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关于教育和社会分层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专深的理论问题,并不容易讲好。但为什么要讲讲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问题现在正在社会上凸显,正在显著地影响我们公众的教育价值观和学校的教学行为。
教育的现状与本质
大家知道,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教育的状态,这个词就叫做“焦虑”。“焦虑”的另外一个学术版叫做“内卷化”。
什么是“内卷化”就不展开说了。我估计我们贵港的家长、学校可能没有那么焦虑,我们教育竞争没有那么激烈,是不是这样?但是在大城市,这个问题非常激烈,中小学生成为全社会最大、最辛苦的(群体)。
这个现状是怎么造成的?
为什么我们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教育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家长越来越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病症?这两天大家都在讨论202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大概说断崖式下降。什么原因?非常复杂,教育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药,使大家不敢结婚、不敢生。这就涉及对教育基本的功能和价值的理解,也就是说:教育究竟是做什么的?
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古以来关于教育就有这么两套话语:一套是我们做报告、开会经常说的“立德树人”,“百年大计”,“教书育人”;另外一套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那么这两者,教育的这两种功能,怎么来认识这两种功能和它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平衡和统一?我们其实看得非常清楚。自古以来,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所以我们今天讲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要回到这个初心。否则,我们到底是培养什么?培养一些尔虞我诈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培养些二流机器人?那显然不是我们的目标。就基础教育的功能而言,全世界都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完全是保障性的、非竞争性的、非选拔性的。它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人人有份。
我们今天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的这个任务没有真正实现。我们看很多地方,北京、上海、江苏都通过了优质均衡发展的验收。
但是,且慢,你那个地方有没有名校,有没有学区房?有的话,就说明你这个目标根本就没有实现。什么四大名校,什么六小强,这些学校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讽刺。
我们如果到过国外,像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或中国的台湾地区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均衡发展。台湾的老师特别不理解,经常问我们说,大部分的老师说“小升初”,“小升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说,您那难道没有吗?他说,我们这从国小升入国中跟从四年级升入五年级是一样的,没有选择,没有竞争。他说,我们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我说,我们实行的也是义务教育。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教育与社会分层功能
那么教育它确实有一个社会分层的功能,尤其是在高中以上的教育。因为这个社会的结构,它本身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但是如果我们片面强调这个分层的功能,就会把学校变成一个竞技场,说的更难听点会变成一个绞肉机。
我们千百万的青少年没有童年,没有休息,没有假期,天天都在无休无止的刷习题中。这就是所谓的内卷,就是从事无意义的重复性的低级的训练。追求的是一个文凭、一个学历。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的意识到,靠刷题的时间,靠名校学历,跟他真正的成人成才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现在大家有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我们身边患心理疾病抑郁症的孩子,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多到不成比例。从医学普及上来看,无论是什么疾病它的发展大概是有一个可以评价的规律的。但是中国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是爆发式的。我们也知道在去年以来,在疫情期间,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当然也包括很多其他地方的城市,青少年自杀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峰。这绝对是一种“教育的病态”。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从理论研究角度而言,学校确实有一种社会分层的功能。也就是说,你进入了不同的学历、不同的学校,最后的人生的道路就会有很大的改变。最典型的,你是文盲,你跟一个上过学的人、一个初中生和一个大学生,职业道路的表现完全不一样。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社会学最关心的一个主题,就是这个分层是如何发生的?
为什么小时候长得一模一样的儿童,长大以后会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社会成就?或者说影响一个人获得学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国做过很多长时间的跟踪调查,结论非常明确。这里面起核心作用的是学生家长的经济社会地位,包括家长的学历、家长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经济状况。
教育与文化资本传递
简而言之,在社会学的话语当中,认为存在着一种文化资本的传递的现象。比方你家长是大学毕业生,那么他的孩子就更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而这种文化资本的传递是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我们知道在过去,职业的传递和社会的分工,它更大程度依赖于世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皮匠的儿子也学皮匠。
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是经济作用。有钱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那么,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一个所谓白领阶级,他家里并没有经济资本,也没有途径,也没有世袭功名等,但是,靠他的高等学历,他可以得到一份比较优越的、待遇比较高的工作。
白领阶层的出现,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关于社会分层影响因素当中的教育,获得了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权重。也就是说,教育成为划分人类社会阶层的一个主要的标志。这也就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它对高等学历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想,我们分析任何问题还是要看到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两面。虽然从社会统计而言,高等学校的学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层标准,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个人的时候,是不是获得名校学历、海归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个不一定。
大家也可以看到身边有非常多的现实。在豆瓣网上专门有一个群叫做“985废物”。就是985高校的毕业生,最后在职业生活当中,到处碰壁,不如人意,他们就聚集在一块抱团取暖,探讨出路。
比如说有一个清华毕业的本科生,现在在一个企业当保安,我们也说不清,他为什么会碰到这个。我们也知道,在现在这个骑车送外卖的大军当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和研究生文凭的,占了相当的一个比例。
有人说,到底是我们辜负了文凭,还是文凭辜负了我们,说不清。但是我个人认为,敢于开摩托车送外卖的这些年轻人还是人生的成功者,他没有躺在家里“啃老”,还是自食其力、力所能及的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人格,这种奋斗精神,还没有被窒息、被阉割。但是我们知道,非常多的受过教育的学生,他的所谓自食其力的这种勇气都不存在了,躺在家里。
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对于一个优秀人才,成功人才或者创造性人才,他的培养的过程,他走上成功之路的因素,这两者不太一样。
成才的核心因素
关于这个培养的过程,我们意识到这里面有一些核心的因素。
家庭影响:首先,刚才讲的家庭的经济地位。你看我们民国的那些大师,上清华北大的,当时什么人能够上清华北大?都是书香门第,或者官宦子弟等。在我们今天普及教育的时代,这个家庭的背景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看到很多农村,最后能够胜出的,能够进入高中大学的,教师的孩子特别多,这是“文化资本”。为什么?因为别人家的家长在打麻将,他的爸爸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这就是身教。他的儿子从小就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所以,家庭的影响绝对是重要的。
遗传因素:第二,除了家庭以外,是个人的禀赋,或者说遗传因素。我们这些年因为老是讲唯物主义,对遗传问题比较忽视,但是国外是非常重视的。其实,这也是一个常识。只要回头看看,我们在座的50岁以上的家里可能都有好几个孩子,就会发现:同一个家庭当中不同的孩子,他的表现、他的禀性、爱好完全不一样。过去农村里有一句老话说,一笼鸡,有一个会叫就行了。
不需要人人上大学:最聪明的上大学;比较忠厚的,一般是老大,留在家里种地、养老;调皮捣蛋的去当兵;溜奸耍滑的去学生意。它有一个自然规律,说明人的禀赋是天生不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今天千军万马都要有个高学历,都要上清华北大,这本身是不合理的。
这就说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并不是每个人都上大学,尤其是上研究性大学,这个不可能也不必要。
我们来看一个统计数字,2018年OECD组织公布布了一个全球教育概览,它的数据是德国、奥地利和一些北欧国家高中阶段学习职业教育人口比例百分之七十或六十八,远高于我们今天说的百分之五十。
为什么?其实大家想一想也很简单。如果开卡车和当教授的待遇差不多,我想很多人、很多学生他愿意去开卡车,因为比较单纯,生活压力没那么大。或者说,学生当中有相当多的人,他们是喜欢动手的工作,哪怕学一个手艺,做一个木匠,烘烤蛋糕等等。读博士是很辛苦的。
这两天看到好几起博士跳楼的消息,因为写不出论文。写不出论文我个人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并不是读书的种子,他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我学,我读,最后还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庭)过高的期望,会把他当成天才来养,这会害人的。
所以如果按照学生的自然禀赋,他本来是可以多条道路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就是我们说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就是说,不是语文数学好就是最聪明的人,多元智能里面包括身体的技能,包括空间的技能,包括管理的能力等。
我们知道人生而不同,这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现实。但是我们的教育把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人都放在一个流水线上,最后加工成一个标准件,这是我们的一个悲剧。
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让更多的人通过教育的多元化和选择性,让更多的人可以走向自己不同的人生。
但是在中国,要“出人头地”,要“成龙成凤”,这种观念是从古到今深入人心的。所以很多家长砸锅卖铁,不看自己的条件,不看孩子的能力,非要让孩子走所谓唯升学的道路。
顾明远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小孩考了九十八分,回到家很高兴,给他爸爸报喜,他爸爸一个耳光,为什么不考一百?还有一个女孩,考了双百,语文数学都是双百,都是满分,回到家里,扑在床上嚎啕大哭,她爸爸说,你考了双百,为什么还要哭?她说,我们班里还有一个同学也考了双百。
在这种评价下,学生的人格、心态是什么样的?与同学们为敌,跟我们这个时代对合作的要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更多的注重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禀赋来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们看到很多儿童自杀的悲剧,家长只要后退一步,这孩子就会有一个美满的人生。家长呢,往往都是事后后悔。
我说一个非常极端的发生在昆明的案例:
一对高材生,名校毕业的,有一个女儿,女儿好像学习不是特别好。她爸爸说,别人都能学好,你怎么就不行啊?花钱送到名校,送到名校她还是垫底,她还是跟不上。
她对她爸爸提了几次,她说能不能把我转学到一个职业学校,她想学一学职业的工作。她爸爸勃然大怒,花了那么多钱把她弄到重点学校,非要抓着她去,非要人学。最后这个女儿就自杀了。她妈妈就迁怒于她爸爸,整天以泪洗面,认为女儿就是被她爸爸逼死的,后来她妈妈把她爸爸杀了,最后法院把她妈杀了,一家三口,全部消灭了。
现在很多无论是到美国去留学的学子,还是在985高校的学子,有相当一个比例,因为难以维系他的学习能力和竞争状态,退学,休学。但是我们在媒体上是看不到这里面的,所以很多家长都是事后追悔莫及。
但其实他不上985,上个普通学校,以后结婚生子,一家也很幸福。所以,让他做他力所不及的事,就会导致悲剧。这是我们讲的“因人而异”,“人和人天生不同”,这是重视人的差异,也是教育学的一个起点,所以叫“因材施教”。
运气因素:第三,影响人的成才成功的因素还有一个是运气,或者叫命运,你赶上了就赶上了。最典型的就是77年、78年,失学了10年的学生赶上了这个机会能够考大学。当时还有政策,就是很多学生年龄已经很大,自学能力也很强,他不愿意再上一个本科,从零开始。
国家出了一个政策:同等学历直接考研究生。所以有一批人,包括沈志华,陈丹青,都是直接考研究生。这个政策现在好像没了,赶上了就赶上了。所以不得不承认命运、机会,它也是影响人的成功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个人努力:第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的努力。我们虽然意识到教育具有一种社会分层的潜在功能,但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总有那么多的人,逆境成才,所谓逆袭,这也是一种宏观的社会现象。
事实上你看全世界所谓功成名就,成名成家的人,无非两种类型:一种就是从小含着金钥匙的,还有一种就是像林肯这样的人;一生坎坷,奋斗不止,最后也走向了一个特殊的道路。
像这两种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教育在整个社会既有一个大的规律,在家庭和子女的教育上也有一些小规律、小气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相应的教育决策。中国自古以来有句话叫“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对不对?一代一代人去逆袭。
所以,我们把这几个因素放一块看的时候,就不至于过于怨天尤人。我觉得特别要认识的是个人奋斗永远是有价值的。其次要认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特长禀赋。就是说,要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去奋斗。要不然的话,就是事倍功半。
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我想一个好的教育,或许不仅仅是在儿童青少年的时候要给他提供统一的共同的教育、共同的基础,来为他日后的发展提供土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每一个儿童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爱好、特长、禀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这个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当中非常忽视,因为我们要求的是大一统、基础化、统一化。而真正讲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这个没办法(实现)。
我们现在大班,一个老师无法照顾那么多人,这个更主要的是家长的责任。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什么?不是考5分,考10分,那是学校教育的事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很不相同的。
家庭教育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亮点。
持续的努力的在他自己的方向上去提高,去成就,去发展,而不是看隔壁张三在补课,我也去补课,隔壁王五在跳舞,我也去跳舞。一定要认清楚这个孩子他独特的个性和能力是什么。
一个人真正幸福就是能够把自己热爱的事情作为自己的职业。又热爱又有收入,那多好。周国平还说过一句话,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在八小时之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喜欢写作,你去当作家。你喜欢电脑,你就当电脑工程师。还有一个,八小时之外,找到你喜欢的人,这样二十四小时都幸福了。
可以看到我们教育的问题,我们对8小时之外的幸福是很少关心的。很多人过了恋爱的季节,家长操心了:干嘛不去相亲啊?干嘛不去谈恋爱啊?过去干吗了?对不对。过去女儿有男朋友都是千方百计的拆散人家,打击人家。所以我们说教育价值、教育观念这个问题说起来很抽象,过于理论化,但实际上,它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家庭的教育策略都是有重要性的。
面向未来的教育
我们今天要谈面向未来的教育,面临的挑战不限于刚才讲的这些,还有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下一代,他们被称之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技能,他们的爱好,可以说绝大部分家长一无所知。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把他的手机没收了,这个孩子要跳楼。你没收了他一整个世界,因为一个哪怕在班级里面不受待见的学生,他在他的游戏世界里面可能是有至尊的地位的,可能他的能力非常强,等等。
所以我们的下一代的生存环境在变化,我们要培养能够在下一个时代健康发展和生活的人。这个挑战是非常巨大,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的。让我们共同迎接这个挑战,谢谢大家。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