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芬蘭的報紙出現這樣的標題與內容:
「芬蘭教育可以成為芬蘭對外輸出的成功商品」
「芬蘭教育在國外已經有欲購買的買家,卻還沒有賣家」
芬蘭教育部的機要祕書則說:
「芬蘭不會有一個新的Nokia,所以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我們需要尋找新的領域,可以雇用更多的人員,並且創造營收。教育就是這麼一個可以發展、創造收入的領域。」
這幾年來,大家心裡都有數,芬蘭不會有一個新的Nokia,也不能再只靠Nokia,於是,如何能從服務、創意等領域出發,讓芬蘭的其它領域也能有蓬勃生機與競爭力,一直是芬蘭人在思考嘗試之處,芬蘭需要的,應該不是「一個新的Nokia」,而是「很多規模可以較小、卻都像當年的Nokia一樣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或公司」。其中,近年來備受注目的「芬蘭教育」,是否也能跨足成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芬蘭產業之一,就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自從芬蘭的學生在PISA測驗中的表現受到國際肯定後,希望向芬蘭教育「取經」的要求一直如雪片般飛來,三不五時就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報導,「很多商品都是有產品後,才努力尋找市場,然而芬蘭基礎教育目前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需求一直進來,我們卻完全沒有產品可以輸出」機要祕書如是說。
於是,目前幾個相關的單位,正在準備尋找可行的模式,研究該如何將芬蘭教育創造成「商品」來輸出,和可能的「芬蘭教育產品」。
目前討論小組想到的可能輸出產品例如:
芬蘭教師訓練課程- 因為,優秀的芬蘭教師,正是芬蘭PISA成績受到國際肯定背後的重要原因。
教育相關的科技運用- 這一點,我個人特別有興趣,也覺得芬蘭在這方面,結合手機的應用,應該有一些潛力。
一部分的基礎教育課程綱領
學校的營養午餐模式
一部分的學年制及課程架構
英文教科書- 這個如果能配套配得好的話,我猜應該有市場吧?!
此外,也有人提議,可以在他國成立「國際芬蘭學校」,把「國際芬蘭學校」建立作為一個品牌,並有突出的品牌形象,就像瑞典的IKEA一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很容易被辨識。如此一來,其它國家的學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國家裡,以英文接受芬蘭的基礎教育。初期,難免必須勞煩芬蘭教師前往進駐,後期,也許則可由當地接受過訓練的教師接手等等。
輸出中的芬蘭高等教育?
此外,可以「輸出」的不只是「基礎教育」,也可以是「高等教育」。
從2008年初起,芬蘭的法律開始允許各高等學院及大學「輸出」可獲得學位的課程給其它國家,也就是讓國外有興趣的學校機構,可以直接向芬蘭的高等學院購買課程及教學,到目前為止,唯一真正落實的合作對象,是中國。
芬蘭中部偏西北、離我們這裡大約兩小時車程的一所學院,就已將護理學位的課程銷售到上海去,幾位芬蘭教師到上海,以芬蘭的課程綱領,訓練一批中國的護理學生,而這些中國學生目前也已來到芬蘭,正在完成最後階段的芬蘭護理學位,並且進修芬蘭語。
我上週正好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她們受訪,其中一位表示,拿到芬蘭護理學位、並學好芬蘭語後,將來也打算在芬蘭尋找護理相關的工作。
芬蘭一直有「護士荒」、「看護人員荒」,芬蘭基礎教育該如何成為「商品」來輸出國際,我還不確定,倒是對於特定領域(如護理)的高等學位輸出模式,我覺得應該有不少國外學校會有興趣合作,而且輸出的課程完成後,還有機會「輸入」工作者,補上芬蘭社會缺乏中的人力,也許將來這樣的學程越辦越多後,我們也會開始在醫院和健康中心裡,遇見更多說中文的護士也說不定。
芬蘭基礎教育是否能做為一種產品?
看了報上關於芬蘭教育輸出的新聞報導後,我問老公: 「你覺得,芬蘭基礎教育當做商品輸出,可行嗎?」
老公的想法是: 「計畫與想法很遠大,實際上的執行力還有待觀察。」他的理由是: 「芬蘭教育,基本上最適用的地方就是在芬蘭,各國文化差異很大,同樣的教育模式,不見得在他國適合。」
我的想法則是: 文化差異固然存在,不過芬蘭教育的人文精神,在其它國家或許也可以做為參考(至於是哪些部分可以參考、如何因時因地因文化而調整,就有待專家們去探討研究)。我想這樣的機會應該不是沒有,只是教育不同於家具,大部分的時候應該很難「標準化」輸出,在適用性上,因地因國要調整的地方想必也更多。
此外,我覺得,芬蘭教育最重要的核心之一,應該是在於它的人本價值觀,在於它對於人與個體的基本尊重上,畢竟,架構是死的,人的思想才是活的,然而價值觀本身,真的可以做為「商品」來輸出嗎? 又該如何做呢? 我想,要輸出「芬蘭教育的理念」做為一個品牌,將會比輸出「瑞典IKEA的商品」,更抽象、更複雜的多吧。
若是芬蘭真的規畫完成了一些可以實地輸出的「芬蘭教育產品」,我猜想,台灣有興趣購買的單位一定不少,有趣的是,這項計畫,目前設定的可能「目標對象」,正是俄國、中國、和其它亞洲國家,反而沒有歐洲國家,原因為何,還真耐人尋味呢。
就拭目以待吧。
各位朋友覺得呢? 芬蘭教育的哪些產品,可能有「輸出國際」的潛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