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收到两条巨额融资的消息:
消息1:
芥末堆4月27日讯,“从可信渠道证实,VIPKID已敲定5亿美元融资,在投后估值或达35亿美元。”
VIPKID在2017财年(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现金销售额达到50亿元,确认收入增长近6倍。2017财年的GAAP营收为21.77亿元人民币,相比前一年实现超过五倍增长。2018年公司营收将翻三倍,亏损预计增至近18亿元。
根据VIPKID之前的融资历史,在2017年8月D轮融资时,VIPKID估值已达15亿美元,本轮融资敲定后,其估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翻番。
消息2:
4月25日,作业盒子正式对外宣布,已于今年2月份完成C轮共计1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好未来等机构跟投。
这也是作业盒子四个月内完成的第2轮融资,创造了在线教育领域最快的连续融资纪录。2017年10月,作业盒子刚刚宣布完成由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新世界集团、好未来、百度风投跟投的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教育产业投资似乎迎来了“酷热的盛夏”,但其实在繁荣的背后,我隐隐感觉到一丝寒意。
大家听到这些大额的融资消息肯定备受鼓舞,必然嗅到了资本扑面而来的气息。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像这样过亿人民币甚至过亿美元的投资,即使是实力强劲的大基金,一年会投资几笔?当他们投出之后还会剩余多少子弹?即使资金有富余,还会在同一个赛道继续布局么?当中小基金看到这些大的“接盘侠”们已经完成布局,还敢在同一领域继续出手么?这些其实都是“细思恐极”的现实问题。
所以当大量的资金投向头部项目的时候,其实恰恰说明,在这个领域的产业格局已经进入中后段,所有在同一赛道或者相近领域(在线少儿英语,在线K12一对一,在线作业类等)的中小机构将面临最残酷的现实---你可能已经被资本选择出局了!
我们看过团购领域的“百团大战”,最后胜出的只有美团;也曾经经历过出行平台的猛烈厮杀,最终剩下滴滴和快的两家,并实现了合并;最近更是经历过共享单车的疯狂,依然坚守还有机会的只有OFO和摩拜单车。这些最终的“剩者”无不是资本一路助推的产物,如果不是大资本的助力,他们的资金链早已断裂。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当资本开始集中在非常明确的一两个头部项目的时候,这个赛道就已经结束了,格局形成了定论。
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互联网教育在2013、2014经过一次泡沫,然后从2016年底再次升温,如今在2018很多得到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和企业已经凸显出来,剩下的就是大资本的游戏了。而对于同等类型的中小机构如果没有资金进入,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后面再融资也并非易事。
另外,教育机构融资越来越难还有一个原因,恰恰就是因为有太多的各色玩家开始涌入这个领域。在拼图资本进入教育产业投资的2015年,当时专注投资教育的基金可能两只手是数的过来的,但到了2018年,投资教育的基金可能有数百支都不止。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教育产业的金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的金融产业链非常健康,上游的LP (资管公司、银行、政府引导资金、母基金、上市公司、集团企业、母基金、个人投资者等等),中游的GP投资人(VC/PE基金管理人),以及下游的教育项目之间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态,大家各司其职,按劳分配,各取所需。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有的人都看好教育,所有的人都想直接涉足教育领域投资,银行、资管公司、母基金、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全都都想直接投资,包括FA都直投了,纷纷建立自己的教育基金,LP全部GP化。于是市场上几乎没有真正的LP了,全都是GP。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又发行了一支教育基金,真实情况是手里有几个项目,口袋里也揣着一部分现金,然后寻找其他LP来整合剩余的资金份额,但找来的往往是一批同样情况的GP,而且大家想要投资的方向还不一样,几个GP在一起,大家各有诉求,钱的投向是对不上的,无比尴尬。钱散落在各个地方,但形不成合力,好项目也就无法形成融资。所以市场看起来很热闹,但很多项目就是融不到钱,究其原以是僧(GP)多粥(LP)少。
市场上钱不缺,但被切割得七零八落,金融链条被打散了,现在教育产业的投资环境其实并不太健康。我们站在投资人角度还是主张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该出钱的出钱,该出力的出力,该出资源的出资源,没有必要所有的人都去当投资人。
拼图资本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向谨慎,我们找到的合作者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金融平台、或是集团企业,都具有开放的心态、共赢的理念,拼图资本与这些合作伙伴一起发力,大家各司其职,分享共赢。
事实上找我们合作的资本方很多,我觉得只要大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于自己的利益和投资领域不要把控太严,然后将两三家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形成更大的局面。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国家在收紧金融监管,“去杠杆化”从2017年以来就是金融领域的主题。原先基金可以通过1:2、1:3的杠杆设置结构化的投资,但现在这条路几乎已经封死,而平层的LP又都去当GP了,所以基金募集成为很大的挑战。
前几天和一个排名至少在前十的大基金的合伙人交流,他告诉我他们的基金也出现了募集困难。当这种无论是品牌和规模都名列前茅的基金都开始碰壁的时候,广大中小基金的日子肯定就更不好过了。基金的日子不好过,项目融资能容易么?
所以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如何找对好的GP合作伙伴,如何找对恰当的LP是非常关键的。拼图资本的投资理念是教育+金融+产业,形成投资闭环。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所论述。(参考阅读:“教育+金融”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教育、金融、产业三者结合,形成了立体矩阵。教育是内容,能够带来流量;金融是工具能够提供资金,同时也是杠杆,撬动更多的资源;产业是应用场景,能够承接教育内容,并助力金融。三者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和产融闭环。
教育产业投资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需要各方力量互相配合,LP、GP、项目其实是在一个共生、共享的生态里面,需要互相帮助。开放连接才能形成共赢的局面。在这种良性的生态里,项目可以帮助GP找到LP,然后形成基金再反向帮助项目,最后项目从LP退出,达成闭环。
重要的不是我从你那里“得到”什么,而是我能“给予”你什么,还有我和你一起“创造”什么。在传统的线性思维下,机构找基金去融资,就是一种索取和给予的概念,但现在用产业赋能的思路来看,可以形成不一样的局面,变成教育机构和基金一起去赋能产业,与产业方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反过来产业方与基金通过资本合作再助力给教育机构,助其发展。大家是共生、共赢的。
在教育产业投资大热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究竟是“盛夏”还是“寒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冷暖自知。
那么话说回来,在这种环境下,项目方该怎么办?简单讲,有几个建议:
1.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融资,资金要充沛,从下半年开始融资会越来越困难
2.对于估值和股权比例不要太纠结,把融资解决掉是第一位的
(参考阅读:教育机构该如何度过“资本寒冬”)
3.充分判断自己在行业和赛道中的位置,如果不是头部企业,或没有机会跻身头部,可以考虑通过被并购寻求自身的退路,在中间位置的项目是最尴尬的
4.如果有机会成为头部企业,尽快通过资本助推走独立IPO的路径,抢占资本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