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 加入社区

1个成员 6个话题 创建时间:2021-02-01

如何理解“乔布斯之问” 精华

发表于 2021-02-23 2375 次查看

2011年5月,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会面讨论关于教育和未来学校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便是“乔布斯之问”。理解“乔布斯之问”,起码要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路径以及使用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思考。

一、“互联网+教育”的提法存在方向性问题

近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每100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从8台增长到12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多万个。教育信息化获得长足发展。

然而,“互联网+”在其他行业、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唯独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指望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的飞跃,仰仗“互联网+”作为神器从根本上缩小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不现实的。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哪所学校仅凭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学校的“脱胎换骨”或跨越发展。还没有一个研究能够证明,学生成绩的提高确实是因为应用计算机的结果。

“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使用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大面积过度地使用信息技术,希望使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学习形态,颠覆传统教育,这恰恰没有从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出发,破坏了原本十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生态,使教育教学沦为了工具的奴隶。因此,其他行业可以“互联网+”,而教育行业“互联网+”就不一定奏效,教育行业必须是“教育教学+互联网”。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存在偏颇

由于对教育信息化的拔高认识,出现了“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MOOC颠覆传统教育”等思想观念,这些观念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已经形成,大规模的融合应用正在开展。在国内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无论软件硬件基本上都是一流的。

实际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由教育教学领域的需求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决定的,是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根本承受不起人类向它提出的高期待,也根本不具备人类在妄想中赋予它的“神力”。如果人们过高地预估或夸大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到头来只能落得财力上的浪费、心情上的失望、效果上的低效。

遗憾的是,直至今日,教育技术领域也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具有“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有效性证据。因此,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劣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度,并不是以数量为标志,也不是以使用信息技术的多寡为衡量准则,而是以使用效果为最高标准,以实现预定目标为追求,以遵循教学规律为核心。就现实来看,往往是作为手段的教育信息化变成了目的,而本来的目的却迷失了。

三、关注教育本质才是教育信息化的阳关正道

互联网在改造教育的同时,并没有撼动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弊病——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美两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国内很多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帮学生背单词、解题、提高分数,而国外已经将风向瞄准了为互联网时代重新建构教育,重新设计学校,推动未来学校的诞生。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过程,从整合到混合、再到目前的融合,从做课件到做微课,再到做翻转课,广大教师在被逼迫着、裹挟着使用信息技术。这种依靠任课教师个人不能完成,却须仰仗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撑与帮助才能够维持的教育信息化,会出现“人一走,茶就凉”的局面。线上平台开发者王涛博士指出,“凡是需要进行应用培训的学习平台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教学面貌,也就是形式的改变;二是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三是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三个层次的作用有不同的等级,形式的改变仅是最低层次的基础,其实,“形式的改变”正是所谓“乔布斯之问”的由来。而第三个层次的作用才是本质性的,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可以说,形式的改变是外在意义,生存方式的改变是内在意义,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本质意义。因此,在表面上改变教育教学的形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授方式与学习方式并不是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的根本作用,关键在于使用信息技术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讨论在教学中用不用信息技术已经毫无意义,而怎样使用才是真正的教育技术问题。未来的教育信息技术产品必须实现简约化、服务目标精准化,符合人类行为习惯,不能让师生适应技术工具,而应让技术工具适应人类行为。技术问题不能用技术来解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不再单纯是技术上的建设与应用,将更多地侧向教育技术与人的关系,构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促进技术、人、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化教育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这是技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审慎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从那种炫酷和虚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阳关正道上来。

(【一线原创】教育文摘周报2017-08-28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  阚兆成)

2回复
  • 2楼 WOLKER 2021-05-27

    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的呢?三根支柱!



    58ee3d6d55fbb2fb72ec7952774b99a24723dcb6
    • 问题

    我是一名老师,我很想听您描述一下您心中的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是什么样的,以及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

    • 解答

    我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我爸爸是数学老师,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我从小就是看他们整天如何教学上课的。等我开始做“樊登读书”以后,我发现很多老师和家长缺乏基本的教育学原理的训练,比如把一个孩子的成长当作一个简单的机械结构在拼凑。

    世界上有两种体系,一种是简单,另一种是复杂。“简单”就像造一辆汽车一样,用拼凑起来的方式来完成一项研究,学习就是数学+语文+英语+政治+跳绳。但是,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你根本不知道这个孩子因为哪一句话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无法掌控。有的孩子数学、语文都学得很好,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变成了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怎样能把复杂体系的教学引到培养每个孩子身上呢?复杂的形态也是有底层逻辑的,就像人类的进化靠的是三条:遗传,变异,选择。作为人的成长,那简单的三行代码到底是什么?我个人的感受是,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这个孩子要有价值感,他要知道自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是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成长的心态,他能够知道遇到困难和挫折正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如果能建立起这三根支柱,孩子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都是可以努力去解决的!怎么才能让我们大量的家长了解到这一点?出版《陪孩子终身成长》就是一种方法,做“樊登读书”也有这个目的。

    关于未来的教育,我觉得有一个方向,就是从学校转向家庭。因为学校的教育占的比重会变得越来越小,人需要终身学习。过去,我们认为一个人学到高中毕业差不多就能就业了,大学毕业算文凭很高了,但现在大学毕业基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比如,单位里来了一个大学毕业生,你不敢马上放心地把工作交给他,还是得慢慢教。

    对学生的教育模式会变成一对一的形式,而不是一对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一台AI(人工智能),在学生做题的时候给出反馈。我儿子现在就已经在利用这种方式学习了,他觉得这样学奥数的速度真是太快了,因为这只针对他个人。一个班上,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进度。学校变成了一个启发和玩的地方,学校的老师的工作就是布置任务,学生去完成、去学习。有同一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一块儿探索、一块儿学习。谁准备好高考就去参加,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如果说“我想参加高考了”,那就让他去好了,让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得到提前释放和爆发。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智商测验的分数逐年显著提高。既然人的智商在不断地进步,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不断地进步。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

    面对这样的变化,有的老师会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任何行业都有可能面临调整。例如,北京有些收停车费的人力就被机器取代了,有的房地产开发商研究用机器人盖楼,机器人砌砖、取砖抹灰、砌墙,在高强度、高效率、误差小等方面,拥有建筑工人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教育领域,有的教师有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但好的教师是难以被替代的!我们很难指望一个机器跟孩子聊了两句话后,孩子突然精神振奋,说“这台机器把我启发了”“这台机器让我觉得我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这太难了!

    所以,通过老师这样的工作来点亮孩子的心灵,来让孩子提高情商,来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都是短期内难以被机器替代的。

    老师的岗位要求,更多的是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并跟上前沿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有爱,爱是最重要的,就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里表达的那样。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老师,在“放牛班”里,暴力催生的是反抗,惩罚也只是让孩子们一错再错,而唯有爱能创造奇迹。《放牛班的春天》让我们知道一位老师的价值可以有多大,人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爱的价值终将有多大。

  • 3楼 WOLKER 2021-05-27

    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一定离不开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反映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
    中文名:个性化学习
    外文名:Personalized learning

     

    定义



    个性化学习,是通过对特定孩子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孩子所存在的学习问题,为孩子度身定制不同于别人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让孩子有效的学习。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特性、偏好和天生优势,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弱点。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应该用个性化的方法去适应学习上的要求。
    构建个性化学习方案的是帮助中小学生迅速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工具 

    渊源


    源起

    2006年7月,新西兰教育部长史蒂夫·马哈雷在一次研讨会上就做了题为《个性化学习: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的演讲,演讲中十分强调“个性化学习”,而所谓个性化的学习就是意味着要围绕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塑造教学,以及关注发掘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天资。马哈雷的演讲就个性化学习及其对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屋建瓴的论述。个性化学习并不是新概念,著名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他的《明日的学校》一书中,他曾经用大量笔墨论述了更加灵活的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取向,并且通常指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概念带领我们朝这一方向更进了一步———我们寻求把每一个学生的成就置于教育的中心。

    尴尬处境

    在整个20世纪,教育从精英向大众体系转变。当这一体系变得越来越包容的时候,它就渐渐趋向僵化了。学习聚焦于用“‘粉笔和讲课’的教学策略”来实施的知识的回忆(即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理论的应用)。应普及教育的社会要求而诞生的班级授课制在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然而主要按照年龄编成的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却越来越无法满足教育个体日益活跃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必要性

      架构个性化学习实践服务网络的必要性:
    从学习到实践,学习的绝大多数目的最终落脚于实践。因而在努力谋求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尝试开拓个性化的实践之路。架构个性化学习实践服务网络就在于试图找到一座搭建个性化学习实践需求和服务之间的桥梁。尤其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个性化学习实践需求方和服务方的个性化匹配,从而获得学习和实践的最大收益。在千篇一律的教育服务面前,冷静地关注个体教育真正要达成和真正适宜达成的目标,进而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服务。个性化学习实践是个体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而服务网络的搭建就是给予这种成长期待的最有力的支撑和引导。

    核心要素

      架构个性化学习实践服务网络的核心要素:
    个性化学习实践服务网络的建设和运行取决与对两个核心要素的判断和确认,即对需求方教育个体心理、家庭期望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判断和确认和对服务方心理状态、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判断和确认 。

    案例


    中国

    学生姓名:俞大伟
    学校归属:重庆谢家湾小学
    年级学段:四年级学生
    学习情况:班里成绩属中下游,但从三年级开始,家长就开始察觉出他有“偏科”的毛病。俞大伟英语差,每次大考的总分就被拉了下来,处在班级和年级中下游水平。为此,家长很是担心。
    诊断结果:使用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进行了诊断,结果查出了“动词时态”、 “词汇”等知识点有明显缺陷。英语学习在小学阶段侧重于单词的背诵和句法的训练,这对俞大伟来说相当枯燥,他既不愿意去好好背单词,也不愿意仔细理解语法用法。
    学习成果:了解了自己薄弱的知识点环节后,选择了相应的知识点检测进行学习,做题、查看检测结果、针对性训练、个性化学习、查答案看详解,循环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俞大伟明白了以前做题,容易混淆语法概念,并且由于对英语缺乏兴趣,也不会深度地去理解语法语境。利用智能课程学习后,英语得以快速进步。

    日本

    日本在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积累的经验可从三个维度加以概括:

    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维度上,体现“三个统合”
    1.学科课程与个人课程统合
    2.个性化学习与集体学习统合
    3.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统合

    实施维度

    在实施维度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四种”差异
    1.适应学生的学力差异 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包括基础学力和潜能学力。提倡个性化学习,其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集体教学划一性造成的学力差异,满足学生对学力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2.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 兴趣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点。但学生的兴趣是很不相同的,划一的集体教学范式并不能很好地依据学生的差异性兴趣去组织学生学习,学生的个性发展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日本在实施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把唤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条件。
    3.适应学生“学生适应性”差异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特点等对学习的影响水平。个性化学习范式的实施要把学习方法的类型和认知的类型的适应性作为焦点,从而适应学生的个性去展开学习。
    4.适应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 日本在建构个性化学习的策略时,把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个体生活背景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学习课题的理解水平,使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底蕴。

    教师指导

    在教师指导维度上建立健全“三项体制”
    1.完善教师“TT”协力体制 “TT”教师协力体制指教师合作参与教学过程的应对方式。建立该体制的价值在于可以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状况等从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评价和指导,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用的信息和资料。
    2.健全学校个性化学习指导组织 可以从制度上规范个性化学习的实施,保证个性化学习沿着学生主体成长轨道发展。
    3.强化PTA校外协力体制 指学校与社会相沟通,有效利用社会中的专门人才为学校育人服务的体制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