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教育 加入社区

5个成员 4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6-04-04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发表于 2021-02-14 3223 次查看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天生渐成原理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获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说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体的生长方案。由于有了这个方案,机体的各部分才得到生长,每一部分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有各个部分都能获得生长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虽然生物基础决定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因为成熟过程决定了可能获得各种经验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解决。由于这一原因,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说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要么是完全积极的,要么是完全消极的。相反,他认为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精神治疗目的


埃里克森强调他的精神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不同,因为现代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精神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部分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精神分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
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须增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程度。“如果临床治疗侧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如果规导注重于加强对建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进行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第43页)
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意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精神分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精神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意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候,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意识危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
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因为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创造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分析,说道,“甚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浪费,甚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
简而言之,健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发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解决而形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精神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未曾得到的美德的形成,即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帮助这位患者形成基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解决的结果是可以消除的。例如,一个在离开第一个发展阶段时未形成基本信任的人,是可以在以后获得,而已获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
6回复
  • 2楼 WOLKER 2021-02-14

    八阶段

    根据:心理社会危机
    1 婴儿前期 0~1.5岁 信任~怀疑 5 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同一~混乱
    2 婴儿后期 1.5~3岁 自主~羞耻 6 成年早期 18~30岁 亲密~孤独
    3 幼儿期 3~6、7岁 主动~内疚 7 成年中期 30~60岁 繁衍~停滞
    4 童年期 6、7岁~12岁 勤奋~自卑 8 成年后期 60岁以后 完善无憾~悲观绝望

    1、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
    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

    2、婴儿后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3、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4、童年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一。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
    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5、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
    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他探讨了同一性和早期经验的关系:
    正在生长和发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现在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系这个问题……
    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自居作用。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力必多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机会进行整合的这种能力的自然增长的历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 (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1963,第261~262页)
    埃里克森没有为他在各个方面使用同一性寻找借口。他觉得既然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探讨它。
    如果年轻人不能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1959,第131页)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第131页)
    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混乱和消极的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他在对美国黑人领袖哈尔科姆·厄克斯(HalcolmX)的分析中,得出以下要点,…… 如果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1964,第24页)
    青少年也许会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适合于他们的同一性:同一性意识的丧失常常表现为以一种讽刺和势利的敌意对待家庭或未来社会所提供的合适和理想的角色。作为要求的角色中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或全部各个部分,不管它是男性方面还是女性方面,是国籍方面还是阶级成员方面都会成为青年人加以辛辣讽刺的主要焦点。 (埃里克森1959,第129页)
    为什么青年人在不能获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说,因为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的确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能力,尽管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
    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同一性’的“材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须同化这些材料。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与成年期的开始。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知道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满地渡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与阿德勒的生活风格之间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似乎在形成的时间上。对阿德勒来说,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正如我们所知,埃里克森使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述了早期经验的整合为个人今后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生活风格和同一性这两个术语都涉及到一个按照个人生活而组织起来的重大主题,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乃在于这个主题形成的时间。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弗洛伊德曾经把健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满爱而辛勤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敢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牢固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别人的亲密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埃里克森1963,第263页)
    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列举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发展怎样一种亲密关系:
    1 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
    5能够并乐意与他共同严格遵守
    a 工作周期
    b生殖周期
    c娱乐周期
    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1963,第266页)
    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久抑制遗传导致的分工作用的对抗性的相互献身。”(1964,第129页)
    埃里克森的理论一直被批评为说教。
    很清楚,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在各种发展阶段对危机的积极顺应显然与基督教伦理观,与现存社会制度是一致的。潜伏在他理论中的危险 (正象一切理论一样)是,埃里克森描述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现存的事实。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个理论家持有哪些偏见,以便当它们在理论中出现时能够迅速发觉。
    罗森(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
    埃里克森理论的那种说教者的特征于不久前显露出来了。勿庸置否,对一个理论家来说与其以某种潜在的信念来发挥一种无形的影响,不如把他所信奉的观点阐明还要更好。然而,当人们仔细思考埃里克森那些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好处持有恭敬态度的自我心理学的要义时,就会自始至终地看到呈现着一副说教的口吻: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这都毫无疑问是他所认定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第171页)

    7、成年中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所以,繁殖在建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等要事,虽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一旦一个人的繁殖比率比停滞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心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埃里克森把关心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1964,第131页)

    8、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我找不到比自我完整更好的词来表述它。(1963,第268页)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相互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系。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形式相互联系。
    例如,成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相信,“用这种说法一—如果儿童的长者完美得足以不惧怕死亡,那么这些健康的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一来进一步解释成人的完整与儿童之间的信任感似乎是可能的”(1963,第Z69页)。如果个人获得的自我完整胜过失望,那他或她就以智慧的美德为一生的特征,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对人生本身超然的关心,来面对死亡本身。”(1964,第133页)
  • 3楼 WOLKER 2021-02-14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发展
    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做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做社会力量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受到人生危机的挑战,从而使他以胜利者和强者的形象出现。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做自身的主宰,当做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别人支使的船员。埃里克森具有一种乐观而富于创造性的人格观。(1977,第413页)

    潜意识心理

    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社会经验获得力量,但是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

    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诸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

    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件,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验证评论

    我们知道,虽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此外,他有关人性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显著的差异。
    也许,正象我们已提出过的,埃里克森的理论本身并非象他个人坚持认为的那样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实际上只是反映了他对弗洛伊德的门徒接纳他为其中一员,从而解决他自身严重的同一性危机的感念之恩。评价象众多的人格理论一样,不能(或者说起码还不能)按照实验室研究法来评定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并非为研究者创立理论。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几个条目进行分类,任何一个人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可以认为他的理论对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可以认为是毫无用处的。“理论的证据存在于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不断进展“的交流过程中,从而引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自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1964,第5页)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埃里克森认为除了实验室研究法外,还有其他评定人格理论的方法。尽管埃里克森感到需要对他的理论进行科学验证,但其他学者已毅然开展了这一工作。
    例如,西厄欧(Ciaccio 1971)要求一百二十名白人男孩用五幅图画来编造故事。儿童相等地分为五岁,八岁和十一岁三个组。在几名裁判者的协助下,对儿童所叙述的故事按照它与哪个发展阶段最一致来逐句分类,并把每个儿童所使用与埃里克森前四个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句子的百分比作了记录。这些数据结果明显地支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四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46%),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的相关(42%)。八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56%),其次为与第二发展阶段相关 (20%)。十一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四发展阶段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与第三发展阶段相关(26%)。
    在本章前面已经提到,埃里克森运用他的理论剖析了几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生平,例如:希特勒、乔治·肖伯纳,默哈特默·甘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马丁·路德等。他的成就导致了一门称为历史心理学的新学科的诞生。
    有人也许会问,埃里克森对历史人物分析的精确性如何呢?他的答复是,他的分析是基于一种训练有素的主观性,也可以说是基于“半传说”之上的。埃里克森谈到他对马丁·路德的分析时说:“如果说这种分析中的某些部分是传说的话,那就让它这样吧。传说的构成部分来自对历史的学术上的改写,部分来自学者著作中使用的原始素材。因而,只要所记载的事件与其它公认的事实没有矛盾,只要始终坚持一种真理的口吻,只要得出一种与心理学理论相一致的意义,我们就不得不把它当作是半传说半历史的。”(1958,第37页)
    正因为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所以罗森告诫我们:“……要认识到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论,而不是一些事实。正是部分地由于他承认自己缺乏理论意识,才使许多读者在读完他的著作后去掉或破除一种信仰,尽管他表白过他的意图,但他仍然揭示了一门必然性的学科,而不是建陶了一种有价值的观点。”(1976,第120页)
    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但他的理论被许多人看作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种。因此,在你碰到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强度、历史心理学、同一性、同—性危机和生命周期等这些术语时,请记住都是爱利克·埃里克森首创的概念,自此之后它们成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4楼 WOLKER 2021-02-14

    小孩性格形成期在几岁 小孩性格形成期很重要


    一、儿童性格形成期为几岁

    e94048b4c91594beed48d5e8ec44c911_110061_

      3-6岁学龄前通常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父母都希望宝宝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的。而7-12岁则是“正在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而他仍然需要成人不断地支持来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以应付即将来临的青春期的冲击。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从更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媒体和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孩子的哪些表现提醒着父母们对孩子要积极引导

      情绪差

      7-12岁的孩子,正在尝试自己的独立,他们时常会考验自己的极限,就很容易在家里或学校发生争执。在遭遇悲伤和挫败时,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发脾气。其实孩子需要知道的是:如果不用尖叫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我们要大力倡导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同时,“情绪交通灯”的技巧也被鼓励使用,孩子还可以学会如何冷静看待自己头脑中的不理性想法,并寻求有效的沟通来解决问题。

      不自信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原因。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作业难

      这个问题之所以会特别困扰家长[微博],不仅仅是来自于孩子本身,更多的或许是学校给父母不断施加的压力。磨蹭、边写边玩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长也陪得耐心全失。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7-12岁,是保护和发展“勤奋感”的关键时期。学习管理自己的作业任务,就是小学生培养“勤奋感”最主要的渠道。而如果孩子在完成作业上有困难,除了智力因素、认知、读写障碍以外,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作业行为习惯。在龅牙兔情商训练课中,孩子们会学习到如何划分作业种类并安排完成优先秩序;如何计划作业时间,并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他们还会在训练师的帮助下,订立自己的学业目标,并确保这个目标是短期明确并切实可行的,成功的经历会带给孩子自信心,而自信心又会增加孩子学习的动力,良性循环由此形成。

      不合群

      7-12岁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了,学校和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强化自己自信心所需要得到的认可,更多是来自同学。如果一个孩子只是因为成绩,他还不至于讨厌学校。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校园里没有朋友,或者冲突不断,受人排挤,就很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了。“不合群”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特别需要警惕的信号。

      专家们深信,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技巧一定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的。在龅牙兔儿童情商训练中,这部分所涉及的方法相当具体:如何进行有效沟通、面对拒绝时的选择、分享的意义、如何做到双赢、如何应对嘲笑、如何坚持我的立场等等。  

    二、小孩性格形成期很重要

    71b73b018b34fbc30db1ac7733aa1990_18109_4

      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孩子性格软弱,如不*,长大以后就难以成为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自强之人。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塑造孩子坚强的个性家长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让宝宝多接触同伴,锻炼自己。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2、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大人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克服它、战胜它,只有在必要时才助其一臂之力。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必须鼓励孩子勇于克服困难如鼓励孩子冒着大雨、大雪去上学、爬山,在寒冷的天气里坚持锻炼等

      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宝宝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宝宝的短,会损伤宝宝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宝宝的弱点。

      4、让宝宝大胆地说话。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宝宝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宝宝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此外,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宝宝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方,鼓励宝宝放声宣泄。

    三、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9f65f3d122f1eb906e462738bd5a6e4e_573907_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们往往以此作为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依据,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性格的形成是有天生的成分,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呢?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是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天生因素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这正说明了性格并不是天生的。因为他们的性格中还有角色塑造地的因素,特别是在中国,双胞胎有兄弟姐妹之分。一个始终扮演姐姐的角色,而另外的一个始终扮演妹妹的角色。或者一出生一个就认定为哥哥,而另外一个就注定扮演弟弟。在生活中,父母总是按照中国的传统要求哥哥或是姐姐什么事情都要让着弟弟(妹妹),无论是自己还是父母都这样塑造她们。所以,一般来说,哥哥或是姐姐总是要沉稳一些,厚道一些。而弟弟(妹妹)往往调皮一些,活跃一些,性格自然就有所不同。

      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全是性格一旦形成但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婴儿时期,这比人们一般认为的年龄要早得多。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外界影响,幼儿的性格会自然而然的沿着原有的方向发展下去。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很小的时候甚至是一出生就要注意培养的孩子的性格。那种认为“孩子还小,性格培养不必太早”的说法是不对的。

      儿童性格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某种习惯则取决于抚养人的养育方式。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使婴儿在同一情景下做出符合要求的同一反应,这种并存关系经过反复出现即形成了习惯。而每一个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点。婴儿正是在家庭环境中,由先入为主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并以此构成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所以,有人说:“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是有很深的哲理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人对孩子所采取的早期养育方式,对儿童养成各种习惯以及性格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这一点目前还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成人们多习惯于将孩子的性格尤其是那些不良性格归咎于先天,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成人自己在无形当中以错误的育儿方式促成了孩子的这些性格缺陷。例如,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度保护不会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家长,不肯上幼儿园。年龄稍微大一点的表现出独立性不强,依赖别人,他们对别的态度也常常比较敏感。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特点。

      性格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从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对其进行教育,比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步于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西方家庭有让孩子单独睡一室地习惯,在中国则不同,即使有足够的空间,婴儿也要与父母同睡(同床或同室)。小则四五岁,大则十几岁。由于孩子习惯了与成人紧密相边的接触以及时刻共处的生活方式,所以对成人的依附性较强,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均产生得较晚,这对于孩子性格的心理的成长是不利的。

      懂得了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父母们就应该及早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特别要注意自己那些不良的培养方式给孩子性格塑造带来的不良影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等到孩子的性格已经形成了之后,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改造起来也很难。

    四、孩子的性格是遗传的吗

    b8b3ed128038275c0f4a82b9bcafc533_573910_

      不可否认,任何生物都能把自己的一些特性遗传给后代,这就是说性格也可能是遗传的。最近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们第一次用基因来解释和判定人的性格,发现那些不安分守己、爱冒险的人,他们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D4DR基因含有遗传指令,能够在大脑中构成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人的神经元表面,接受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从而持续地引起人们追求新奇的愿望。 美国最近的调查显示,人是否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与遗传有关。

      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里坚博士分析1500对双胞胎时发现,即使他们中的一个做大学校长,另一个做水管工人,同卵双胞胎对人生的满意程度完全相同,即他们都很快乐或不快乐。全美健康营养检测中心对6000名男女志愿者进行长达10年的实验,结果表明,一个人的典型情绪不会随时间改变,相对比较快乐的人,10年后还比较快乐。 尽管这是科学家们从遗传因素上来解释性格形成的一个新发现,不过,遗传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后天条件,如环境,教养等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正如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作为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它受遗传素质、生活环境、文化因素、社会阶层及家庭和学校等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人的性格是在独特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

  • 5楼 WOLKER 2021-02-15

    浅论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作者:邓 芳 甘肃省民勤县幼儿园

    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其一生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所以要 求教学工作者和家长必须重视对幼儿自信心的教育。 幼儿是否具有自信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工作者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 正确,教学工作者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对幼儿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赞扬是对他们极大的肯定,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并不断努力去赢得别人的肯定,在未来更容易成功。 幼儿自信心 的缺乏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教学工作者和家长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地引导他们,为他们 解决这种困扰,努力创造更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环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是一种重要的 个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事实上,家长对幼 儿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幼儿缺乏自信心。 那么如何加强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谈谈一些 看法。
    一、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性 。自信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培 养幼儿的自信心是使其学习和进步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其未来健 康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步骤,自信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的潜能和意 志力,因为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有自信心的孩子会积极大 胆地参加各种活动,在上课时更能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更多地与 人有效地交流,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展示自己的 能力,遇到困难不害怕、不后退,适应环境能力强;相反,如果幼儿 不够自信,那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去尝试 解决,慢慢地失去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在未来难以成功, 最终可能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或者更严重的情 况。 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重要心理特质,一 个人有了坚定的自信心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从小就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 儿学习的进步,有利于其与他人的交流,更有利于其他各项能力 的培养与发展。
    二、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法
    1.信任幼儿,使其树立信心 。教学工作者和家长要尊重、信任幼儿,尊重与信任是一种鼓 舞式的方法,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开始。 尊重是幼儿的一种 心理需要, 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就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 的,是具有存在感的,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学习和探索,从而获得 教学工作者和家长的肯定,获得自信心。没有人不希望被尊重,如 果得不到身边最亲近的人的尊重和信任, 那么他们会怀疑自己, 甚至怀疑人生。
    2.改变自身的态度,不苛刻对待 有些教学工作者和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时候会失去耐心,在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冷言冷语,甚至大打出手,从而导致他们从小就缺乏自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人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不能苛刻地对待心智还不成熟的幼儿,我们每个人
    都会犯错,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小错误不犯的人通常会犯大错。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能够及时指出而不是责骂,并积极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使其不断完善和改正自我才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做的事,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只会让孩子注意到那些对他们未来成长无足轻重的小错误。
    3.积极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勇于表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学工作者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和闪光点,多鼓励、赞扬孩子,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给予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增加或者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就算孩子没有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只要他付出了十分的努力,那也是值得表扬的事,就要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逐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人类成功的阶梯和不断努力前进的动力,能够使我们在失败中看到胜利的曙光,鼓励自己进步与发展,而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则尤为重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可以使其各方面的能力快速发展,如果幼儿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积极地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勇于接受外界各种各样的挑战,对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够很快地冷静下来并很好地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学工作者和家长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遇到各种问题时有信心去解决, 只有具有强大自信心的人才具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遇到困难努力克服,遇到挫折有勇气承受,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地前进。
    参考文献:
    [1]苏承香.幼儿教育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7).
    [2]刘梅.浅议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
  • 6楼 WOLKER 2021-02-15

    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摘 要] 幼儿阶段的孩子拥有自信心才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后期所开展的活动之中,所以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和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对整个人后 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如果拥有自信心,他在后期遇到困难和阻碍时也会积极主动的选择克服,而不是逃避,这样对其后期的成功也是具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的。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要注重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教育,同时采取公正的标准对全体幼儿进行评判,对幼儿自身所存在的 缺点进行一定的弱化,对其所具有的优点进行一定的发扬,这也能够在本质上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对幼儿后期的发展是有利的。本篇文章便对幼儿教育
    中如何培养幼儿的信心做出了简要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幼儿教育;幼儿自信心;培养
    拥有自信心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阶段是整个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后期性格和品行等形成的基础时期,所以在此阶段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和 挖掘也是十分关键的。下面我们便对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信心进行一下简要 的分析。
    一、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培养幼儿的信心
    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培养幼儿的信心。在幼儿取得点滴 的进步之后,便应该对幼儿进行一定的赞扬与鼓励。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可以 对幼儿的自信心提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其次,在幼儿遇到挫折和阻碍时,教师 也应该进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同时,在幼儿发生失败之后,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一 定的引导分析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这样也能够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一定的 保护。
    二、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一定的培养
    幼儿阶段的成长与其他阶段相比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整个幼儿阶段是孩子形 成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孩子对自身的 自我认知和自我肯定,从而对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 也要给孩子多提供一些容易成功的机会,这样孩子也能够从内心认识到自身所具有 的能力,增强自身的信心,并且让他们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是能够成功的完成一 些事情的。在对幼儿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成人包办的形式,给幼儿足够的独 立成长的空间。成人包办的形式,会使孩子失去自己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无 法从根本上具备充分的自信心。但是,在幼儿自身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如果其自 身的能力无法对问题进行根本解决,家长或者教师自然还是要给予一定的帮助的。
    三、对幼儿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自信心的培养和发展要平等宽松
    每个孩子都是具有一定的区别的,在对待挫折和困难的处理方式上也不尽相 同,所以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因材施教。要让幼儿充分 的认识到,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在幼儿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首先要对幼儿 在此过程中做过的努力进行一定的肯定,其次要鼓励幼儿正视困难和挫折,只有对 直面困难,才有克服困难的可能。一部分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其能够凭借自 身的性格优势和社交技能对问题和阻碍因素进行一定的排解,但是也有一部分孩子 会沉溺于困难和失败中无法自拔,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和自信心的培养中,教师 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和解决策略。同时在教育过 程中,若想从根本上对孩子的自信心进行一定的挖掘,教师也要采取平等的态度, 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要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姿势,从内心怀着一种平等的心 态与孩子相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个蹲下来的姿势就会让孩子从内心上获得 尊重感和被欣赏感,而这种感觉便会对孩子的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对孩子的优点进行一定的发扬,对缺点进行一定的弱化
    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身自然都是存在本质性 的区别的,所以对孩子之间也不应该进行某一方面的横向比较,因为每一个孩子都 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那么在这一问题上,便需要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引导, 鼓励其发现自己的优点。对孩子的优点进行一定的发扬,对缺点进行一定的弱化, 同时引导孩子发现自身的进步,教师也要对具有不同优点的孩子进行不同的安排, 例如,对于热爱劳动的孩子,可以安排其辅助保育员对卫生进行一定的维护,这样 孩子能够在被认可的环境下获取到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其也能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 优点,这对其后期自信心的提升是有利的。同时,孩子也可以用自信的心态直面自 己,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五、重视自主化生活管理,用物化的掌声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 作用
    在幼儿阶段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如果能被教师指派去做一些事情,往往会 让幼儿阶段的孩子兴奋不已,而这些指派的任务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无非就是帮 助老师发放一些图书和食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幼儿教师会习惯性地去挑 选和指派做得较好的孩子去完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孩子便会形成一种无 形的失落感。时间一长,在后期的活动中,这些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消极,从而阻 碍其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开展一些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之间 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激发孩子之间的竞争意识。经多方统计 数据调查证明,在这样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一定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 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清楚的明白,在整个幼儿发展过程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 的,而作为幼儿教师,也要对幼儿的自信心进行一定的挖掘和激励。上文我们也对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培养幼 儿的自信心,同时多为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注重因材施教,对幼儿的优点进行一 定的发扬,对缺点进行一定的弱化,在日常生活中增添自主化管理模式,对孩子的 自信心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让孩子能够自信的直面自己,培养自信。
  • 7楼 WOLKER 2021-02-15

    浅谈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谢绍丽 ,广州市珠海区悦拓慧幼儿园 广东广州

    摘 要:自信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人格素质,对人一生的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是个体教育的开端,在幼儿教 育阶段注重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新时期幼儿教育需要着重注意的方面,也是提升幼儿教育品质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本文对幼儿 教育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自信心 培养

    在新的发展时期,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受到幼儿教育相关专家 和人士的广泛关注,自信心培养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自信 心培养关系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会影响幼儿在学习、生活各个方 面的状态,因此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来强化对幼儿自信心的培 养,为幼儿个体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教育关注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改革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都在强调幼儿自信心的 培养,这是因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对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首先,良好的自信心能够有效的促进幼儿个体发展。幼儿时 期的教育关系到个性、性格的形成,良好的自信心能够更加有效 的激发幼儿的心理活动、正确的指导幼儿的行为,同时自信心还 能够强化幼儿的求知欲望、主动的吸收和学习知识,对幼儿个体 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在某种程 度上来说就是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自信心强的幼儿具有明 显的外向性格,能够表现出积极、友好的社交行为,很容易的会 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从而获得更加良好的交往能力,更好地适 应环境。另外,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能够引导幼儿的情绪和情感朝
    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自信心强,伴随的情绪往往是积极的、愉悦
    的,幼儿个体表现充满活力、热情,这对幼儿健康积极人生态度
    的养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二、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措施和方法阐释 教师是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主体,因此幼儿教 师一定要整合各方面的相关资源,从多个角度出发,强化对幼儿 自信心的培养。
    (一)真诚的关心和热爱幼儿
    幼儿教育一定要秉持着真诚的心态与幼儿进行交往,要真诚 的去关心和热爱幼儿。首先,教师在幼儿园要关心幼儿的生理需 求,耐心的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幼儿接触幼儿园教育可以说 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第一次开始独立的接触外界,对于独立能 力有限的幼儿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很简单的上厕所、洗手甚至 是吃饭都是相对比较困难的,教师一定要耐心的进行引导,适度 的帮助,亲切和蔼的与幼儿进行交往和沟通。其次,教师要关注 幼儿的心理发展要求,处在心理发展初级阶段的幼儿,心理是十 分的脆弱和简单的,面对着这样的一张“白纸”,教师一定要做 到真诚,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了解幼儿心理,培 养其健康的心态。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基础。
    (二)给予幼儿足够的信任
    自信心培养的开始是幼儿能够自主的开展或者是进行某种 活动,在这种“最初的开始”,需要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充分 的信任。幼儿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要从幼儿的个 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的时候,教 师一定要给予幼儿独立的自主权,也就是要幼儿独立的开展活 动,学会与其他的小朋友沟通、交流、做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 动中彼此接纳、彼此尊重。
    (三)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评价
    正确的评价关系到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效果。在幼儿教育的过 程中,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表扬”和“鼓励”两种利器来提高幼 儿自信心培养的效果。首先,教师一定要多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 扬。这里所说的表扬不是空洞的言辞堆砌,而是要对幼儿具体的 行为进行针对性的表扬。如幼儿能够独立的收拾玩具、摆放整齐 书籍等行为。教师可以用“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小朋友你摆 放的书籍真整齐!特别棒!”等来表扬幼儿。其次,教师要鼓励 幼儿去尝试、掌握新的技能,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决定了有很多 的事情需要去探索、去学习,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 现困难、挫折,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安慰和鼓励,让幼儿 感受到教师给与自身的理解、信任,更加有勇气和信心的去再次 尝试、探索,这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十分积极有效的。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 要途径。游戏本身具有的趣味性、竞争性、合作性能够让幼儿获 得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因此建议幼儿教师多 根据幼儿的实际,设计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教育活动。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穿鞋比赛”活动,看看哪一个小朋友能 够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的鞋子穿好。这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自我 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游戏来强化幼儿的自我管理自信心。 开展“唱歌比赛”活动,让幼儿自信的站在舞台上表现自己、开 展合作竞赛活动如“小组快速传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他 人交往、合作,准确的找到自身的定位,获得在游戏中的成就感 和喜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一定要对参与游戏的所有小朋 友进行表扬,不论结果是赢还是输,要善于挖掘幼儿的优势和长 处。当然,面对不守规则、调皮破坏游戏活动开展的个别幼儿也 要进行教育,但不能一味的严厉苛责,要通过其他的方式,如进 行单独的游戏活动、让调皮的幼儿充当裁判等方式来进行改正教 育。
    三、结语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关系到幼儿未来一生的发展,幼儿教师必 须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真诚的关心、信任,多表扬鼓励,通过 多样化的游戏活动来强化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