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教委

3月3日,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21年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小饭桌”的经营与合作。以下为《通知》主要内容:

学校原则上不制售冷食生食

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严密防范学校(幼儿园)食堂运行管理风险,严格执行食品加工制作操作规范,确保食品的采购、贮存、加工、留样等环节安全可控。严密防范学生餐配送企业制餐送餐风险,规范校内分餐操作流程。严密防范冷链食品管理使用风险,使用畜禽肉、水产品、奶酪等零度以下进口食品的单位,要严格按照本市进口冷链食品管理要求,使用“北京冷链”小程序进行货物登记和流转。

食堂从业人员必须100%持健康体检证明上岗,定期组织核酸检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和症状监测制度,直接接触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必须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食品原材料严格落实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制度,建立全链条闭环追溯管理体系。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原则上不得制售冷食类、生食类、裱花糕点以及四季豆、鲜黄花菜等高风险食品。

年底基本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

一场“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将在本市开展。各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和指导学生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加强规范管理,改善硬件设施,提升学校(幼儿园)就餐保障条件和管理水平;强化科技赋能,推进智慧监管,通过将视频信息接入学校(幼儿园)或教育部门网页、APP以及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到2021年底,学校(幼儿园)食堂、学生餐配送企业基本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

本市还将督促制止校园内餐饮浪费行为。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学校食堂和学生餐配送企业加强对各自单位就餐师生的教育和管理,做到按需取餐、勤拿少取,避免浪费;做好学生用餐数量、口味需求调查,从源头上科学定量核算食材,按需制作,避免供大于求;建立剩余菜品处理利用机制,减少批量型浪费。

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密切关注教育领域食品安全动态,不断完善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严格落实人员职责,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遇有紧急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正确、果断进行处置。

学生校外就餐实行外出请假制度

食品安全、健康饮食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定期向师生、从业员工发布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信息,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

学校严格校园封闭式管理,对在校内就餐的学生要将午间、课后的活动纳入校内全时段管理,对在校外就餐的要实行外出请假制度,低年级学生外出回家就餐要落实好家长接送管理,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小饭桌”的经营与合作。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健康安全用餐的教育引导,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鼓励引导学生在校就餐、安全用餐,避免到无经营资质、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场所用餐。

同时,各校要落实相关负责人陪餐制度,完善家长参与在校就餐管理工作机制,每学期组织在校就餐满意度测评,对问题突出的要及时果断采取改进措施;及时回应师生、家长和社会关切,避免不实报道和舆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