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镇西,来源:镇西茶馆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40周年。我是1982年1月大学毕业的,也就是说,四十年前的这几天,我刚当老师没几天。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教育很简单。

 简单到什么程度?简单到——

 教育,就是教育。

那时候,找学生(包括女生)谈心,无论单独谈心还是几个孩子一起谈心,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无论关门还是开门……谈心就是谈心,没有其他杂念,也不可能有任何杂念。

那时候,当班主任就是常规管理、班级建设、纪律、卫生,等等;班会主题、教室布置、集体活动……一切都由班主任说了算,多简单!没有“班级文化打造”的统一规定,没有各种“评比”“检查”“验收”“打分”“量化”……

那时候,年轻老师就琢磨如何把班带好、把课上好就行了,也有师父带,但无非就是跟着教研组内某位老教师听课就是了,没有那么多的“班主任技能大赛”“新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以及各种“磨课”“研课”,也没规定必须听多少节课,而且还要检查听课笔记……

那时候,学校期末也有“优秀工作者”之类的荣誉——也就校内发一张奖状而已,但那都是同事评选的,是人家把你推出来的,而不是“自己申报”,自己写自我吹嘘的材料,而且这些材料的要求又很繁复,申报一次就被折腾一次——多年后,听说职称评比和评优选先居然是自己申报自己写材料,我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也不理解,怎么能这样鼓励人“自吹自擂”呢?

那时候,也鼓励老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但不过就是鼓励而已,倡导一种风气,没有规定的“必读书”(还要写读后感),没有规定什么必上网络APP,没有规定必须申报的“课题”,没有规定一定要写的文章……

那时候,读书完全是教师自觉、自主、自由的事儿,包括带着学生阅读,都是老师自己的事,没有任何功利,也不评什么“书香班级”,没有规定的班级图书角,没有规定的读书壁报,更没有规定摆拍一些“亲子共读”的照片贴在墙上,以呈现“浓浓的书香氛围”……

那时候,家访就是家访,无非就是下班后给家长约个时间,骑着自行车就去了,聊一聊,看一看,最多喝一杯茶,然后告别,又骑往另一家……没有必须要拍“促膝谈心”的照片,没有必须要填的“家访日志”(格式都是统一规定的),也没有规定的家访人数……

那时候,放了假就真的放假了,没有各种专业培训、集中学习,不要求假期中途到校开会,也不要求提前一周到校。记得刚工作那几年,我每年一放假,就外出旅游,一直到开学前才回家,嗨得很!

那时候,老师也会关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但孩子出了学校就是家长的事儿,和老师没多大关系。就算学生在学校摔伤了,老师无非就是带他到医务室简单处理一下,如果伤势严重就打个电话请家长接回去上医院。老师完全不用时时刻刻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更不用在放假后还要担负起类似“巡河”的责任……

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很单纯。我有时也会和校长争论甚至争吵,但我不会担心领导会腐败,会以权谋私,会给我小鞋穿;同事之间只要不是特别的性格冲突,一般都能和谐相处,很少有勾心斗角,因为没有职称、没有绩效,不存在什么“利益竞争”;和家长真的就是因孩子而相识,谈的就是教育,家长不会担心老师暗示索礼,老师也不用担心家长会讹你,都没朝那方面想……

那时候,也要求教学质量,也有升学竞争,而且开始“片面追求升学率”了,但除了正常的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就没有任何统考,也没有“调研考试”,更没有“一模”(指高三的“模拟考试”)“二模”“三模”……而且,校内考试都是教师自己阅卷,完全不会像现在,连一个年级的考试阅卷都要“流水作业”;那时候也没有周末补课,没有各种学科竞赛,没有各种辅导班,没有各种统一购买的复习资料……

那时候,没那么多的“××进校园”,也没那么多的“领导视察”“专家验收”,当老师就是当老师,不会有多种“兼职”,不会有各种应付,没有任何“过程性痕迹管理”的记录,很少(不是绝对没有)教学生说假话、做假事……

那时候,学校发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让每一个老师用心教书育人,没有什么“提升形象”的任务,没有“打造文化”的目标,没有“再创新高”的愿景,没有这个“模式”,那个“特色”,没有这个“品牌”,那个“影响”,没有“深入学习”什么“重要指示”,没有“贯彻落实”什么“会议精神”……

那时候,教学是老师的主要任务,而所谓“教学”无非就是精心备课,用心上课,细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除此之外,没了!没有那么多的学这个学那个,没有那么多的“321AS教学法”“5+N三环模式”,对语文课来说,只要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够了,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全没有……

那时候,所谓“好教师”就是把课上好,把班带好,把分考好,没有职称,没有各级“骨干”、“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评比,完全不用去为这些“头衔”而煞费苦心。对老师来说,教育真的很简单,无非就是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认认真真地爱着每一个学生,除此之外,没有“教育”。

那时候,……

那时候,……

那时候,……

在这么简单的教育背景下,我找个学生谈心,哪怕是单独找女生谈心,有问题吗?

而现在,的确是年代不同了,时代也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

一切都复杂化了!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彼此信任,都“有罪推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我想了想,应该是从进入新世纪就开始“不太一样”了,而最近十来年尤甚,所谓“教育内卷”其实也就是最近十年的事——

简单的事变复杂了,教育已经不堪重负了!

对刚刚出台的“双减”政策我举双手拥护,可是,我觉得最应该做的,是为教育本身减负!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还能回归本职?

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还能重返本质?

什么时候,我们能做纯粹清爽的教师?

什么时候,我们能搞干净洁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