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0-6岁是幼儿发展最黄金时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更多的家庭收入增加将把孩子的教育放家的重点。但许多家庭妈妈爸爸都知道重要,但不知道从何抓起,所以近几年中国早期教育非常受资本的热捧。如高端幼儿园、英语培训、音乐培训、舞蹈培训、美术培训等都是家长的首选。得高考得天下,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是许多父母对新高考改革的培养孩子的方向标,语文最关键是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但许多家长不知道,阅读能力是在0-6岁最关键期。
2017年的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凯瑟琳·斯诺教授发现,家庭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家庭亲子阅读来弥补。那阅读能力怎么培养呢?让孩子从认字开始吗?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孩子视觉能力的培养开始的,也就是说孩子最初最应该培养的是视觉能力的培养。感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通道,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同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人们认知外部世界从感官通道开始培养。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钱志亮教授著的《科学的早期教育》部分内容节选。钱志亮北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曾任北师大实验小学书记,兼任中国儿童安康成长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会秘书长、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工作专家委员,有专著8部。
例如当香蕉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甜腻味;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酸臭气味,同时,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光滑的外皮。人类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自身状态。出生后才习得的感觉是视觉、听觉,若把装到人脑的信息看做100%,视觉对信息输入的贡献是75%,听觉对信息输入的贡献是11%。因此视觉和听觉对个体发展来说是主力。

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
学习心理学认为:如果把孩子学习的信息看作是100%,其中有75%的信息源自于视觉学习。
由此可见,视觉在个体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视觉能协助个体认识物体的客观存在性;视觉可以扩大个体的活动范围;视觉可以协助个体模仿、学习;视觉在刺激个体探索环境的动机方面有巨大作用。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会抬头后,视觉的范围随之扩大,视觉刺激在相应增多的同时激发儿童产生探索环境的动机,从而促进儿童发展。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具有直接、连续、全面、迅速、细致、安全、远距离等特点,有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等特点。对个体的形状知觉、空间知觉、视觉识别、视觉记忆、视动协调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一样,用眼的几率是最高的,在胚胎的时候眼睛就是最早生成的器官。个体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很好视力的:
新生儿的眼肌能调节能力很差,高度远视到仅有光感;
满月时,孩子终于看清25厘米距离母亲的脸并开始双眼协调运动;
3个月时学会注视,能区别不同的面孔、黄色、橙色及红色;
4个月时能较顺利地追视物体;
6个月开始伸手够或抓物体,表明手眼协调开始;
8个月时孩子可以熟练地观察物体并注视结果,观察运动物体并能快速追视、模仿面部表情或玩看的游戏;
11月-1岁半时视觉越来越敏捷,视功能充分发展,可以玩积木或组装物体;
2岁-2岁半,远距离视觉发展,模仿其他运动,指出喜爱的颜色,视觉记忆能力增强;
2岁半-3岁,分辨几何图形,画圆圈、椭圆、长方形、三角形、捣洞或对接;
3-4岁依形状分类深度知觉较好,可以画长线、十字及其他许多形状;
4-5岁时眼手协调能力增强,可以做涂色、剪贴等手工并逐步学会观察图画内联系、会临摹数字和简单字母了;
6岁-7岁时可以临摹抽象图画、写字、阅读等。
但如果父母不注意引导和强化孩子的这些能力,其只能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视觉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到3个月左右,孩子开始看到彩色。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是什么颜色呢?橙色,因为橙色的光波很长,最容易被人看到。
马路上有白线和黄线,黄线就属于橙色系,光波长,容易发现,这时的黄线是一堵墙,绝不许压过去。开车的时候,遇到雾天,打着双闪,我们会发现灯是黄色的,它的光波穿透力强,对方更容易发现。环卫工人的工作服、救生衣、救生圈都是橙色,营救的时候也会穿橙色或黄色,这样更容易被看到。小孩最早看到的彩色也是这种颜色,所以建议妈妈们准备一件橙色上衣或者背心。
儿童视力发展的前提是自己有意识地看,从探究反射开始被动地被吸引去看,到自己积极主动地“四下张望”,到能够看得清楚——看到、看清,到看懂、看明白——终极目的是视知觉。
个体的视觉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成为视知觉,由“看”(look)到“看到”(see something)到“看懂”(comprehension)。
视觉发生在眼睛,而视知觉则是大脑在工作,是更高层次的加工。
个体的视知觉能力一般包括空间关系、视觉辨别、图形--背景辨别、视觉填充、物体再认、视知觉速度等六个方面。
中小学的各科课程,无论是认知类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等,还是表达性类的课程如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都会用到复杂的视知觉能力。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必须密切关注孩子视知觉能力发展的状况。大量的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家长的抚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影响重大。
如早期是否给孩子提供大量用眼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亲子做一些眼手协调的活动、视听转化的活动、视听动组合的游戏、早期亲子阅读等对孩子视知觉能力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于婴幼儿的视觉训练,我们建议:

在孩子出生后,只要孩子醒着,房间里应该要有足够到光线。这样孩子眼底视网膜上到视锥细胞才能得到最佳激活。1. 关注视觉激发
不断有人在孩子面前晃来晃去,尤其在孩子与光源之间运动更为重要!
大概满月左右,可以在孩子床到上方悬挂一些饰物,能够不断摇晃到东西,刺激其产生视觉意识。
两个月左右可以找一些黑白图片,挂或贴在孩子看得见到一米范围内;三个月左右彩色玩具可以吊在孩子到上方。
大家可能很好奇,只指导到三个月,四个月以后看什么呢?
现实生活:此时孩子到头部已经开始能直立了,此时就可以抱着孩子认识客观的现实世界了!遇到什么教什么!

引导孩子认知生活中常见人和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哥哥、姐姐……有谁认谁;2. 人和物的辨认
奶瓶、洋娃娃、水、衣服、门、窗……见啥教啥;
宝宝的手、脚、腿……碰哪教哪。
了解并会辨认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 绿色、紫色、橙色、白色、黑色等。3. 颜色辨认
了解室内各种常见物体的颜色、室外各种常见物体的颜色、植物的颜色等。
教孩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懂得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上、向下、妈妈来了、爸爸走了、宝宝去了……4. 判断运动
手拿物体运动判断或用手电光束在墙上的投影进行训练、判断家附近或单位附近各种运动物体、车辆或人的方向。
通过运动教孩子视觉追随、视觉追踪、视觉浏览等高级视觉认知形式。
了解自己与空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能力:自身形体的构成,自身形体的前、后、左、右、上、下、旁、侧、面向、背向,方位东、南、西、北、中等概念。5.空间关系
把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能力和求异能力两个方面:求同能力就是发现相同之处,求异能力就是发现不同之处。6.视觉辨别
训练的步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形象到抽象。
从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辨别开始,比如比较妈妈和小姨的异同、自己两只小手的异同、苹果和番茄的异同……
然后进行图形比较,在一堆不同的图形中寻找相似图形和在一堆相同的图形中寻找不同的图形。
再过渡到寻找两个不同图形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过渡到比较两幅图形中的不同之处;最后再进行数字、字母和形近字的辨别训练。
就是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是儿童学会观察事物的角度从整体中分离出部分的看问题角度的能力。7.图形--背景辨别
涉及孩子视觉的敏锐程度、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反应速度等诸多方面。
有这方面缺陷的儿童不能够把所要求的项目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他们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
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例如只看见了长颈鹿的脖子就能说出是什么动物等。8.视觉填充
看孩子能否从整体上把握认知对象,同时又能关注细节之处,并把众多的细节通过视觉想象、视觉填充整合为整体信息,完成对事物的认知。
是指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以后,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
9.物体再认
包括人的再认;对物体的再认,如猫、脸或玩具等;对几何形状的再认,如正方形;对字母、数字及词的再认等。
这个能力对生字认读、数学题型判断、单词记忆的意义很大。
视觉速度取决于它们眼中的感光细胞捕获周围世界快照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将这些快照传送回大脑所需的时间。10.视知觉速度
看一眼猜是什么、躲猫猫等游戏对此意义重大。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