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玲来源: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曾经看了很多的“学习故事”,但每次仅仅是把一个个故事“看完记住”,或许有助于我“有米下锅”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到底“学习故事”是什么?怎样写“学习故事”?通过聆听学前教育杂志社程洁主编关于“借鉴新西兰‘学习故事’——基于多重视角度读懂儿童”的讲座,让我对“学习故事”醍醐灌顶。

  “学习故事”是一种用叙事的形式对儿童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它所关注的是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们不能做什么,这样能够清楚地展现儿童的长处和兴趣。它的流程主要分成三个部分:1、写清楚事情(注意)——主要描述儿童的实际行为及情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2、讲清楚道理(识别)——主要分析该情境中幼儿“什么样的学习有可能发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3、“想清楚办法”(回应)——是教师计划“如何支持幼儿在这方面的学习”,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以是环境的创设,可以是材料的支持,提供进一步机会和可能性。同时,一个学习故事还可以呈现家长和儿童的声音(多重视角)。

  写清楚事情

  “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其实在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例如区域活动时,小涵等几个小朋友迅速地跑进了建构区,因为那段时间建构区内投放了很多新的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箱。他们很兴奋,每人拿了一个纸箱都往一起叠高。一开始,他们玩得非常开心。但是他们都是随便搭建的,纸箱不分大小随意地往一起叠高,所以纸箱总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倒下了。一会儿的功夫,有的小朋友有点气馁了,有的小朋友已经离开了建构区,而小涵,在建构区里依然能看见他。

  眼看着大家陆续放弃了,小涵说:“你们不能这样搭,这样不对!纸箱会倒的,不能把小的放下面了,要放大的,让我再来试试。”他用一脸认真的表情说着,还用熟练的动作把最大的纸箱放在了最下面,然后又挑了个第二大的,又选了个第三大的……他把这些纸箱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方法,一个一个地搭建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一直在看着他,小伙伴们学会了他的方法又重新找回了搭建“高楼”的兴趣,接着又开心地玩起来了……

  讲清楚道理

  小涵,小小年纪居然有着这么强大的观察能力与指导能力。一开始,他并没有盲目地参与到游戏,而是先观察,再发言。他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真的了不起!他能吸取其他小朋友失败的经验,想到把大的纸箱放在最下面,然后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去搭建这些纸箱,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去,并且乐于把他的经验与小朋友们一起分享。

  想清楚办法

  在这之前,对于小涵的发展我可能会继续等待、观察,但基于对“学习故事”的了解,我觉得我要这样做——

  小涵的脑海中已经有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排序的概念了!我可以在活动区里投放更多数量的、大小不同的箱子、盒子或罐子,为他的数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学习故事”给了我们倾听幼儿心声的机会,就像一条纽带,把我们同每一名幼儿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评价观需要真转变,我们对幼儿的尊重与支持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研究。学习在继续,追求不停止,只有用专业的、多重的视角去观察幼儿,走进“学习”,探求幼儿主动学习的真谛,走进“幼儿”,在实践中亲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才能真正感受到那份因爱而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