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 加入社区

2个成员 7个话题 创建时间:2021-02-09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发表于 2021-02-12 3691 次查看
人工智能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2016年,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一举成名;2017年,AlphaGO Zero从能开始,自己参悟,以100:0的绝对优势“击败”AlphaGO,突破了人类经验的极限。不仅在棋坛方面,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机交互、无人驾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不用说,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发展,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会与教育发生什么样的碰撞?这自然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而且人工智能迅速进入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将教学转化为大数据分析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以人工智能为辅助,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制定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欲望。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在教育资源的平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和学生不能有效地相互交流的问题。

人工智能加上教育大数据,教学效率平均提高30%,显著减少备课重复劳动,学生无效学习时间减少40%,知识点学习时间显著缩短。“人工智能在试卷阅卷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引入智能阅卷技术,可以检测出空白纸张、疑似复印件等问题,节省20%的工作量。2017年上半年,智能评卷技术在全国25个地区的中考、高考、学业考试中得到应用,覆盖近700万学生。

目前,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脱出来;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语测试,还可以纠正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而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在线为学生答疑。此外,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志愿者教学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很有前景。

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还有一件事我们很喜欢谈论:未来哪些工作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说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前学校的培养目标。

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孩子是互联网上的“原住民”人工智能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人工智能给多层次的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说。

那么,人工智能会对教师职业的威胁吗?

根据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的数据,英国广播公司分析了365个工作岗位未来“被淘汰的可能性”。其中,电话销售员、打字员和银行职员被列为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职业,替代概率分别为99.0%、98.5%和96.8%。艺术家、心理医生和教师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最小,分别为3.8%、0.7%和0.4%。英国广播公司分析认为,一名教师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只有0.4%。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比较显著的正面影响。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教学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其正面影响,促进教育发展与改革。”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贾积有说。“现在预测人工智能5年以后会颠覆我们的教育,我认为是太乐观了。就像我们当年说信息技术、慕课、微课会彻底改变教育一样,但这么多年过来它们并没有使教育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所以,人工智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但未必是革命性的影响。因为不管怎么说,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

5回复
  • 2楼 WOLKER 2021-02-12
    人工智能倒逼教育体制改革,课堂需要怎样的AI?

    人工智能倒逼教育体制改革,课堂需要怎样的AI?

    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原创。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阐述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但几个世纪以来,教育一直遵循着相同的道路,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走流水线模式。如今,教育行业成为AI的下一个目标。”

     

    v2-36d87fcfd3c74ee6a8e8a1eec8deb342_720w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悟性,需要开启才能够显现出来,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数人的悟性给窒息了,AI或许就是那把开启智慧的钥匙,成为推进教育体制快速改革的“催化剂”。

    不断减轻人类痛苦是技术持续进步的主要动力,技术发展的愿景和初衷是好的,人工智能也一样,它把人从简单、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英国教育技术战略机构Edtech UK的首席执行官伊恩•福特汉姆表示: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最新发展是一个重大的例外,它有可能改变年轻人如何学,教师和导师如何教,以及社会如何推动未来的学习向前发展。”

    打破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模式 AI为教育注入更多人性化

    过去几年中,硬件、软件和在线服务的应用已经为传统的教室陈设和教学方法带来变革,但教育的真正改变尚未到来。

    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证明了其改变游戏规则的作用。现在,它正在显示出彻底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个人类所掌握的最古老的技能之一。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教师需要把80%的时间花在传递标准化知识上,而只有20%的时间真正用于关注学生本身,这也是当今教育“千人一面”的根本原因,以大规模工业化模式打造出来的学生,大多也只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必然结果。

     

    很多人都将AI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善用技术,其将对弥补传统行业缺陷的大有裨益。针对教育领域,AI的到来恰恰成为驱动教育体制改革、改善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最佳“催化剂”。

    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老师传播知识内容的时间是一致的,包括信息量也是一致的。通过将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源以视频、文字、音频、图片和题目的形式进行展现,并在算法的辅助下,对知识点和题目进行拆分,给出相应的难度系数等步骤,这样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替代教师70%的工作量,从而让教师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来。

    v2-84dcfc92b581690e32982ecf166614c7_720w

    目前,AI已经渗透进了K12和教育信息化等重要教育教学领域,主要技术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

    比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AI可以将老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则可以辅助教师进行英语口试测评,也可以纠正、改进学生的英语发音;而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去年,媒体曾报道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的机器人助教代替人类助教与学生在线沟通交流竟无学生发现,说明了AI在这方面的应用潜力。

    v2-f6e65d5022609888c33170398d1523e6_720w

    除此之外,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支教等AI的教育应用也被看好。虽然目前AI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AI技术的进步,未来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程度或将加深,应用空间或许会更大。

    AI之于教育绝不是简单地把一个饱含丰富知识的芯片直接插入人脑的过程,其应用场景,也并不等同于每个孩子“手里捧个智能手机”那么简单。其重点是,让教师或家长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

    AI多种姿态切入教育 个性化 定制化终结教育“千人一面”

    从K12整个教育过程来看,无外乎教、学、管三个环节。在教的环节,传统实体教育是不平等的,但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在线教育里,不同资质的学生可以更加平等一点。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跨时空,物理空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前能做一定的预习,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效率能提高至少20%以上。

    学的环节主要通过考试来反馈和评价。在这个环节中必须思考如何优化考试和评估,不让学生心生厌烦。这种考试和评估做得越及时,学生得到的反馈越均等,就越愿意去调整学习的一些行为。

    管的环节对老师来说,过去像批阅作业、评估口语这类工作,现在就可以交给AI去处理。通过数据形成教和学的闭环。对学生而言,通过记录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把所有学得不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从而为其匹配更精准的教育资源。

    在教、学、管三个环节中,AI可以从多角度帮助教师更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比如建立辅导系统补充课堂教学。传统上,学校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方法并不相同,老师往往很难识别和处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数据中收集学生学习模式并提供建议的应用程序,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找出差距,并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

    再比如创建定制化教科书和练习。教科书、学生书籍和课程资料通常是为普通学生量身定做的,但并非所有的老师和学校都有同样的教学风格。由于AI技术的加入,教师和学校将他们的教学大纲和材料导入引擎,系统读取并掌握内容,并找到新的模式。然后,算法利用获得的知识建立基于核心概念的课本和课堂材料,这样就可以根据特定课程和学生的需求定制课本。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通过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善,去激发人类固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在知识的传递之外,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互动,这意味着教师们至少暂时可以放心,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他们。相反,人工智能会更多地帮助教师找到适应未来的方法。

  • 3楼 WOLKER 2021-02-12

    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唐愷成
    行走在互联网、信息化、教育的边缘,本文首发于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4日评论版。


     

    v2-933dc98a1a012961df399f4a3e893e7b_720w

    当前,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识别、知识管理等新技术新理念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信息技术疾步迈入智能化阶段。国内外高科技公司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表明,人工智能发展迎来了新纪元。

    因此,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尚在普及完善、“互联网+”和教育尚在互相催化融合时,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更高发展阶段,毫无疑问会深层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而给未来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司机、翻译、客服、快递员、裁判员等都可能成为消失的职业,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与趋势,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必须褪去工业社会的功利烙印。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将加速推动培养模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改变了校园环境。未来,校园环境信息化将向更高层次的智慧校园迈进,各种智能感知设备和技术无处不在。校长、教师、学生不知不觉已经镶嵌到有形的校园物理空间和无形的虚拟数据空间中。当学生踏进校园就可以完成签到,离开校园自动告知家人,进入教室多媒体设备已经开启,身体不适发出报警求助,上课开小差收到友情提醒,练习测验后生成学情分析报告……这些都表明,校园物理环境、教室教学环境、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充分融合,实现了从环境的数据化到数据的环境化、从教学的数据化到数据的教学化、从人格的数据化到数据的人格化转变。校园看上去还是那个校园,却充满了人类的温度和智慧。

    人工智能也改变了教师角色。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因为教师必须适应变化的教学政策和教学环境,面向不同性格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处理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问题。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另外,人工智能对学习范式进行了巨大改变。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可以用在口语测评,图像识别技术用在作文批改和拍照搜题,人工智能可以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智慧学伴,只要用手机拍一下、扫一下、说一下、点一下,就会实现答案解析、打分点评,知识点、考点、难点的自动生成和推送。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快速发展,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人工智能不仅能从知识关联和群体分层方面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推送学习建议,更能从大脑思考方式、个体性格特点、所处环境特征等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v2-6f7d930427d7f0aab165d72409fdac27_720w

     

    人工智能不断演进,去往何处尚未可知,能否为人类所驾驭亦引发伦理担忧,对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从近期来看,尤其要避免过度依赖和隐私泄露,这就需要教育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绝非万能,涉及成人育人的教育领域绝不能盲从。对一道题解法的误判也许只影响一时,但对一个人成长的误判则可能影响一生。教师的高阶脑力活动和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绝非天生具有,往往需要低阶脑力劳动甚至体力劳动的重复训练和积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容易导致师生变相成为人工智能的助手和附庸,教师失去应用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心智性格。

     

    同时,也要避免疏于师生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是海量的数据积累和训练挖掘,师生的社会属性数据和教学行为数据体量越大、维度越丰富、时间跨度越长,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就越精确、学习建议就越科学、知识内容就越合理,产生的教育质量和效益就越显著,与之相伴的是师生隐私泄露的风险在急剧增加。人工智能可以为未来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但绝不能以牺牲师生隐私为代价,必须保证师生对所收集数据的知情权、选择权、访问权、所有权和控制权,必须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泄露滥用。

     

    未来已来,对于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要在姿态方面迎接未来、在态度层面正视未来、在认知层面读懂未来,更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在管理决策、教人育人等实践层面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 4楼 WOLKER 2021-02-12

    未来教育何去何从,听听校长和投资人怎么说

    雷锋网
     

    2019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技术赋能传统教育,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也让教育场景从单纯的课堂转向线上线下多屏互动。遇见未来教育的美好畅想仿佛已触手可及。

    雷锋网消息,11月14日, 由北京商报社和西街传媒主办、黑板洞察协办的“遇见未来教育:2019年度教育产业高峰论坛暨年度影响力教育品牌发布仪式”在北京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来自北京多家中小学、职业高中和国际学校的校长,以及专注于教育领域的资深投资人齐聚现场,就校园中的未来教育及2020年教育产业投资风向标等话题把脉教育发展新趋势。同时,《2019年度在线教育行业大数据报告:加速奔跑的合规之年》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

     

    v2-1943067ae9a73e3bbe094e956a230881_720w

     

    《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发布:全行业进入大浪淘沙阶段

    论坛上,《北京商报》联合黑板洞察发布了《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政策的严监管下以及市场的淘汰下,全行业将开始进入发展成熟期的大浪淘沙阶段。资金加速流向头部领域,一路快速发展的教育行业,开始进入存量博弈和强者恒强时代。

     

    v2-d5a73601fa4cf16d729cb715a940ddf6_720w

     

    同时,《报告》指出,素质教育异军突起,成早期赛道主旋律。未来,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教育机构争夺的焦点,在线教育未来将在“市场调节”与“政策管制”之间需求最佳平衡,行业进入合规时代。

    《报告》显示,2019年至10月末教育行业共发生了263起投融资事件,除去未披露的金额部分,共计总额166.91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548起数额,缩水了近一半的数量。但融资体量均有所扩大,亿元以上的大额融资有增长趋势。80%的大额资金涌向头部公司,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表示,接下来投资将越发看中教育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市场占有度,也意味着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大。行业在监管与资本收紧后开始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此外,从投资数量和规模来看,素质教育一举超越K12成为融资相对集中,获投企业较多的细分领域。现已成为早期教育投资的主旋律。究其原因,在这个领域初具规模的品牌和教育机构相对较少,大部分机构仍属于发展早期,对教育投资者而言,仍处于渗透率有较大提高空间的行业红利期,再加上教育政策日趋倾斜,不断的利好加持,都带来了素质教育的繁荣。其中,作为素质教育领域的代表赛道,编程教育最“吸金”。

    《报告》还指出,随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市场渐趋饱和,获客引流成本急剧攀升,而非一线城市性价比更高,且市场规模巨大,全国有超过70%的人都处在下沉市场之中。未来,家长们对教育的需求开始赶超一线城市,课外参培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再加上在线直播技术的成熟和双师课堂的进一步普及化,三四线城市将成为机构的争夺焦点。

    多名校长畅谈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作为未来教育的核心场景,校园是最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在圆桌论坛环节,多名校长表达了他们对未来教育的看法。以下,雷锋网对校长的发言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v2-429c496ea62cd41378ab3a79ce33aa55_720w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管杰表示,未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也就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未来教育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未来教育要强调人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学校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面要促进人的责任心,强调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坛上,管杰校长展示了北京市第十八中从教学资源和管理方面应用人工智能的具体案例。据他介绍,十八中现已建立学习平台和电子集群资源库,进行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他们录制了3万节云平台微课,学生离开离开学校之后可以进行碎片学习。另外,在教学方面实现智能化诊断,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分析、学生成长监测、家校互动诊断等。

     

    v2-739d4f2d9fdccca7b7fb847fbb90c814_720w

     

    北京中学副校长周慧则表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教育的关键。未来会有很多新兴职业出现,也会有职业消失,怎样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几十年社会变化的核心素养显得更为关键。

    周慧校长介绍,北京中学在教学改革方面从很早就开始尝试了。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在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系方面,把文化因子定义为尊重和信任,始终把学生们的学习和获得作为核心。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他们从六年级开始就提供大量的选择性课程。要做选择就是用技术平台来做,用数据做出选择判断,包括课程的选择,包括吃饭,想吃什么提前在网上预约。据周慧校长介绍,他们还关注了人工智能类技术课程的供给。比如很早就给同学们开设了创客课程和STEM课程,让学生通过技术类课程资源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v2-143b23f5c61dbc209f9b3f5598fa5857_720w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集团)校长钟亚利谈道,未来教育还要思考教育手段,在技术高速发展、教育资源极大丰富的时代,作为学校应当打破传统的校园概念,扮演起集约资源,携手资源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平台。钟校长认为,那种结论性的知识,学生可以在任何渠道获取,已经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去传授了。未来的课堂,老师更应该教授的是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知识与知识间建立起联系,同时,这些结论性的知识掌握之后如何去应用。

     

    v2-f88f64443cdef62bef9cd1581591bd05_720w

     

    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余瑶在演讲中表示,未来教育要培养能够具备解决未知问题能力的人。另外,她希望未来教育能够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未来教育要能够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更多需要人们的合作、创新,并共同用技术来实现”。

     

    v2-fb1f75e4c5ea3529a6b75bfbbaa7889f_720w

     

    2019年,职业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校长郭延峰说道,职业教育的未来在于人机协同,职教的专业设置都是基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高度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高度相关。未来,教师和机器之间的分工会越来越明显——老师是育,机器在教。郭校长提到,2015年他们研究职业高中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将智慧校园作为非常核心的指标。“五年来我们分了两期,投资了700万已经建成了,一张网全覆盖,一个数据中心,一套业务系统,一个决策中心,目前我们所有的管理、教学、教育、服务基本上在云端进行。”五年来,他们建了几千个优质微课,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能够在线实现。

     

    v2-6c0f640156d8f8f9b1a9f0439ee4626f_720w

     

    寒冬之下,教育行业头部公司仍受资本追捧

    雷锋网了解到,对众多产业来说,2019年的资本市场显得尤为寒冷,但教育领域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在此次投资人圆桌论坛上,几位专注于教育领域的资深投资人也对未来教育的投资方向进行了深度阐述。

     

    v2-61db7013c7c227fb5a432c3287885cbb_720w

     

    中关村教育投资管理合伙人于进勇指出:“没有变化就没有机会。国家战略需求在调整,以前是培养工厂型人才,目前是向创新人才方向转变。”在于进勇看来,“教育+科技”将是未来的风口:“能改变供给侧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科技。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过程、形式、内容,同时可以看到,教材、教具,教研也会有科技的影子,包括教师的工作中。”

    方正和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张潮枪则认为,教育下沉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教育产业最近几年,尤其是最近三四年,受到的变化和驱动要素非常多。其中,第一大驱动要素是政策,第二个驱动要素是科技,第三块则跟中国产业阶层的变迁有很大关系。以前的教育仅仅是满足获取知识,现在会发现随着结构的变迁,加上生活水平的变迁,大家的需求不一样了,变得更加多元化。”。

    面对当下的投资风向,赛伯乐投资集团教育产业基金合伙人程子婴指出,“当下资本市场确实是比较寒冷,但教育与其他行业相比要好很多。教育行业一定是常青的行业,当下的头部公司仍然很受资本追捧。

    北塔资本合伙人王凯峰认为,行业应该关注AI+教育的长期投资效应。短期来看AI更合适TO B端,帮助培训机构更好的提升他们教学服务的效率,同时AI从内容部分切入,为C端赋能,未来这个行业会走的更加深远,AI目前是生产力,未来也会改变行业的生产关系。

  • 5楼 WOLKER 2021-02-12

    未来在线教育何去何从?大数据、混合式教学将成趋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伊始,全国的中小学开学被按下“暂停键”。为保证学生的课业不受影响,全国2.65亿中小学、1600万名老师集体“上线”,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如何利用在线技术开展日常教学、教务工作?在线教学设计要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快速有效的在信息化落后地区开展在线教学?疫情之后,扮演“应急角色”的海量在线教育平台又将何去何从?在线教育是否能够以疫情为契机,迎来发展拐点?当前,围绕在线教育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教育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与腾讯教育联合主办了“未来在线教育云端论坛”,来自教育行业的专家、学校代表及企业经验,分享了他们在线教育的经验和洞见,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立足当下 疫情为教育信息化带来“三大利好”
    疫情突袭,“停课不停学”行动的开展,让整个行业的教学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思考。诚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陈丽所言,疫情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一方面,紧迫的在线教育行动是对教育行政单位、大中小学校应急能力的极大考验;另一方面,也是在线教育实践的一次大练兵,为教育信息化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教授余胜泉指出,疫情期间,教学服务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实体空间转移到虚拟空间;教育服务的来源从学校或区域内部,转为面向所有教师和学生开放的海量校外学习资源和教育服务。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杨立雄指出,这种教育空间的转变,为缓解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提供了新思路。疫情期间,滇池实验通过腾讯空中课堂,与教育薄弱地区学校共享课程资源。“我把(直播课)链接发给楚雄帮扶校的校长。让这个学校初三学生和我们学校的学生共同上课,一直到现在。事实上,从收到直播链接到点开听课,就10秒钟的时间,就实现了对他的帮扶。”杨立雄指出,通过在线课程的形式,教育帮扶的效益无数倍的放大,但帮扶的成本却无限度的降低。
    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数据。这场遍及全国的线上教育实践,为学校升级信息化应用、建设大数据智慧校园提供了宝贵经验,进一步加速了《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过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在此次得以体现:区级或者校级大数据平台的搭建,让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为疫情期间教学的合理统筹和安排,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和平区教育局充分利用腾讯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了解学生在线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规划和效果评估,通过对师生教学数据的研析,和平区打造了特有的“3+1”(即三周自主学习,一周反思总结)的在线教学节奏。
    另一方面,教育大数据将重构未来学校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正在从“教师经验”走向“数据驱动”。余胜泉教授指出,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也将变得智能化、自动化,数据将成为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图:论坛部分嘉宾与观众互动画面
    广大师生的信息化能力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传统学校教育往往采用线下课堂教学或者“课堂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因此,对于大多数老师而言,开展在线教育,技术操作是第一大难题;缺少在线教学经验,无从设计有效的在线教学方案是第二大难题。
    疫情期间,腾讯教育等互联网企业以平台和技术服务为支撑,帮助大中小学校搭建了数以万计的在线课堂,并提供在线教学培训课程。经过前期的反复培训和教学过程中的实操,一线教师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在线教学方法和技巧。腾讯教育副总裁王涛指出,“停课不停学”,令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双提。
    广东实验中学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李梁表示,自开展在线教育以来,学校携手企业组织了多轮全员培训活动,师生们的信息化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教授王自强反馈,试课之后,学校老师对于在线教学的好评度很高,认为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释放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本身,很多老师希望将这种形式延续下去。
    展望未来 双向融合打造未来教育新形态
    疫情过后,学校教育将重新回归线下。下一步,在线教育又将何去何从?在教学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未来,在线教育有望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深度学习研究中心主任胡航认为,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教育现代化是什么?就是我们要走向深度学习,学习者将成为网络连接者、学习内容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教师扮演导师和协作者。”在线教育通过技术支撑,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育的“短板”,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现个性化学习。
    此次在线教学的实践,将有效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学校教育生态正在形成。这种生态,由实体和虚拟空间结合,是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融合的形态。”余胜泉教授提倡中小学校要把在线教学工具作为认知工具,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生态中,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应多方联动,把在线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科研机构要借此机会研究在线学习的科学规律,推动未来教育更好的发展。
    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学校教育的主流形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冯晓英表示,混合式教学在国内外已经形成共识,它正在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广大师生能够熟悉在线教学,掌握在线教学规律,重新设计在线教学活动,为以后向混合式教学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一线教师应如何设计引导、促进学生将在线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实现高效学习?对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尚俊杰,给出了在线教学的八个建议: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分块呈现教学内容、恰当呈现教师形象、注重促进教学互动、促进深度学习、创新应用学习技术、激发学习者积极情绪、善用游戏化思维。
    疫情即将过去,广大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在疫情面前,有必要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教育范式在历史进程中的存在形式。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教授陈丽所呼吁的那样,希望疫情之后,一线教师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提升在线教学能力,积极应对这场考验。

    声明:本文来源于凤凰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 6楼 WOLKER 2021-02-12

    国内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闻媒体,也是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教育日报——《中国教育报》邀请我老公蒋里博士(机器人先生)就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的设计”这门课程写篇文章,谈谈他对未来教育,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最佳教育方法。

    随后,《中国教育报》环球周刊版面上发表了机器人先生的这篇文章,占据了2/3的版面!

    5cea1df95f9b471b90c939ed09b7c988.jpeg

    文章一发表,就被很多其他的权威媒体竞相转载,像清华大学官网、国务院妇儿工委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

    5ab3b755d73e486b97bf3ac2e358872e.jpeg

    7edd3ba35bcd479791dbac52648f537d.webp

    3ee8f227cde9405c957c407a41cf9f23.webp

    今天,我就把机器人先生的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文末,我再给大家分享一段机器人先生曾经在一刻(Talks)做过的一期关于“未来教育”的演讲,这段视频在腾讯视频上点击也超过百万。欢迎大家点击文末的视频观看!

    以下为发表原文:

    现今,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也许就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内,人类的许多工作将由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取代。这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工作,如司机和工厂工人,还包括很多看来相对安全的工作,比如法律和技术写作。

    根据牛津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现在美国市面上的工作有47%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而这个比例在中国高达77%。未来20年,谁将承受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一次次冲击呢?毫无疑问,是目前在校的学生,其中包括了今天的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当这批学生告别学校,踏入社会,迎接他们的不一定是社会善意的接纳,而很有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将他们无情地刷下历史舞台。

    未来的学生该如何抉择,未来的教育该何去何从,这都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8624c5536a864e8e9d157336b1e556e8.webp

    01

    唤起学生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为了应对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飞速发展,今年年初,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的设计”。这门课得到了斯坦福工程学院和教育学院很多教授的大力支持。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唤起斯坦福大学、美国学术界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群体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同时挖掘能适应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最佳教育方法。

    未来教育的设计,这个大课题不是单单靠教育学院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的设计”这门课程结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与教育四个领域。这门课程一开课就成为斯坦福大学创新设计方向最受欢迎的研究生课程。而且,选课的学生中有1/3来自工程学院,1/3来自教育学院,1/3来自商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其他学院,因此这门课是斯坦福大学学生构成最为多元化的课程之一。这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局面——学生构成的多样化给了这个课堂更多碰撞的火花。

    这么多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一起上课,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之间产生很多的“化学反应”。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一样,所以他们在团队协作一个项目的时候,能够碰撞出很多新的想法。课堂上,不少斯坦福教授、访问学者也来旁听,组成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听课群体。

    与此同时,这个开放式的课堂还引入了更新鲜的血液——给课程中的每个小组团队加入一名初中生或者高中生。这些初中和高中生都是我从硅谷的中学里面选拔出来的尖子生。因为,未来教育的改革必然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事,而研究生虽然能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他们却未必了解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关注焦点。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隔3至5年,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代沟。因此,中学生加入研究生团队一起协作,能够为他们带来很多新的想法与创意,也让团队的思维能更接地气。这门课的小组团队可谓是极致的多元化,一个典型的4人小组通常是这样组成的: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或教授,一名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一名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或者商学院研究生,再加一名优秀的初中生或高中生。

    最后,除了那些正式选课的研究生以外,这门课还专门给了那些中学生机会,让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项目。这些项目主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深度神经网络、用新的科技方法重新设计牛顿运动定律教学方案等。

    c7e44fd2e64e423ea5bf5343c713b466.webp

    02

    推动多样化教学的现代教育

    作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的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讲人,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我在向学生教授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未来教育等全面知识的同时,还邀请到了十位相关领域国际前沿的大师来到课堂上和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其中包括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创新设计领域以及教育领域等各行的泰斗级人物。

    西蒂亚·布雷泽尔(Cynthia Breazeal)博士是我邀请到课上来分享的第一位嘉宾。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Media Lab)的个人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也是世界公认的社交机器人、人机交互和人工智能的先驱。她创造的Jibo、Kismet、Leonardo、Nexi等机器人闻名世界。其中,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17年度25大最佳发明榜单中,领衔登上《时代周刊》杂志封面的,便是她设计的全球首款家庭社交机器人Jibo。布雷泽尔认为,人机交互方式的不断变迁,给学生的互动式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而且在现在的大数据环境下,在线教育会是未来开展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突破点,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会在中间充当重要角色。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首席技术官和副院长保罗·金(Paul Kim)博士也被邀请到课堂上。保罗·金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他在为学生们作的题为“未来教育的创新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报告讲道,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准备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我们现存的教育系统在未来的10—20年时间里会受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猛烈冲击。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如果我们正确、认真面对,会有很好的未来,但是如果我们消极回避,不做改变,那么现在的在校学生就有可能成为牺牲品。保罗·金创立了斯坦福微笑项目(Smile Program),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程度。保罗·金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在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普及。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马克·卡库斯基(Mark Cutkosky)博士也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跟大家讲述如何利用“基于项目的学习”给斯坦福的本科生上机器人的课程。弗莱彻·琼斯认为,在未来,或许一些复杂的体力劳动难以被替代,因为机器人在传感器和驱动器上的局限性决定了要完全达到人类物理上的灵活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简单重复的脑力劳动力肯定岌岌可危。因此,创造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对于那些未来即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的职业和行业,美国资深风险投资人茹蒂娜·塞瑟瑞(Rudina Seseri)也在课堂上提出了她的观点。她不仅谈到了未来10—20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我们社会的颠覆性作用,还给学生分享了她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心得。茹蒂娜·塞瑟瑞是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顾问,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X项目”理事会的主席。

    因为一直很看重现代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流水线般的人才必然无法满足未来新时代的需求,所以,我邀请到了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莱瑞·雷弗(Larry Leifer)博士。他可以说是斯坦福大学创新设计的鼻祖。他从20世纪70年代就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把斯坦福大学的创新设计推向了高潮。他非常重视未来的教育,认为未来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斯坦福大学的创新设计思维方法论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奔驰北美研究院(MBRDNA)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飞利浦·思高斯达(Philipp Skogstad)博士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以知识点积累为目的的现行教育体制已经过时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推动下的时代了。因此一个学生的平均绩点(GPA)在我们招聘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被注意的部分,我们最在乎的是这个学生做过什么项目和从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和领导力。”对于未来的教育系统,他表示,如何让学生培养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不具备的能力才是关键,比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创新力。他给学生分享了奔驰北美研究院如何挑选适合未来的人才,从他的角度分析了未来教育的走向。

    除此之外,一同参与课程的还有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罗朴尚(Prashant Loyalka)博士、美国优质学校之一的哈克学校(Harker School)的校长布瑞恩·雅格(Brian Yager)先生、美国康奈尔大学信息科学助理教授马尔特·荣格(Malte Jung)博士和一位非常特殊的大师级人物——来自于好莱坞的马克·塞特拉基(Mark Setrakian)。

    为什么邀请这么多不同领域的大师过来参与到我的课程进行碰撞?因为未来的教育绝不仅仅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问题,它必然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需要多个领域的团队来配合协作才能给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ead224dfa31d440a85733fe6e3304377.webp

    03

    改变大规模基础教育模式

    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基础教育中的大规模教育模式,最初起源于普鲁士的集体士兵培训。引进到美国后,在19世纪后期逐渐成形并大规模发展。它先后得到了卡耐基、摩根、范德堡和福特的资助,从美国麻省开始推广到美国各州。为了规范教育内容,1892年,十人委员会成立,他们不仅提供了高中主要科目的分类和主要内容,而且还建议了中等教育应该是12年。至此,美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形成,这个模式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10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系统仍旧沿袭了当初的模式。然而,1892年的社会与现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境。曾经,人类为了迎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制定了这样的学校大规模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大批流水线般的人才。而今,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是否该深思,当前世界上的学校大规模集体教育体系是否还能像当初那样成功?

    美国劳工部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正在上小学的学生,他们未来要从事的所有工作里有65%还没有出现。那么我们还能通过这种教育体系有效培养出胜任那些还没有被发明的工作岗位的人才吗?

    或许,很难。

    如今,我们身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的环境下,时代背景已远非100多年前的社会可比。对于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时代,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将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当前的大规模教育体系必将进行变革。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当前的教育系统,让学生能够在新的教育体系中不断学习与未来智能时代相匹配的核心技能,比如想象力、创造力、人工智能思维、设计思维以及解决开放式问题的能力。

    4月9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未来的生产”分论坛上,多名企业家对于未来的发展也给出了一致的观点:不断学习创新,拥抱新变化,才不会被新时代抛弃。教育界也应该具备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将眼光放长远,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与人工智能机器人有区别”的核心能力。

    只有把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才是当代学生拥抱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出路。

    作者:系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未来教育项目执行主任,斯坦福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席主席

    机器人先生曾受邀参加一刻(Talks)的《人工智能(AI)引爆的教育革命很快就来了吗》演讲局。在演讲中,他回答了很多人在焦虑和担心的问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是人类的终极者?

    机器人会不会很快就要取代人类了?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更加适应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需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