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来自: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第七章
文章来源于: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第七章
心得体会:本章主要论述三个问题:课程评价的取向、课程评价的模式、课程评价的过程。可以发现:尽管对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和步骤远达到一致看法,而且这种可能性似乎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评价取向会导致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但评价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基本步骤则是绝大多数评价模式都涉及到的。
内容:
一、课程评价的取向
人们如何加工资料,是受他们的哲学观和心理学思想影响的
1.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相对立的两端)
- 科学主义:评价采用实验处理的方式。趋向于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并常常把测验分数作为主要数据
- 人文主义:主张评价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评价中收集的材料大多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更多的是采取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而不是数据分析
2.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
- 内部评价:评价准则通常都直接指向课程计划本身,即只是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项课程计划好在哪里”
- 结果评价:结果通常是以操作性的方式来界定的。主要用来考察课程计划对学生所产生的结果,但也可以用来考察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产生的结果。一般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进行判断
- 内部评价取向者认为:重要的价值实际上在于课程本身,而不是表现在课程所要达到的结果上
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尤其适用于指导课程的设计和微调
- 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编制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一个“整体”的看法
- 黄政杰(新的评价概念主要强调):
~评价是价值或优点的判断
~可以包括对现象的质的描述和量的描述,质、量两者可以兼容并蓄
~不但是为了评定绩效,也可以是为了作出决定
~不只是可以针对个人特质,也可以针对课程计划或行政措施
二、课程评价的模式
- 目标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基础上形成的
(1)泰勒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
-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
-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 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 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的手段
(2)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成四个步骤
- 确定课程目标(最关键)
-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3)评价
- 由于评价是从目标入手的,所以目标的界说一定要清楚
- 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批评。此外,如果评价以目标为中心和依据,那么目标的 合理性又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
- 评价者应该主义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 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目标
-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 弊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 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有人把它当作一种评价的原则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 背景评价: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首先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
- 输入评价: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 过程评价: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成果评价
- 评价: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4.外观评价模式
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
- 前提条件——已经存在的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
- 相互作用——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 结果——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
5.差距评价模式:会遇到价值判断的问题
一些评价模式只重视几种课程计划之间的比较,没有注意该计划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旨在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包括五个阶段:
- 设计阶段:界定课程计划的标准
- 装置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 过程阶段:了解导向最终目的的中间目标是否达成
- 产出阶段:结果评价
- 成本效益分析阶段:表明哪种计划最经济有效
6.CSE评价模式
- 需要评估:问题的选择
- 选择计划
- 形成性计划:提供计划实施情况的信息,根据反馈信息修正计划
- 总结性计划
- 评价:运用得相当广泛,目的是为课程计划改革服务,评价活动贯穿课程改革的全部过程,使评价的形成性与总结性职能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7.自然式探究评价模式
- 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以及符号互动论等理论之基础上的
- 基本假设包括:
~社会现实是多元的
~研究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价值的问题。事实上,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导向更有价值的社会
~社会行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只有把它们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才能做出合适的推论
- 自然式探究的主要特征:
~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
~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
~注重从事实归纳中划去理论
~注重个案分析
~注重不言而喻的知识(如:知觉、感受)
~研究设计是逐渐形成的
~要成为研究情境中的一份子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 一些基本问题
- 关于评价概念是否合适的准则
概念的清晰性和适切性 、范围适切性 、变通性 、可行性
- 关于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的准则
可靠性 、客观性 、代表性 、概括性
- 关于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的准则
及时性 、渗透性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 搜集信息
- 组织材料
- 分析材料
- 报告结果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