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出台的第二天,已在幼教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它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有人把它比喻成学前教育的分水岭,有人认为学前教育的春天到了,又有人觉得凛冬将至……本文为日敦社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老师的专访,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次《意见》。
防止凶猛的资本对教育的干扰和破坏
Q:您作为影响国家公共政策的教育家,如何看待这次《意见》的第二十四条所明确表示的要“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杨东平:学前教育《意见》所要解决的问题,跟基础教育是如何处理民办教育的问题是相似的。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包括要向外国资本开放,但是又要限制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过度商业化,保证其公平性和公益性。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管理,意义也正在于此。而这次规范学前教育的《意见》,限制学前教育单独或打包上市,也是对资本的阻断。
警惕资本对教育的侵入和伤害是必须的,不能用善良的愿望代替现实。在经济下行之时,只有教育行业是刚需,有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巨额资本虎视眈眈地盯着教育蛋糕,如不设防,教育一旦被资本绑架,其公平性、公正性就不复存在。只有资本通吃的赢利模式,这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已有教训。
面对两大基本问题,可以通过怎样的改革路径解决?
杨东平: 学前教育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供给不足,尤其是面向公众的低价的普惠园短缺。对此,需要打破的是政府垄断、政府包办的传统思路。遏制资本和学前教育的过度商业化,与开展供给侧改革、开放办园,是政策的两个方面,只堵不疏,显然无法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多年来,中国普及教育就是实行“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回顾历史:七八十年代,企业办园、机关办园、街道办园、高校办园等多种渠道,极大地缓解了供求关系。在九十年代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政府卸责、把学前教育推向社会的错误做法,而在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又一刀切地取消企业办学、办园,这是造成而后入园难的重要制度原因。
当前,大城市面临“二胎”压力,以及数量巨大的非户籍人口的教育需求,首要的是增加供给,满足基本需求,而不是追求高标准、“高大上”的示范园。应当走平民教育的路线,即陶行知所说的“粗茶淡饭”、“家常便饭”的教育。
另外,是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开放办园。前些年上海市在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难以满足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看护点”的概念,即不是用难以企及的民办园的办学标准、而是用变通的方法使这些数量众多的“黑园”合法化。看护点只要求满足两点:房屋安全和食品安全。由于合法化了,使得它们“浮出水面”,政府得以“看见”他们,避免出现不可预料的风险。这个经验,今天仍然值得重视和发扬。
平民路线的开放办学,一是由于门槛很低,可以大量地满足实际需要,包括0到3岁幼儿的保育需求;二是尊重和维护家长的权利。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所言: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在丹麦等北欧国家,由家长举办的面向6个月至6岁的儿童家庭日托(Family day-care),是一种基本模式,通常一个家庭园有五六个、七八个孩子,同样可以享有75%的政府津贴。无论选择公办还是私人的日托,政府补贴随孩子而去,这就是“普惠性”的实现。
此外,开放办园还有利于教育家办学,使得有情怀、有理想的人士能够方便地进入教育,而不是高投资、高成本的豪华园、豪华学校,它导致的只能是“资本家办学。”
第一是满足需求,第二是普惠性,都是可以通过上述改革的路径而实现的。
深改之后,幼儿园有课程自主权吗?
Q: 杨老师,我们关注到第29条: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建立一支立足实践、熟悉业务的专业化质量评估队伍,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资源监管,在幼儿园推行使用的课程教学类资源须经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
29条将各类幼儿园纳入国家的评估体系,并且在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使用上,必须要通过省级以上的专家审核。在此之前,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引进,其实园长自己就可以做主,是很开放很多元的。那《意见》出台之后,会不会导致国家对幼儿园管得太死,缺乏活力?
杨东平: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国家政府对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管控。
在管控资本的层面上,政府行为是必要的,是政府维护教育公共秩序的责任,为学校和幼儿园提供一个正常、健康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微观的办学层面上,政府的手一定不能伸得过长,必须十分节制,因为它涉及对办学自主权的伤害。在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方面,民办园(包括公办园)应该有自己的自主权,否则就不可能有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同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尤其面对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未来教育的探索,管得过多过死,就没有希望,没有探索和创新。如同在义务教育领域一样,控制民间办学的多样化是不对的。
加强“园本课程”,保持幼儿园的多元化
Q:您之前提到过,在公办这个体系里,一个幼儿园园长他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国王,他有很大的自主权。但是现在把幼儿园各种评估体系都纳入进来,课程资源也必须经过审核的话,包括公办这一块,其实很多园长都很在意自己头上这顶“乌纱帽”,那幼儿园的活力就没有了,多元化就没有了。
杨东平: 是有这个问题。现在基础教育里面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用这个概念来化解一些问题。如果幼儿园也可以进行园本化处理,可以提出加强“园本课程”的概念。国家的政策往往难以改变,制定过程有时也缺乏更缜密的考虑。但是中国历来不乏重在变通的民间智慧。
鼓励教育家办教育,而不是资本家办教育
杨东平: 另外就是刚刚我讲的这个问题,资本真的很凶猛、厉害。现在在整个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只有教育产业,它是有投资回报的,它的现金流非常好,所以国外的资本和社会的资本就虎视眈眈。
Q: 那从资本的这个角度,杨老师对这个政策是持肯定态度的?
杨东平: 嗯。就是要防止商业和资本对教育的伤害,我们还是要鼓励教育家办教育,而不是资本家办教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问题在现在却非常尖锐。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