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加入社区

2个成员 5个话题 创建时间:2018-05-20

入学准备谈-专家提醒您:准备不科学,入学两行泪

发表于 2021-02-13 2144 次查看

虞永平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不久前,全国各地幼儿园教师的朋友圈,都在狂发同一个内容:毕业典礼。是的,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一大波孩子从幼儿园毕业了。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将获得另一个全新的身份:小学生。

然而,每当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陷入集体焦虑:我该如何帮孩子做好入小学的准备呢?要提前学习吗?要上幼小衔接班吗……

从今天起,我们将持续发布一组专家关于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文章,为广大家长支招。

如今,幼儿入学准备成了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成了部分家长焦虑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如果孩子对入学毫无准备怎么办?其实,不存在毫无准备的状况。正常的幼儿园教育,包含三大任务: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是最核心的任务;二是为小学做准备;三是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解放妇女的劳动力。由此可见,幼儿只要接受了幼儿园教育,就能适应小学生活,但的确存在为入小学所做的准备是否充分、科学的问题。

入学准备,备什么

入学准备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任务,幼儿园一直在努力地落实。很多幼儿园都积累了入学准备的丰富实践经验,也形成了入学准备的一些基本认识。我觉得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入学准备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全程准备,突出重点时段。所谓全程抓,就是把入学准备贯彻在幼儿园三年教育的全过程。入学准备不是到了大班才突击做的,不是突击工程,而是全程准备、长线准备。小班养成的很多习惯,对中班会产生影响,中班养成的很多习惯,对大班会产生影响,很多影响是累加的、连贯的,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幼儿园没有给每一件工作都贴上入学准备的标签,但它就是具有为入学做准备的作用。幼儿习惯的养成、学习品质的提升、理解能力的发展、好奇心求知欲的增强,都是在为入小学做准备。在全程抓的基础上,也要抓重点时段。到了大班,尤其是下学期,幼儿很快就要进入小学了,要通过参观、交往、模拟等多种活动,让幼儿真正去了解小学生活,产生对小学的向往和自信。所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内涵,就是科学准备、快乐入学。

第二个特点是全面准备,突出重点内容。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让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每一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的成长都很重要,对幼儿进入小学以后都很重要,如基本经验、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少、不能差,这就是全面发展。除了全面进行入学准备外,还应该强调重点内容。如进入小学以后,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幼儿园时主要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成主要依靠书本和文字符号来学习。这就需要让幼儿开始对文字符号感兴趣,尤其到了大班,更应具有坚持性、任务意识和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幼儿园会将这些重点内容纳入课程、纳入生活,逐步准备。

幼儿走进小学课堂,感受不一样的学习氛围。

有些幼儿对入小学有惧怕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常用小学学习、小学老师恐吓孩子,把小学和小学老师“妖魔化”。个别小学老师可能的确跟家长说过要到外面去补拼音等知识,不然会跟不上,也有个别老师对小学生的态度的确有点儿凶,让小学生害怕。这种影响会加速传播,会不断被放大。学前教育宣传月就是要传递正向的声音,消除一些负面的声音,让大家朝着科学准备的方向前行。

入学准备为何会出现问题

为入小学做准备,是幼儿园、家庭和小学共同的任务。大部分小学一年级老师都和蔼可亲,小学也在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教学方式。很多小学老师写的论文关注小学教育游戏化、小学语文情境化等,这体现出小学教育是活泼的、生动的、有趣的。按道理,幼儿园的孩子到了小学应该很好适应的,那么今天入学准备的问题从哪儿产生的呢?我觉得主要源自三个问题:

第一,对儿童发展和教育规律认识把握不足。家长的认识非常重要,因此宣传月要重点面向家长,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孩子发展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讲,无论是幼儿园老师还是小学老师,都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

第二,对标准和指南没有落实到位。按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指南来教育,是遵循发展和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防止幼儿园、小学教育抢跑和超前的重要保证。教育部要求实施小学教育“零起点”,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就是要求小学和幼儿园按照国家的规定实施教育。

第三,科学衔接没有真正有效落实。科学的入学准备是建立在有质量的教育之上的。对幼儿园教育而言,强化训练、超前教育是不可能有质量的,因为它是违反规律的。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挑战的过程,所以提升质量非常重要。入学准备,幼儿园是可以做的,但是入学适应,是一定要小学对空间、时间、制度、方式甚至内容做适当调整的。

幼儿向小学的哥哥请教打排球的方法。

 在回归中走向科学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经历两个有差别的教育机构,但是不要把这些差别看得太大,它们都是面向儿童的教育机构,孩子也在长大,他是有能力去适应的。其实很多入学适应问题,是人为地在放大,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不要把它看作是翻山越岭、跨过深沟大壑。我们相信,只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幼儿园真的在提高质量,小学真的做到“零起点”,就是从起跑线出发,或者说是在合适的地方拿过接力棒。只要我们真的本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初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教育问题。

第一,回归规律。今天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大家对规律不了解,很多事情不适合孩子健康成长,只会给幼小衔接制造紧张的氛围,所以幼儿园跟小学,都要严格地遵循规律。我记得2016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受教育部的委托拍摄宣传片,我们当初请到了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她举了个例子,说学校有个教研活动,是让要接一年级的老师到幼儿园大班去观察,写观察记录,回来以后做教研,分析大班孩子的特点,研究幼小应该如何衔接。这就是在抓规律。

 第二,回归常识。我们现在很多做法是背离常识的,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内容?幼儿园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小学按照课程标准去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今天违背常识的事情太多,这是不利于科学衔接的。

 

 第三,回归理性。尤其是家长,不能回归理性,就会做出很多不适合孩子成长的事。要让幼儿有时间成为幼儿,他毕竟是个幼儿,不要给他太大压力。回归理性也会让家长少花点儿冤枉钱。

 第四,回归专业。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都是专业人员,知道教育应该是什么,如何去实施。老师的言行对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家长的引领者。老师要非常谨慎和科学地指引家长,共同做好入学准备工作。

最后,回归和谐。所谓和谐,就需要幼儿园、小学还有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今天出现的埋怨循环、训练循环、强制循环,对于幼儿的发展和入学准备是很不利的。所以,要共同努力,给幼儿园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生态,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去上学,在小学里健健康康地成长。

3回复
  • 2楼 WOLKER 2021-02-13

    入学准备谈-入学准备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快要上小学了,有些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有些家长忙着给孩子联系最好的学校,可是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担心什么?对小学有什么期待?家长可能并不了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孩子的心里话吧!家长、幼儿园、小学或许能从中找到让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的钥匙。

    记者:入学准备期,很多家长忙这忙那,但很少关注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秦旭芳:其实,对待入学准备,家长要有“孩子的心灵”。我们不妨先看一组图片。

    秦旭芳:良好的交流模式应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也该有话语权。当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时候,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对入学的担忧。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一百种表情。若想倾听孩子对入学准备的真实想法,就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交流。现在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心理想法——

    “上学前我要准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书包”,“我要准备好文具、水杯”……

    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他们主要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考虑入学准备问题的,这种物质性准备也是他们心中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透露出学习之中有生活的气息,学习使生活丰盈,生活令学习斑斓。

    “我想去看看小学是什么样的,离家远不远”,“我担心上学后学习跟不上,老师不喜欢我”……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对于入学准备他们关注的是经验性准备,对于新生活的到来他们内心有好奇、憧憬、惶恐,这正是儿童的天性所在。

    “我想学会跳绳,这样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玩”,“要先学会整理东西,我的本子和笔总丢”,“要学会听课”……从儿童话语中可见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看重能力准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能力上的长进,进而追求一种“可能生活”。

    科学的入学准备,只有成人是全心全意为儿童的,和儿童有一样心灵的,成人才会变成儿童,继而支持儿童的发展。

    记者:原来孩子关心的是具体的经验准备,那么家长、幼儿园、小学怎么在倾听孩子心声的基础上帮他们平稳过渡到小学呢?

    杨宁:小学和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它们相互配合,就可以减小过渡的“坡度”。

    杨宁:众所周知,小学和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面临许多重大转变。比如,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向以课堂学业为主。

    然而,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时间段虽有差异,但基本还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儿童的脑部发育还远未成熟,却要经历两个全然不同的学段,这就会带来适应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令儿童压力过大,导致他们焦虑、退缩、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表现出厌学等适应不良的问题。

    所以,帮助幼儿平缓过渡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要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即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专注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等学习品质,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品尝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学初期应在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衔接,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所有幼儿同一起点,放慢学习进度,而不能让新生进行竞争性或追赶性的学习。目前,小学也都在尝试降低坡度,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准备,以更好地对接幼儿园教育。

     

  • 3楼 WOLKER 2021-02-13

    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事实上,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建议不如通过如下方式改变:形成时间观念。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他们可能觉得五分钟是很长的时间。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对时间有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

    制订合理计划。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以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

    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方式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做到。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磨蹭给他带来的烦恼,他才会重视。

    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

  • 4楼 WOLKER 2021-02-14

    1、绞尽脑汁的幼小衔接,为啥家长不买账

    今天大班刚刚召开完家长会,就听几个家长在楼道里大声地议论着,听声音还有些激动。我没有急着走上前,只在旁边听着,想了解一下家长的真实想法与困惑。

    “ 我邻居的孩子没有上学前班,现在后悔得都快把后槽牙咬断了!小学老师经常把孩子留下来学汉语拼音,急得他妈妈总是掉眼泪。”

    “ 幼儿园老师讲的我都认同,但现实情况怎能像老师讲的那样只关注孩子的能力发展,成绩现在不就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嘛!”

    “ 我们班还找来了一个现在上二年级的学生‘现身说法’。看来幼儿园为打消我们家长的顾虑还真是想了不少的办法。但这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真没有上过学前班吗?我表示怀疑。”

    “ 人家孩子聪明呗!有的孩子就是学习的料,听说孩子的汉语拼音只学习两周。”

    为什么我们绞尽脑汁做了那么多家长工作,自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家长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还有这么多的顾虑、不理解和不满意呢?

    这不禁引起了我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反思。

    我们经常讲的衔接是不是成人的过度放大和担忧?

    如果孩子从小班开始就逐渐培养能力,那么到大班还需要考虑衔接吗?

    对于孩子来讲是不是从出生起,能力的衔接就已经开始了呢?

    我们做幼儿教育是不是最终要消灭幼小衔接?

    我认为:教育是个整体,不需要衔接。

    2、走过场的幼小衔接,不能解决孩子的难题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时才开始特别重视幼小衔接的事情,但我发现家长的重视基本都在知识习得上,如汉语拼音、思维课程……让孩子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所谓的知识上,甚至停止或减少孩子活动和游戏时间,更有甚者,把生活中本身孩子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都包办代替了。

    如果家长眼中的衔接是偏重于对知识的衔接,这样的教育只注重眼前衔接,大有“临时抱佛脚”的意味。

    许多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内容被安排得满满的,参观小学、收拾小书包、课间10分钟可以做什么、认识文具等等。

    但是这些表象化的幼小衔接内容是孩子们升入小学后真正面临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吗?

    这些内容被安排成为一次次的教育活动,但是短短的二三十分钟,真的能够让孩子在能力上有质的飞跃吗?

    答案显然不是。

    这样的活动是在走衔接教育的过场。

    众所周知,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倾听能力、学习习惯、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规则意识等等,这些支持孩子在小学生活学习的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幼小衔接应该站在培养一个独立的人的长远角度,适应孩子的需求和节奏,反对填鸭式的大班突击式衔接。image.png

    图为北京市丰台一幼组织的亲子活动。
    陈玉欣 摄

    3、基于儿童终身发展确定衔接计划,到底制订什么样的衔接计划呢?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考的重点,将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全人教育上,放在基于儿童一生成长与发展的能力上。

    这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衔接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属于他这个阶段独特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这是与生俱来的成长的自然规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是我们最好的依据。

    “拔苗助长”或违背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的活动,既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剥夺,更是对幼儿身心的摧残。

    成人需要做的就是:

    为他们创造适宜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引导他们做自己能做的,

    学习他们能懂的,

    探究他们喜欢的,

    让幼小衔接成为孩子们长大的一段自然的旅程。

    2.衔接要从儿童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

    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这些是一个人适应新环境、一生顺利发展的基础与保证。

    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渴了知道喝水、不舒服了会说出来,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哪一个不是维系人一生健康的保障呢?

    对人谦虚有礼、做事有始有终……这些都是幼儿今后走向社会,学习交往的必要条件。

    小小的幼儿园就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摇篮,这些好习惯将会帮助孩子顺利走进小学,走进社会,受益终身。

    3.衔接要尊重每个儿童发展的个体需求。

    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能力水平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幼小衔接不应成为整齐划一的百米冲刺,而应成为孩子出生之后就开始的长跑,我们就是在途中提供支持和引导的后勤保障。

    只有尊重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和需要,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顺利地在自己的跑道上奔跑。

    这么讲,幼小衔接也需要私人定制。

    4.衔接是对孩子心灵的衔接和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态度决定一切。

    在孩子人生的路口,我们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只有消除了对前路的恐惧和顾虑,带着阳光、自信和憧憬才能迈开大步走向明天。

    5.衔接要注重孩子的学习品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知识和学习品质就像鱼与渔的关系。

    试问成人,如果儿时可以选择,你们是要满满的一船鱼,还是想要捕鱼的本领呢?

    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亦是如此。

    从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那么,知识对于孩子来说犹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这样的道理不值得我们成人去思考吗?


    quality,Q_80

    其实,幼小衔接只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台阶,一个普通的路口,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一个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人遇到它不会如临大敌。

    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方向错了、着眼的角度错了,那么一个天资优渥的孩子也会因为我们的失误而造成成长的失衡。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衔接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孩子储备适应新环境、应对新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这种勇气和能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像培养习惯一样,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逐渐积蓄的。

    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达成共识,才能使儿童顺利衔接、自由衔接、从容衔接、快乐衔接,最终消灭衔接。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