个人的身心,包括情感和认知,都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2. 自我主动投入:即使刺激来自于外部, 探索、接触以及理解和掌握的愿望却发自内心;
3. 渗透性:它引起了学习者在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上的改变;
4. 学习者对事件的评价:学习者很清楚学习内容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能否引向自己想要了解的领域,是否恰好填补了自己 的空白,评价的核心在于学习者自身。
对比一下,"让学生背出西安在中国历史上做过哪些朝代的都城”和"让学生设计、规划并实地去参观西安的博物馆写出一份学习报告",哪一种方式更让学生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长与发展?答案自然是后者。有意义的学习一定与学习者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它更多地体现在从实践中学习,从制造中学习,从创造中学习,甚至从为社会提供价值中学习。
打破和重塑角色关系
卡尔•罗杰斯说:"在自由教育中,学生是一个有无限发展潜能的个体,这是一条基本教育哲学。"在"无限的游戏"的教育中,学生可以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设计测评的方式,并在外界的支持协助下进行自我管理。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他们一定会让大人惊奇。比如,在我的STEAM课程"制作离心机"上,有学生做完 了以后说"这个功能还可以用来制作陶土";—个小球,大人会觉得就是个装饰,学生却把它当作小车的减震装置...…这些都是老师们原先没有想到过的。
如果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按老师或者书上的指导一步一步完成"作品",那么,不管那个作品多么完美,孩子的成长始终是有限的,在过程中失去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更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和他们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并为他们的学习构建一个安全试错、充满支持的环境。我们要不断地观察和反思:在我们所创造的学习成长环境中,孩子们究竟是一个单纯的信息吸收者,还是一个思想创造者、动手实践者?我们是不是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且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打破有限的学习时空
在以色列,高中生毕业以后会先去军队服役,在那里,他们学习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领导力这些软技能。结束服役后,这些年轻人一般都选择出国旅行,放松身心,幵阔眼界,旅行回来后再去报考大学就读。
这种制度性安排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它打破了 "先上学,再工作"这种传统的人生安排。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学习者已经在社会上、在真实的环境里、在实践中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技能,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然后才进入大学接受进一步的深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无限的游戏"的教育也是如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每一个时间点都可以是一个新的幵始,学习不是被别人规定的, 而是追随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它无时不在地发生着,永远不会太晚。
对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就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所说:"真正的旅行并不是用同一双眼睛经历过一百块不一样的土地,而是通过一百双不一样的眼睛看同—块土地。"从这个角度,哪怕只是一块空地、一段亲子时光、一间教室、一本书,都可以提供无穷无尽的多样性,供观察和探索,每一种变化都可以指向更多的变化。
卡斯说:"无限的游戏就像语言的学习者,一边学习了语言,一边也在创造和丰富着语言。"知识的学习者也一边在学习知识,一边在创造和丰富着知识。事实上,这种协同共创正是今天知识产出的主要方式。
就像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曾经在演讲中说过的那句话:"好的教育,会令人坐立不安。它让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不管我们现在处在教育进化的哪个阶段,当我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不再把已有的一切当作理所当然,我们便已经开始了从"有限的游戏"迈向"无限的游戏" 的第一步,进而为教育的变革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