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爱弥儿》是卢梭自认为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卢梭在书中通过对他所假想的人物爱弥儿的教育,表达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对,进而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它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教育哲学和教育小说。 本文笔者将从背景信息、 我的评价以及我的关注等三个方面对该书作一述评。
关键词 爱弥儿 自然主义教育 儿童教育观
1、背景信息18 世纪的法国在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其资本主义经济也日益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反抗封建主义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而此时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从自然哲学观出发,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回归自然为精髓,正是卢梭身处当时社会环境中所著的一部引领了一场改变全球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惊天动地大革命的教育论著。
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思想先驱,是法国 18 世纪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 学家,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其主要的著作有《论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 悔录》等,而《爱弥儿》一书的出版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法国与 西欧的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甚大。
在我国,对于卢梭及其教育思想的研究,不乏其人,但是褒贬不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术界对卢梭及其著作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都肯定了卢梭思想在对推翻 法国的旧制度及建立资本主义新制度上所起到的重大作 用。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学者们仍然存在着分歧,譬如对 于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有些学者肯定了卢梭的劳动教育,认为他主张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可也有些学者认为卢 梭从未提到过这种主张。[2]
2、我的评价
2.1本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杜威曾说:“卢梭所说的与所做的一样,有许多都是傻的。可是,他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研究儿童 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能力的主张,听起来是现代的一切为教育进步所作的努力的基调。”[3]
“教育要顺应人本身自然发展的原则”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并要求的,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卢梭的自然教育观。《爱弥儿》中“教育适应自然”最完美的体现便是“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应当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各种错误,尝试各种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得自身经验与感悟。 因为无论如何,大自然都会给以反馈,这样的经历是孩子自身试验的结果,带给孩子的远远比纯说教更深刻。此外,卢梭非常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个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各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方法及内容,并且提出了许多相关的具体建议。此后的教育学者们依循着卢梭的思路,在卢梭的自然教育观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得教育学逐渐地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2.2本书所阐述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局限性
2.2.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缺陷
卢梭提倡,在儿童 15 岁以前,应接受纯自然的教育,此处他过高地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 知识。而在 15 岁以后,他又认为需要强迫受教育者回归到社会当中,去接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项教育。很显然,这样 的做法与他最初的自然教育理论相矛盾,这正是卢梭自然 主义思想的缺陷所在。
2.2.2消极教育的局限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主张教学应该取消所有的灌输、压 制、强迫,教师所要做的仅仅是营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而且儿童的错误也不需要教师去制止,更不能惩 罚,而应该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成功与挫折的磨砺来 发展自身。[4]在教学活动中,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消极教育。这样的教学可能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不能避免教学进程的失控,且过分地放任学 生自主活动很可能会导致难以估量的后果。
1.1.1对女子教育的误解
对于女子的教育,卢梭虽然在第五卷中提到,“就一切根性没有关系的东西来看,女人和男人完全是一样的。”[1]可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女子应该服从父母和丈夫的权威,且无需发展她们的智力,他的女子教育观与我国儒家学者“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子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卢梭认为,女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贤妻良母。他认为女性的天职是服侍丈夫、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而女性终生必须具备的美德是温顺、谦逊、淑静和贞洁。他甚至更直接地认为,妇女一般缺乏理解能力,头脑不够精细缜密,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她们不适宜严密的科学研究活动,因而无需专门聘请老师指导她们学习。这典型地反映了他在女子教育问题上保持的封建性与小资产阶级性。
3、我的关注——关于《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的浅薄思考
可能和大多数的读者一样,我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是抱 着一颗学习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以期之后可以应用于我 的生活实践(此处主要是指不久的将来可以将一整套的自 然主义教育方法、观念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的“赤子之心”。所以这里我着重对《爱弥儿》中的儿童教育观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薄思考。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便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上,就全变坏了。”人类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一切的错误与罪恶都是由于受到了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爱弥儿》72 页[1]中提到,“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 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 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 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 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 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跟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地工 作,我怎么不感到愤概,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
反思当今中国教育,我们不也天天在做着“为孩子好” 而“折磨孩子”的事吗?当下的社会,判断一个人的成功往往逃不出金钱、社会地位这些绚烂美丽的光环。在漫天的“高 富帅”与“白富美”的字眼里,在长辈与同辈的“期望”里,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指向了“赚更多的钱”。可是,这样的观念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深受利益关系的残害。正如卢梭所言:“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不能及的事情……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1]正是这种种不切实际的“远虑”造就了孩子的苦难人生。大人们总是这样信心满满地自以为了解孩子,认为自己为孩子们考 虑的便是孩子们所想要的。殊不知他们自己时刻所依恋的 那始终是喜笑颜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才是孩子们最渴 望的;殊不知他们那自以为聪明、睿智的教育方式早已让孩 子们对未来的所谓幸福人生望而却步了。
“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1]你天生的体力有多大,你才能享受多大的自由和权力,不要超过了这样的限度;其他一切全都是奴役、幻想和虚名。”[1]生活在当今文明社会的父母和教师,在孩子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使得他过上热闹嘈杂的社会生活,他们给孩子的远远超过了孩子的本来需要,这样做,适得其反,使孩子变得更加柔弱了,并且又由于孩子的柔弱和大人的钟爱使得他们之间的互相依赖变成了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奴役,所以使得孩子愈发柔弱了。因而,卢梭主张在教育教学中给儿童自主权,强调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来设计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去培养“自然人”。他提出,“只有在孩子确有需要之时,或者因为别人比他更明白什么东西对他最有用处,什么东西有助于或有害于他的生存的时候,他才可以听命于别人。任何的一个人,即使是他父亲,也没有权利去命令孩子做那些对他一无用处的事。”因此,教育孩子, 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最初的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方。当然,尊重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孩子,而应该追求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5]尊重不等同于放任,尊重并非让孩子随心所欲,也非事事都需要与孩子商量。孩子有自身发展的权利和需要,但是不等同于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是正确无误的。这个度家长必须把握好,不可矫枉过正。家长应努力地学会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试着与孩子交朋友,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默契, 从而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自身的价值,并由此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父母与尊重他人。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金波.试析卢梭的教育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3).
[3]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刘恩方《. 孟子》《陶行知文集》《爱弥儿》与“以学生为本”[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
[5]刘杭玲.尊重孩子—教育孩子的良方[J].家庭教育,2002.
原文来自: 郑 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