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班级文化自然成了其中的重点之一。

    为丰富班级文化,许多人(尤其是班主任)做了各种努力。如注重班级的布置、习惯的养成、活动的开展等,从外显到内敛,让育人环境悄悄发生着改变。我们在进行班级文化环境创设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部分:班风对孩子成长的推动、学伴之间的相互促进。若能合理运用,便能让孩子们乘“风”而起、结“伴”远行。

    优良班风: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

    班风,就是班级的风气,又指班集体的状态、氛围。对于班风,有人认同“静”——静能生慧,有人认同“疯”——疯能“生津”,有人喜欢单纯一些,有人喜欢成熟一些……但优良的班风一定充满正能量:亮而不眩,放而有度,不燥、不嗔,乐学、向上。如有的班级会有学生上课偷偷看手机,或者老师不在时手机就悄然出现;而有的班主任不说、不在,也不会有学生玩手机,这是整体的自觉。一个手机“出没”的班级,班风不会很正,若继续观察,这个班上课说小话、开小差的也会很多,班级的卫生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无论班主任多么严厉地“管束”,还是会有学生经常“犯事”。

    优良的班风是一笔财富,它让我们看到的多是关系的融洽,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色与锃亮。整个班级不是没有影子,而是诸事都有它的轮廓;不乏独立空间,却极少有疙疙瘩瘩;事事都能理解到位,鲜有扯皮和猜忌……大家都很爱惜自己,爱惜这个班级。

    优良班风的形成需要建立起一个高认同的价值体系:班级成为因共同目的而聚集的共同体,是一个行动接着一个梦想、再一个梦想接着一个行动组成的有机体。尼采说,如果你明确人生的目标,几乎就能忍受任何工作方式。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催促,班级也能蒸蒸日上,孩子个体也能乘“风”而起。

    同伴影响: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许多时候,我们的教育还是自上而下的“传递”:传递要求,传递期待,传递喜恶。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会有各自的判断,有时会对师长的“传递”产生怀疑和抗拒,恶性的怀疑和抗拒会彼此压抑、撕裂。

    但在班级里,还同时存在着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学伴。毕竟,他们有着几近相同的生长期、相近的价值观、相似的境遇,他们之间往往会有更好的沟通,会有较强的认同。

    比如大多数学生热爱劳动,极少数起初做得不太好的学生会受到感染,进而也参与劳动,且能乐在其中。再如,有学生能够很专注地学习,对学习乐此不疲,并取得好成绩,就会有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也会做出对方的样子,找寻优秀的自己;也有两个或多个学生,他们能够约定在某一时段学习或成长达到某一层次目标,结“伴”远行,这是学生自愿的事情,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变成自觉。所有的教育影响,只有化作学生的自觉,才会变得更有力量。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发现并重视这股力量,并将它适度放大。对于认真学习、朝气蓬勃、教养良好的学生,我们予以赞赏、表扬;对于寻求进步的学生(哪怕做得还不够好),我们予以肯定、支持。

    班级建设中,我们若能重视班风对孩子成长的推动作用,鼓励学伴之间的相互促进,就会创设出另一种不同的环境。它会化作班级的特质,会让学生变得很有“教养”:温暖如春,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