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人其实很渺小。在浩瀚的课程改革浪潮之中,教师个人的力量也是微小的。但教师群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我想这是在和大家分享了很多教育哲学思辨,对话与理解之后,我们并没有马上进入课程改革之类的话题,而是转向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其实这篇文章说的是名师成长之路,但在我的理解中,一个有追求的教师,一个对专业有精进的教师,都会从这篇文章获得启发,想要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园长及教育管理者也会从中获得启发。
不想当名师的老师也不是好教师。
(有点鸡血的味道,但寻求发展,期待变化我想是人的成长需求吧)曾经在一次入园教研指导过程中,一位青年教师很自豪地说:“我既不想当园长,也不期待自己会成为专家之类的,我就想带好我的班级,让每一个和我在一起的孩子都幸福。“
现在我还记得她眉眼带笑幸福又自豪的样子。我想名师未必是有名望的教师,大概也是符合其名分的教师,契合自己教育追求的教师,是一个思想独立,心灵自由的教师。
研究精神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品质。
作为幼儿教师,由于之前教育、职后教育诸多因素限制,未必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较好的科研研究素养,但是保持好奇,愿意思考,愿意琢磨,喜欢在自己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设想,去探索更多教育实践可能性。我想这是任何一位想要做好教育的老师都可以做到的。
案头工作再多,不忘记幼儿才是自己工作的归宿点。
在对话与理解的哲学解释学的文章分享中,我们常常提起一个词:平等、主体性。但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教师往往遭遇诸多的限制与外部要求,常常会在和园长教师交流中听到类似感慨:我也想如何如何,但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我也看不惯怎样怎样,但是为了园所发展,为了幼儿获得更多资源,我们不得如此这般。
我常常宽慰园长老师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教育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不追求尽善尽美,是对自己的宽恕,也是对别人的理解。
而今天从主体性来思考,其实教育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这里的孩子并不像书上产生的那么完全一样,家长也未必都理解你的工作价值和难度,但是因为有主体性,我们就是要想办法去实现最想实现的部分,去均衡不可实现的部分,曲线救国也是要的,有时候退而求其次也好过不作为,放任自流。因为时间是不等你的,不放过了,孩子便不会再有今天这样成长的时空和机会了。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