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教育 加入社区

2个成员 2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8-05-11

华德福教育核心特点有什么?

发表于 2018-05-12 5005 次查看

华德福,它不仅仅是一种幼儿教育。可以这样说,华德福是基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的教育,幼儿教育只是它的一小部分。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华德福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教育系统。

华德福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他的使命。所以华德福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孩子,寻找和完成他自己的使命。

0-7岁,在华德福看来,是意志力的时期。我理解为,这是保护和顺应孩子的内在动力,同时适应社会基本规则的时期。

顺应孩子的内在动力,同时又要适应社会基本规则,听起来有点不清晰对不对?

举个例子好了,四五岁的孩子特别有创造力和模仿力。他能用一堆凳子摆出一个飞机,也能用一盒积木垒起城堡,我们顺应他内在的动力,给他创造玩凳子和玩积木的条件,在他玩的过程中,不去打扰他,等他完成他的作品,我们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

但是,当他玩好之后,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收拾好,这就是适应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

我们顺应孩子内在的东西,带他去田野里认识大自然。但是,别人花园里的花不能采对不对,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

所以,一方面,我们保留孩子的探索欲,支持他的各种模仿和创造,另一方面,我们有用爱滋养孩子,给孩子明确的界限和规则,帮助他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会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

7-14岁,在华德福看来,是情感期。我理解为,是孩子认识人类的历史,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爱与被爱,懂得与人相处的时期。

一般的学校学认字,都是直接教,华德福学认字,很多是根据画画来学的。比如说,他们会先学象形字,大家先自己画一个月亮,老师再写出甲骨文中的“月”字,再讲讲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汉字。所以呢,小朋友就会知道,根据人类社会的变迁,这个“月”字是怎么来的。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会明白一件事情的源头、发展,以及现在的样子。他们会很有兴趣了解这个世界,很想去认字,很想去学习更多东西。他们对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充满了探索欲。

华德福的小学语文课,也有比较清晰的基本框架。七八岁的孩子对寓言和神话很有兴趣,因为他们恰好是半梦半醒,喜欢神秘故事和神秘力量的时期。到了十来岁,语文课就变成了英雄故事,因为这是孩子自我力量高速发展,开始逐渐有清晰自我意识的时期。孩子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变得坚强和独立。

同时,这个时期孩子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特别重要。孩子的主班老师一般要陪孩子八年,从小学到初中,这样,她就能够很了解这个孩子,与孩子建立很深的连接,从而很好地帮助这个孩子。

如果说幼儿时期,孩子还是在大人的规则和界限中,逐渐学习如何处理与小朋友的关系。那么到了小学,孩子就需要独立去处理和小伙伴们的关系了,他会不断地去试探,改变,从而与朋友们建立更好地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开始逐步放手,老师默默地支持,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

14-21岁,孩子开始探索和适应宇宙的规律,同时建立亲密和长期的情感关系。

华德福初中和小学的课程,都是兴趣和发展为主,到了高中,数理逻辑、以及事物内在的规律变得非常重要。

他们逐步变得越来越理性,头脑开始渐渐清晰,一方面是数理逻辑等抽象思维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做的每件事都开始有清晰的规划,合理的安排。

这个时候,除了父母和老师外,孩子开始与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像是闺蜜或者好哥们之类的。孩子爱的能力,跟周围世界的关系,逐渐能够吸引到与他相似或者互补的人,有自己的社交圈。

这个阶段,父母和老师要学会的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明白到底需要什么。如果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帮助,再给予特别的支持和理解。

华德福的学校教育,一般到21岁,差不多大学毕业的样子。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成长到的状态是:

1、 看见自己的位置,他人的位置。(界限清晰,不越位。)

2、 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懂得关怀他人,帮助他人。)

3、 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有较清晰的目标和规划。)

21-42岁,华德福的成人教育是,遇见困难,面对和解决困难,强大自己的灵魂,从而完成人生使命。

我们去参加华德福的幼教培训,有一个课程是寻找自己的固着点,也就是需找在自己人生中不断出现的事情。

比如,一个女人幼儿期被父母遗弃,童年时被同学排斥,成年后又被丈夫抛弃,那么“被遗弃”的这种经历和感觉,便是她的固着点,她需要翻转自己的内心,去看看是什么力量在使她不断重复相似的经历。

“被遗弃”的这个困难和痛苦,恰好是她灵魂的任务,她需要面对这个困难,转变它。

也就是说,所有的痛苦,都不仅仅是痛苦那么简单,而是我们灵魂需要成长的功课和任务。

那些功课和义务,是我们的灵魂为了成长,自己选择的。

所以,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这是我为了灵魂成长,主动选择的”。

“我不是那个被命运戏弄和遗弃的人,是我自己选择了我的命运,我会转变这些困难。每一个困难,都是我人生改变的契机。”

42岁-63岁,这个年龄段,人经历了许多,成熟稳重了,有许多各种经验,已经到了人生的黄金时期。

这时人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去专注地实现自己的使命了。有人的使命是研发出新药物改善贫困地区的健康状况,有人的使命是创办一所特殊的机构,也有人的使命是做一个很好的老师。

无论一个人的使命是什么,都有他的价值和意义,不是我们能够随便评价的。

也因为每个人选择的人生不同,有些人过得非常落魄,我们也要明白,那只是别人跟我们,有不同的困难需要去克服,所以也不会因为物质条件或者学识水平,看高或看低某人。

所以,华德福的教育目标,是帮助你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尊重他人,关怀他人。

愿你有好的人生,遇见任何困难,都能面对和解决,成为有益于世界的人。

1回复
  • 2楼 kofer 2018-05-12
    大家说的都很好,特别是在教学理念方面,我在这里想提供一些实地的参访经验供大家参考。
    机缘巧合吧,今年暑假得以参访台湾慈心华德福学校。慈心华德福是台湾第一所也是目前发展的最好的华德福学校,可以说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1.背景
    华德福以及蒙台梭利教育在台湾都属于“另類教育”的范畴,这个大类下还有像森林小學種籽學苑等非传统的学校,他们基本都发源于二十多年前的臺灣教育改革,因为大众对传统教育种种弊病的强烈不满,一部分人(家长、教师、教育学者等等)决定出来自己办学,慈心华德福就是最早的一批这样的学校。
    2.学校环境
    学校位于台湾东北部的宜兰,校园是政府搁置不用的老房子,学校组织学生家长一起重新装修,校内的涂鸦彩绘也是学生自己设计喷绘的
    校园很古朴

    校内除了一般学校的基础设施,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一片园林,里面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后来一问才知道,他们高年级有建筑课,这些亭子,楼台等等都是学生建筑课的成品作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原住民风格的小房子,据说是专门请当地原住民和学生一起设计施工的。
    3.课堂教学
    我有幸参观了他们的教室,还旁听了一节公民课。

    这是低年级教师的黑板,他们很强调老师的板书,有些时候一套板书要花几个小时提前画。

    初中教室,特别的是教室的颜色每个学期都会重新涂装,华德福的理念认为不同的年龄对应不同的颜色(确实蛮奇怪的==)。
    我们旁听的是初中公民课,碰巧在讲两岸关系(写这个会不会被审核++),老师是政大毕业在德国念的哲学博士学位,因为个人兴趣,来华德福教学。首先问学生“两岸关系”为什么一定是指中国台湾,为什么不是中国日本,慢慢引出大陆和台湾的历史渊源。后来又问学生台湾是不是一个国家,如果不是,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国家呢?最后引出结论国际(大国)认同才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一个国家的条件。撇开政治立场,整个过程老师很有耐心,基本是一直在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校很强调体育锻炼,暑假寒假会组织学生登山,自行车环岛。

    4.故事
    参访的那几天我们住在学生家里,认识了几位华德福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我觉得是华德福教育最好的佐证。
    林同学
    我们就住在林同学家,很帅的一个小伙子。单亲家庭,来华德福之前已经换了N所学校,他自己讲自己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异,很缺乏安全感,也不愿意读书,对未来的想象就是当个工人,然后用赚的钱买泡面,每天下班后打游戏就好啦~他觉得华德福教育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他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老师没有强迫他做什么,而是充满耐心的支持与等待。学校会很频繁的和家长沟通,甚至帮助林妈妈在当地找到工作,学校联合家长为他构筑了一个很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环境。慢慢的他不再那么偏激、自闭,开始想要学习、写作业,想要交朋友,后来,也就是一年前,他发现自己对摄影有着特殊的爱好,便慢慢自己琢磨,给班级拍宣传片,发展到后来学校请他拍视频,他开始在网路上接视频剪辑的工作,还暑假到台北实习。以后打算高中毕业先服役,然后去香港华德福当志工,等到自己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以及知道要学什么专业的时候再申请读大学。
    庄同学
    庄同学高中二年级,是个很活泼的小姑娘,相比于林同学,她成长过程似乎更顺利,父母经营服装生意,家境殷实,她呢,比较喜欢演戏,来华德福是因为华德福很注重戏剧课程(华德福认为戏剧能帮助学生体验“别人”,从而更好的反观自我)。校内的她很活跃,组织校园音乐节,自己排戏剧,现在已经准备暑假去台湾的台南人剧团实习。
    5.有关教育
    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说华德福教育有优势的话,我觉得优势还是在于相比于传统教育下的孩子,这里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更宽松、更自由的环境下,他们能更好的体察自我,而不是疲于应付外界的评价标准。华德福当然有问题与弊病,我们接触的孩子,还有学校自己的老师都不讳言这一点。庄同学做我们向导的时候就很直接的给学校老师说“我们华德福的最大问题就是学校把我们保护的太好了,让有些同学完全不知道真实世界是怎样的”,前文提到的德国哲学博士也和我们探讨“我自己是学哲学的,我知道思辨能力是何其重要,而华德福太过强调美感教育,忽视思辨”。但这些长远来看都不是问题,毕竟一套源自德国的教育理论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问题,华德福自己也在不断成长变革。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不合现有的规范与理论就一棒打死,撇除偏见、深入了解才是更加合理的态度。
    最后,想以慈心华德福现任校长,也是林同学4年的班主任的一句话做结:
    “当华德福老师的确很辛苦,可是当你亲眼看到当年一个连站都站不直的男生(指刚转学来时的林同学)几年时间就成长成你眼前这样一个自信快乐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小伙子,你会觉得你现在做的工作实在是太棒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