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 加入社区

2个成员 1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8-05-11

什么是森林教育?

发表于 2018-05-13 3168 次查看
森林教育与生态教育是一样的吗?
2回复
  • 2楼 kool 2018-05-13

    “儿童需要玩伴—譬如动物,水,泥巴、树丛、空地。他也可以在没有上述元素的环境中成长。用毛绒玩具、地毯、柏油马路或天井来替代自然。这样的孩子也会长大,可大人们日后不要惊讶枪们在学习某些社会基本原则时很吃力。”—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医生、作家 Alexander Mitscherlich

    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该数据来源于美国作家Richard Louv《Last Child in the Woods(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中文版序言。Richard Louv认为,儿童在现代社会里生活被“去自然化”是很可怕的现象。他称这样的现象叫做“自然缺失症”,而这种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断裂问题对儿童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在他看来,教育应当回到真实世界当中,把孩子从桌椅板凳中分离出来。他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包括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理论和相关心理学研究都还表明了自然教育对儿童的积极作用。

    “我有一个秘密花园,那儿有一个大瀑布,旁边还有一条小溪。我在那里挖了个大坑,有时我就带个帐篷过去,然后我就躺在坑里,看着上面的树和天,有时我就这么睡着了。那儿好像就是我的地盘,我干什么都可以,也没人会来烦我,我以前几乎每天都去那儿。”说到这儿,她的脸涨红了,声音也变得低沉起来,“后来他们把树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们砍掉了。”

    一个女孩这样描述着她的“秘密花园”从开始到结束。

    事实上,现代化的社会确实让我们和自然分离了。想一想现在的孩子,他们坐在车上时,是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呢,还是更愿意低头玩手中的手机?科技时代,信息时代,但是具有生命信息的却越来越少。我们少了更多的机会去闻、去听、去感受,去透过那层大卫·赫伯特·劳伦斯口中“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样密密实实包裹起来的透明纸”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

    有人说,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对大自然的认识需要儿童充分的观察和感知。大自然给儿童提供的是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精神和自然世界,它并没有偷走孩子的时光,相反地,他通过一只宠物的出生和死亡,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一块荒野边上的神秘湿地给孩子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像和对生命的好奇与尊重,哪怕是敬畏之感也颇有深意。

    这几年,我走访过美国、欧洲及北欧的一些幼儿园,对森林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环境限制(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让中国和这些国家相比在森林教育的推动上会有很大程度地影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有限的环境里创造出最大的教育价值。

    曾经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School’s Out》引起全球很多国家教育者的关注。这部片子拍摄于瑞士北部小镇朗瑙一所森林幼儿园。虽然只有6分钟,但是记载了孩子们无论风雪,一年四季在户外森林里唱歌、讲故事、吃东西,随心所欲地玩,观察森林里各种变化,而孩子们各个都兴奋又快乐。(原文网址:http://www.schoolsoutfilm.com;可观看网址:)我看了以后,内心都觉得很震撼。

    今年7月8-10日在上海举办的2017亚太幼教峰分(APPES)的主题之一就是森林教育,大会主办方请到了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联合会主席团主席、自然游戏教学法(联合国科教文10年重点发展项目)创始人、德国幼儿森林教育的领军人—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有幸在现场听到她关于“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缘起、发展与现状”的分享,让我对德国的自然与森林教育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

     

    如她所说,森林是大自然的代名词,森林教育属于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德国,自然和森林幼儿园有很多种形式,比如:森林幼儿园、自然幼儿园、海滩幼儿园、远足幼儿园、农场幼儿园、常规幼儿园森林班、常规幼儿园森林日和森林周。因此,森林幼儿园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座农场,或是一片海滩、一个公园。他们所强调的是自然和森林教育的精神,即用自然游戏教学的方式建立儿童与自然亲近关系的自然教育体系。目前,德国有1500家自然和森林幼儿园。孩子们在大自然里,自然是老师,石头就是课桌椅。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多次强调,该数字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德国来说却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课程方面,他们把森林教育和多种课程与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儿童与环境、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教育并不是源于德国,但是在德国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并受到全球幼儿教育领域的认可和推崇。本文并不只是关注德国的森林自然教育,而是关于Forest Education森林自然教育整体的发展、教育意义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实践。

    森林教育的定义

    简单来说,森林教育是以森林(大自然)为载体,让儿童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设计、有主题、有目的”的户外活动,提高自信心,并实现全面发展(包括运动、社交、情感、语言、认知等等)。森林教育是一种长期性教育方式,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自然的优势,让儿童经过考察与探险,通过户外游戏及学习经验,感知大自然的神奇,以及建立对环境、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

    森林教育的定义:

    ‘inspirational process that offers children, young people and adults regular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and develop confidence and self-esteem through hands on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a woodland environment' (它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过程,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经常性的机会,通过在林地环境里亲身实践学习,实现和发展信心和自尊)。

    森林教育的发展历史

    在国内,很多人都认为森林教育起源于丹麦,是丹麦妈妈艾拉-法拉陶每天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偶而和邻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户外活动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乐于交流,平衡能力更强,体能更佳。于是20世纪50年代初这群孩子的父母联合创办了世界一所森林幼儿园。但是,事实上,森林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Wisconsin。1927年在,那里要建立第一个森林学校,后来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农学院院长建议由县森林,威斯康星州的土地使用规划委员会和 1927 年的莱奥纳学校森林购买一块土地。然后其森林教育的理念被Wisconsin.一个4-H领袖Wakelin McNee所投入执行。世界上第一批森林学校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莱奥纳,沃比诺和克兰登。

    后来,瑞典和、丹麦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将森林教育的理念引进,并投入到幼儿教育领域。丹麦还将森林教育理念写入到幼儿教育课程中,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全方面的能力。1957年,一个瑞典人Goesta Frohm,提出了"Skogsmulle"(森林之子穆勒)的概念,主张对自然、水、山和环境污染的关注与学习。大量的可测量的结果让森林教育的理念被教育界认可和关注。于是在丹麦,自然学校、森林幼儿园开始在教育界盛行起来,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发展。

    森林教育的形式

    森林教育就是大森林里做教育,森林幼儿园就是在森林中开办的幼儿园。森林教育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其主题非常广泛且跨学科,包括自然环境(比如树在社会中的作用)、荒野上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及对特定动植物的识别。同时,个人技能被高度重视,比如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森林环境还可以用来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比如数学和沟通交流。最终,让孩子的知识、能力、习惯都获得提升。

    1. 一年四季在室外

    森林幼儿的孩子们无论刮风下雨,都会在森林里体验与学习。记得在芬兰的时候,大冷天的,我一心想要回到温暖的有暖气的室内,可孩子们都在寒冷的室外玩得不亦乐乎。老师说,“这不算什么,即使零下28摄氏度,我们也在室外呆着。孩子们从来没得过感冒。”在少数格外严寒的日子里,孩子和老师会钻进帐篷或木屋,暂时躲避一下。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户外活动。

    2. 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在森林幼儿园中,老师只负责看护和引导,孩子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在玩儿中发展与学习。他们认为,孩子们在没有大人们主导的情况下会更能发挥想象力,他们能自学、互相学习、从经验和失败中学习的能力。

    如果主题是学习野外生火,孩子们一样会在老师观察和指导下自己动手。如果火因受潮而要熄灭时,小朋友还会自己想办法,拿出一些小树枝,让小火苗重燃。像这种在中国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危险活动,在欧美国家的森林教育中却再普通不过。去年在爱尔兰举办的EECERA会议上,我就对risky play这个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多危险性游戏,包括森林探险本身在中国家长眼里很多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关于这个话题我会再做分享),但是在他们眼里,却是小朋友最需要的体验。

    3. 保护树木,但是和树宝宝们一起玩

    在森林教育中,爬树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没有幼儿园或者儿童活动场所设计好的爬树设备,只有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大树小树们。老师也不会去严格控制小朋友们爬树,他们相信孩子对高度和危险的判断能力。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孩子们其实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其实,老师和家长们是时刻做好着保护他们的行动,但是在小朋友们看来他们需要自己去掌控,也就更加注意安全。

    4. 在森林里长高长大

    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已经被证明对孩子的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触觉灵敏度和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在森林幼儿园里成长的小朋友进入学校后,其学科学习能力也很强,比如阅读、写作、数学、社交等。而这些孩子也会更积极、阳光和自信。就像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说的,在森林里,他们就是玩大树的秋千,而不是人造的秋千,他们就是上窜下跳爬树,而不是爬积木,他们和大自然一起成长。

    5. 丰富的大自然世界,孩子们听故事却更专注

    唱歌、讲故事是森林幼儿园的必备活动。其他时间自由玩儿的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反而更加专注于故事的发展,而且非常有秩序感。大自然和森林给了孩子们最好的故事情节的重现还有体验,很多时候,他们还可以成为童话故事的主角和导演,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总得来说,自然教育,森林教育,就是把大自然当作一个载体和工具,让孩子们了解自然的奥妙,了解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联系,用自然教会孩子们自然。世界知名蝴蝶专家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在给孩子们讲授昆虫知识时,他会先将一只活的蝴蝶放在孩子们的鼻子上,让蝴蝶成为老师。“鼻子对它们来说,好像是十分理想的可供休息的树枝或晒太阳的地方,昆虫们往往会停上一阵才会飞走。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轻微的瘙痒、近在咫尺的各种颜色,虫子们还伸出舌头来到处探寻汗珠。但除了有趣以外,这里还包含了一种启蒙。当一个孩子或许是第一次与自然有了亲密的接触以后,他或她眼里闪现出的那些小小的顿悟,对成人来说这也是一样可以发生的,让他们想起某些他们甚至从不知道自己已经遗忘了的事情。”是的,蝴蝶才是老师,而我们都不是。

    森林教育的意义

    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说,孩子们在森林教育的环境下,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在大自然中活动可以激起各种兴奋。这些兴奋通过感觉器官传向大脑,产生出运动和行为上的反馈。

    有很多的论文与研究关注森林教育自然教育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教育专家、学者和老师对森林教育的积极意义都十分认同。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自然中获得感官运动经验对儿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森林幼儿园在不同国家、不同幼儿园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但是活动和目标大体一致:

    研究表明:相比没有受过森林教育的儿童,受过森林教育-自然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学习积极性、语言能力、交流能力、行为习惯、主动思考及身体素质方面更为突出。而且,对于一些特殊儿童,比如自闭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有积极干预的作用

    实践证明,将孩子放到可控的、有一定危险的环境中,孩子会建立起自己的“危险管理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估事物发风险,知道自己能否应付这种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者认为,很多危险后果的发生都是因为开始设定好的安全提醒。简单来说,如果你知道有人会救你,你也许会掉以轻心,但是如果你觉得没有人会接住你,你就会无比小心。将孩子们放到一个具有一定困难的环境中,能锻炼孩子坚强与独立,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他们懂得如何接受困难、面对困难,从而积极去解决问题。接受过森林教育的孩子遇到了困难首先会想办法自己解决,如果自己无法解决,会去找同伴寻求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又锻炼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因此,森林教育(自然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如认知、情感、社交等)和能力(如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积极面对等)。

    各国对森林(自然)教育的实践

    各国对森林学校、幼儿园的实践都有自己的原则,但是基本主旨相通。以英国森林学校联盟和森林教育协会于2011年颁布的准则为例:

    1. 原则一:森林学校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林地或自然环境中举行定期举行经常性课程,而非一次性的简单逗留。计划、改编、观察和评估是森林学校的固有部分。

    (1)森林学校应定期举行,最少每隔一周,一定持续时间内,参与者相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包含各种季节。

    (2)森林学校的规划结构,是基于学生和老师直接的共同协作和仔细观察。其结构应当清晰展示学习进程。

    (3)任何培训课程的最初阶段都应确立身体和行为界限并作出初步观测,以便为接下来的项目做基础。

    2. 原则二:森林学校应该位于林地或者自然环境,帮助学习者建立和自然的联系。

    (1)虽然林地是森林学校的理想环境,一些树木不多的地方也可以帮助完成良好的森林教育。

    (2)林地可以很好地满足森林教育计划和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空间及环境。

    (3) 森林学校项目应当对自身的生态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并拥有经过土地所有者/管理者、从业者和学生共同认可的、持续性的场地管理计划。

    (4) 森林学校旨在通过定期的亲身体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系,以便在从业者、学生以及更广泛群体中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环境的态度和做法。

    (5) 森林学校利用自然资源来启迪学生,激发思想、点燃内在热情。

    3. 原则三:森林学校旨在促进所有参与者的全面发展,培养坚韧、自信、独立和富于创造力的学生。

    (1) 在适当情况下,森林学校的领导者将把森林学校的体验与家庭、工作或者学校教育联系起来。

    (2) 在适当情况下,森林学校计划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体格、社会、认知、语言、情感和精神等多方面能力。

    4. 原则四:森林学校为受训者提供在环境和自身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控的风险体验。

    (1) 森林学校旨在帮助受训者建立内在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或兴趣。

    (2) 森林学校只在适当的时候才会采用工具和火,并且需要达到风险测评的基准线。

    (3) 任何森林学校的体验都遵循由从业者和受训者共同管理并根据受训者的程度量身定制的风险收益程序。

    5. 原则五:森林学校由有任职资格的森林学校从业者运营管理,从业者需不断发展其职业技能。

    (1) 森林学校由有任职资格的森林学校从业者运营领导,从业者至少具有森林教育资格三级认证。

    (2) 从业者/成年人与受训者数量应维持在较高的比例水平。

    (3) 在森林学校帮忙的从业者和成年人应接受相关的核查,以确定他们适合同幼儿、青少年及弱势群体进行长时间接触。

    (4) 从业者需要有现代急救资格,包括儿科(如果合适的话)及户外方面的知识。

    (5) 森林学校必须有相关的工作文件支持,文件需包括所有运营森林学校所需的方法和程序,并需明确职员和志愿者的角色和职责。

    (6) 森林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从业者,应当把自己也视为学习者。

    6. 原则六:森林学校通过一系列以受训者为中心的程序,创建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团体。

    (1) 森林学校采用以受训者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回应受训者的需求和兴趣。

    (2) 从业者建立教学模式,并通过小心的计划、适当的对话和关系的建立来推广这种模式。

    (3) 玩耍和选择是森林学校学习过程的固有部分,在森林学校,玩耍被认为对于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4) 森林学校为所有学习偏好和性格提供激励。

    (5) 反思性实践是每个课程的特征,它们可以保证受训者和从业者看到自己的成绩、发展情商并为未来做计划。

    (6) 从业者的观察是森林学校教学法的重要元素。通过观察,可以帮助构建并定制学习体验和发展。

    德国

    1990年10月3日,原民主德国以新联邦形式加入联邦德国。由于德国的联邦制度新联邦州保留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幼儿园结构。

    一位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妈妈曾经分享过德国的森林自然教育。

    赵楠,2005年定居德国,现居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在当地教授中文,并在当地建立了中文图书馆。关心并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2013年出版《德国教育的美丽与哀愁》一书。家有俩宝,儿子田韧(11岁),女儿田柔(6岁)。

    她介绍说,德国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经常要去拜访森林。给家的通知单上会详细注明要准备的各类物品(通知单的最后还坚定的来了一句: 没有好的天气,只有不好的装备)。一些德国幼儿园里会安排专门的“森林教育班”,这个班的教育理念就是倡导让孩子亲近森林,学会自力更生的生活。这个班级的孩子整个上午都是在森林里度过的,下午则回到常规的幼儿园。他们在森林里学习认识各种动植物,小蛇如何爬行,老鼠如何做窝,在森林这座“大宝库”里,孩子每天都有着兴奋的新发现。孩子还在在森林里忙乎着学习种植各种植物,到了丰收的季节,他们和老师一起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各类瓜果蔬菜。老师教育孩子们尽可能使用天然原料制作出来的无污染的产品,而且自己动手制作是最好的。所以孩子所用的铅笔、烛台、积木等用具都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木头、树枝等都天然原料纯手工做出来的,没有任何染色剂等化学成分;6岁的时候,孩子们会得到一把刀,老师会详细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刀具来制作各种物品,最终孩子们将得到一张“正确使用刀具”的证书。而在专门的“森林幼儿园”,孩子们就是在森林里学习玩耍。在这样的幼儿园里,除非极恶劣的天气,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几乎整天都在森林里度过,它们在森林里学习爬树、玩泥巴,踩水坑,还学习用木头、树枝做各种装饰和工具,下雪的时候他们还会学做冰屋。

    德国人珍惜森林,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在很多德国家长眼中,森林是大自然的象征,教育孩子热爱森林,就是要培养孩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精神,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充满灵性,对城市的物欲有着自然的防御能力,他们懂得如何享受单纯的幸福。

    英国

    1993年,萨默塞特郡布里奇沃特学院的一群保育员前往丹麦,去考察他们的幼儿教育体系。露天文化(“frulitsliv”)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了整个早期教育。布里奇沃特学院的保育员们带着被丹麦学前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返回英国,这种处于大型户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以玩耍为基础的学前教育令她们兴致高涨。她们针对学院托儿所的孩子,开始建立她们自己的“森林学校”。她们对孩子进行观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建各种技能和想法,她们的整个教育方法也随之受到影响。1995年,该学院设立了森林教育的学士学位,主要针对早期教育的从业者。许多参与户外学习的人士认为这样的举措奠定了英国户外学习的传统,不久之后,森林学校开始在全英普及。自2000年起,威尔士和其他众多的地方当局开始施行森林学校,其中,牛津郡和伍斯特郡的力度最大,他们都和当地大学进行了合作,共同推广森林教育。很快,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包括什罗普郡,诺福克郡和沃里克郡。与此同时,其他培训机构开始兴起,在威尔士,来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一群培训者受到威尔士林业委员会的支持,建立了始于2003年的开放式大学网络(OCN)认证。2002年,从业者组织举行了第一届全国会议,会上,英国森林学校的概念被规范化阐述(即前文所写的定义)。2011年,在森林教育协会成立座谈会上,森林教育的定义、原则和标准被重新修订建立。众多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建议将林地的运用纳入学校教育课程设置。许多机构、商业及非盈利组织帮助森林学校建立长期的项目,提供经过认证的森林学校培训课程,以便从业者能够自如地在自身条件下进行森林教育,同时保证孩子和老师都拥有丰富的自然经验。

    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的是,在英国,对于森林幼儿园,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在户外场地进行,阅读、讲故事、唱歌和吃饭等一般会在室内进行。

    芬兰

    我一直关注芬兰的幼儿教育(有兴趣请参考之前分享的全球第一的芬兰幼儿教育),芬兰森林教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部分。

    芬兰拥有众多的森林与湖泊,有“森林之国“,”千湖之国“的称号,但其天然资源却相当缺乏,在石油与稀土矿藏资源的短缺下,让芬兰人依赖森林也无法离开森林,尊重与珍惜自然的观念已根深蒂固。芬兰的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教育中接受森林相关常识,随家人栽植蔬果、砌土种花及摘取菇蕈与莓果。每一块私有林内,主人挂上自家姓氏的牌子只为宣示主权,不代表閒人勿近,因为在芬兰,森林是共有的,也应证了芬兰语「jokamiehenoikeus」一词,意思是每个人都拥有亲近自然的权利。在芬兰森林法的保护下,每砍一棵树便种植三棵树,森林的永续发展的意识已深入人心。而在教育上,芬兰採行人本教育政策,成功的核心价值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而他们的教育形式多依赖于大自然。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孩子们依然在室外嘻笑打闹。

    有一篇文章《森林教育,就是这么简单》是由芬兰的中国家长分享的芬兰森林教育的活动,我觉得很有趣。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一魔力,他们让孩子们和大树进行拥抱,用身体去感觉、亲近树生命,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供给;在触摸的时候,他们引导孩子们思考树的触感,告诉孩子们这是什么树,关于树的一些知识;他们让孩子们去听,听人声、车声、鸟叫声;他们和孩子一起搭棚屋,在里面玩游戏,等等。这是一次有趣的教学体验,更是一次丰富的亲子活动。孩子在森林里利用视、听、嗅、味、触觉去感受、去认知。

    目前,森林幼儿园在亚洲也十分盛行,包括中国,都在借鉴森林幼儿园的理念与形式。

    在日本,尽管人口多、生活密集,政府也会为孩子在居民区旁腾出场地建设森林幼儿园。就像日本著名幼儿园的创造者说过,他们要让屋顶到后院都成为孩子的大玩具。老师会带满3岁的孩子去漫步,在公园里玩一个小时,或者到园子里数瓜果的数量。

    在韩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3%,韩国的森林幼儿园大多具备完善的体验和教育设施,如原木建造的“森林之家”、野生植物园、探访路、野餐区等;韩国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的休养林和树木园中运营儿童森林体验项目,在韩国,森林教育是由结构每周或每月与地方幼儿园的合作,定期对儿童开展两天三天的森林之旅,由专业森林导师入园指导。

    在越南,一所名为Farming Kindergarten的幼儿园吸引了全球教育界的眼球。它的建筑设计独特,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上空俯瞰这所幼儿园,你会看到一大片绿地上有一个三连环的结,而草木就在这些环形中生长。在幼儿园里,屋顶铺有草坪,经过处理后,孩子们就可以在上面种植。

    写在后面:

    在我国,森林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我国首家森林幼儿园在广州建立,学费高达19.8万。有非常多体验学习的活动,但是由于对精英教育的设置,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得以成长的满足。这次APPES的大会上,许多老师对森林教育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问了很多关于森林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也许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森林环境中提供给孩子像欧美国家一样的纯自然幼儿园,但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幼儿园里,我们都可以根据森林教育的理念创造自然教育成长的环境,我们也可以有森林班、森林周,我们也可以有远足,可以让孩子们阳光下行走于沙滩。

    席慕容在《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中提到:

    我们不是没有社区公园,可是,公园里有太多的铁栏杆、太多的水泥,除了地上铺满水泥以外,还用水泥做出各式各样的东西:水泥的亭子、水泥的柱子、水泥的假山、水泥的竹子,真正是“巧夺天工”。

    大自然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给了孩子最天然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而我们却总将孩子们局限在教室里的桌子前、板凳上。适时地回归大自然,带孩子们去听、去感受、去触摸、去看,才是幼儿教育所应该关注的纯粹与简单,才是他们快乐、健康、乐观地学习与成长最优质的方式。

    森林教育,自然教育,不仅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其教育模式,我真心希望能在中国遍地开花,让更多的孩子在探究大自然奥妙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生活的美好,同时得到最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Burley, J., Plenderleith, K., Howe, R., & Freer‐Smith, P. (2005). Forest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 67-76.

    北区四季(2014),《森林教育,就是这么简单》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2534

    Davis, J. (2009). Revealing the research ‘hole’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5(2), 227-241.

    感受芬兰的森林教育和无限宝藏

    http://www.twkd.com/tw/wood_blog_article_detail.php?blog=64

    Kenny, E. K. (2014). Forest kindergartens: the Cedarsong way.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24, 2.

    Knight, S (2009) Forest schools and outdoor learning in the early year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ynard, T. (2007). Forest Schools in Great Britain: an initial explor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8(4), 320-331.

    O’Brien, L., & Murray, R. (2007). Forest School and its impacts on young children: Case studies in Britain.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6(4), 249-265.

    O'Brien, Liz; Murray, Richard (2008), Forest School Research Summary, Forest Research

    O'Brien, L. (2009). Learning outdoors: the Forest School approach. Education 3–13, 37(1), 45-60.

    英国森林教育,http://chinese.uk-chinaeducation.co.uk

     

  • 3楼 kool 2018-05-13

    上周六,帶孩子去參加芬蘭過敏協會在我們城市的「地方協會」所舉辦的「森林活動日」,地點就在城市六個森林步道的其中一個。這個森林步道離我們家還不遠,三公里多而已,我們就騎車前往。

    一個小時的活動,讓人既開心、又有收穫! 最大的收穫是讓我體會到,帶孩子認識森林,真的不難,有時候,只要換個角度、慢下腳步,跟孩子一起用手去碰觸,用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森林與自然,就會一點一滴地走入生活中。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10_14_Pro

     

    參加活動的家庭,連我們一起大約有五個。一開始,導覽員請大家各自選擇,每個家庭要當什麼「動物」。我們家阿雷選擇當「老虎」,別的家庭則是「烏鴉」、「松鼠」、「狼」、「熊」…等等。

    所有動物們圍一圈,先玩兩個小遊戲。

    第一個遊戲,是「狐狸尾巴」 。很簡單,每個人都把手放在背後,導覽員拿著一條用塑膠紮成的帶子做「狐狸尾巴」,擦過每個人的手心,你要盡快抓住,抓到的話就換你拿「狐狸尾巴」繞圈圈。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17_33_Pro

    看似簡單,要抓到也不見得都簡單,要看拿的人移動速度快慢,和帶子正好碰到的手的位置。遊戲雖然簡單,但如此簡單的遊戲就讓孩子們非常開心! 我家小阿雷看得呵呵笑,大人們也會特別照顧小小孩,故意讓每個孩子都抓得到「狐狸尾巴」,我家阿雷因為戴厚手套一直沒抓到,最後還是大人特別把尾巴塞到他手裡讓他拿穩,好讓他一起參與遊戲。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19_07_Pro

    第二個遊戲,是「森林失火」。我們周邊的一些樹幹上,綁了塑膠條,當導覽員一喊「森林著火了,馬上換地方!」(Puu palaa, pakko vaihtaa!)時,大家就要趕快找另一棵有綁帶子的樹去站著。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20_55_Pro

    綁帶子的樹,會比參與的人少一個,所以一定會有個沒地方站的人,得站在中間喊「森林著火了,馬上換地方!」

    其實這遊戲跟我們的「大風吹」很像,只是比大風吹簡單很多,連觀察或比對都不一用,只要顧著跑向另一棵樹就好了! 簡單的遊戲,大人小孩都玩得很起勁,我家阿雷也有兩次得站在中間喊,喊得很開心呢!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20_47_Pro

    阿雷玩到一半,還問大家,「為什麼所有的樹都失火?」童言童語讓在場的人們都笑了,導覽員回答他,「有時候森林大火,會讓很多樹都失火。」

    兩個遊戲玩完,僅管秋日微涼,大家也都渾身熱起來了,接下來就是走進森林,完成森林樹上綁著的一些任務。

    導覽員請大家依照一開始選的動物大小,排隊進森林步道。

    第一個任務,是「觸摸」,請大家在四周尋找「硬的東西」,和「軟的東西」。阿雷找了石頭、樹幹、樹葉、青苔等。邊觸摸,邊感受,也邊認識森林。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31_56_Pro

    第二任務,是「聽聲辦向」,讓孩子把眼睛閉上,感覺另一個人在附近安靜走路,聲音從哪裡來。試著指出聲音的來源,同時也是在學習聽。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33_44_Pro

    第三個任務,是讓孩子學著去「嗅聞」。「撿起葉子、搓一搓,聞聞看是什麼味道。」不同的葉子、花、草、泥土,味道都不一樣。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36_43_Pro

    第四個任務,是撿起地上的毬果,丟到桶子裡,看你可以從多遠的地方丟進去。把毬果當石頭或球玩,我想是每個孩子都玩不厭的遊戲。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38_54_Pro

    第五個任務,是「擁抱」。「抱一棵大樹、抱你的朋友。」

    於是,阿雷跑去緊緊抱著一棵樹,媽媽我也忍不住跑去,抱緊另外一顆樹。此時此刻,我們的心與樹,是那麼那麼地近。擁抱,用身體去感覺、親近樹的生命,感謝它為我們帶來的供給。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0_37_Pro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1_04_Pro

    第六個任務,是「觸摸感受」。「試著觸摸不同樹的表面,感覺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摸著、感覺著、懂樹的爸爸在旁邊告訴我們,這是什麼樹,連結和知識,就在其中不知不覺地建立。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2_27_Pro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2_44_Pro

    第七個任務,是「伸展」。將手舉高,讓身體像樹一樣,迎著風向,左右搖擺。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3_50_Pro

    結果我家只有爸爸媽媽變成樹,阿雷只想在地上滾來滾去,躺在森林的草地上,成為草地的一部分。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4_13_Pro

    第八個任務,是「聽」。把眼睛閉上,聽聽看,聽見什麼聲音。人聲、車聲、鳥叫聲?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4_50_Pro

    第九個任務,是學兔子跳。有不同的跳法,可以跳很高,也可以跳很遠,可以小步跳,也可以大步跳。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6_15_Pro

    阿雷選擇玩跳遠,每一次都撲倒在地上。這,其實是故意的吧,呵呵。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6_35_Pro

    玩著玩著,竟然不小心發現一顆牛肝菌。有點老了,就不採了。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8_16_Pro

    第十個任務,是「學妖怪做鬼臉」。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49_08_Pro

    完成所有任務後,大家還要一起搭一個「棚屋」,地上有很多枯枝,導覽員教孩子們,如何一起把它建成簡單的棚屋,可以躲進去玩遊戲,如果在林中遇見大雨,也可以快速蓋成棚屋,上面罩個雨篷就可進去躲雨。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51_19_Pro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0_54_24_Pro

    步道前也有給大人用的健身器材,阿雷也想試,不過真的太重,這健身方式是讓你把樹幹舉起來,我試了一下,樹幹真的很重啊!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1_04_02_Pro

    最後,所有參加的孩子,都拿到一張「活動証書」,和小禮物。

    阿雷拿到一個「姆米沐浴油」,經由芬蘭過敏協會的認証,不含香精防腐劑和刺激性物品,適合敏感皮膚和小孩使用。此外還拿到一個折疊小座墊,方便帶出野外野餐使用。

    TS Lumia 1020_20141011_11_07_59_Pro

    由於是過敏協會舉辦的活動,當場自然也順便提醒大家,要多帶孩子走進森林、走進大自然裡,對呼吸道會很好,也會增強孩子的免疫系統。

    我們騎著車,迎著整片秋日彩葉回家,心裡滿是豐收。

    我忍不住想,其實,這就是個很簡單的「森林教育」示範。教育,不一定要說很多道理,教授很多知識,森林,其實可以很容易親近,家長自己如果懂很多當然很棒,如果不是懂那麼多其實也沒關係,一樣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感受、觸摸、聆聽。

    至少,下次獨自再帶孩子進森林,這一天學到的小小「功課」,全部都可以再重新派上用場,沒有一片森林會完全相同,每一次都是不同的聲音、氣味、觸感、顏色。

    自然,總是提供我們最好的感官學習場域,只要我們願意走近,它就在那裡。TS Lumia 1020_20141011_11_33_07_Pro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