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小小常上了二年级,依然像之前一样,痴迷于一套一套的《植物大战僵尸》《大中华寻宝记》,家里摆得到处都是。在学校每天固定有自主阅读时间,他也只带这两种漫画书,其他文字书一概拒绝,不看。

(本想把散落在家里各个地方的漫画书聚集起来拍张照,结果只搬出来这么“点儿”就累了,还有好多呢,就这样吧)

在此之前我都没当回事,一是因为这两个漫画系列的文字内容比较多,也讲了很多知识,再有就是怕限制太多,会影响到小小常的阅读热情。但现在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得管管了!

于是,我就给他下了一条死命令:明天开始不许再带漫画书去学校。

然后,小小常就乖乖接受了,不仅每天都带文字书,而且在家也开始主动看起了大部头的文字书——截止到目前已经坚持了两周有余,而且能明显感觉到他对文字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听到这里,估计是不是要么觉得我在骗人,要么认为又看了一个“别人家孩子”的故事?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虽然我说的字字属实,但所有看上去的顺利背后都暗藏着不为人知的“内幕”。虽说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育儿招数,但我今天分享的这套理论和实操经验,对于帮助大家搞定类似“娃就是不爱读文字书怎么办”这类的问题是没什么难度的。

接下来,我就把自己总结的这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案一五一十地讲出来,如果你家也有爱看漫画书不看文字书的娃,可以直接照用。当然了,聪明的父母更会举一反三,因为从根儿上说,这解决的是一个“孩子缺乏动力怎么办”的问题。孩子年龄越大,这个问题会暴露得越明显,所以趁着年龄小,父母更应该多花心思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和自驱力。

动之以情:有意思的桥梁书自己会说话

让小小常乖乖“戒掉”漫画书的法宝,就是桥梁书。

为什么选择桥梁书呢?因为桥梁书“词熟、字大、句短、行少、图半”,它比文字书的字少,比图画书的字多,处于两者之间,是从图画书到纯文字书的过渡书。

如果用一个合适的比喻,桥梁书就是孩子“踮着脚尖就能够着的难度”。这种难度区间,既能增加孩子读书的兴趣,也可以激发他们完成读书的动力。

我给小小常选的是《冒险王扎西》这套书。书里讲述了一个叫扎西的男孩一次次深入险境,靠着机智和善良解救自己和他人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张。而且,扎西思考问题的方式完全是孩子式的,有些看着非常幼稚,但却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

而小小常这个年纪的孩子,恰恰对冒险、女巫、魔法等奇幻故事非常着迷。我断定,他一定会这本书感兴趣,就拿了两本让他试读。

果不其然,刚看几页,小小常就入迷了。后来当他听说我要在直播间卖这套书时,还特意在直播前打电话给我:

“爸爸,剩下的书你可一定给我留下!别‘播’掉,我还得看呐!”

晓之以理:让孩子看到文字的价值所在

有了前面的铺垫,小小常对桥梁书已经有了初步的兴趣。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愉快地就接受了字多的书?”

他眨眨眼说了一句:“因为这些书也很有意思啊!”

感觉桥梁书“有意思”,是小小常戒掉漫画书瘾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夯实成果,我采用了老父亲的“喋喋不休”教育大法,让小小常从心里认识到我为什么不想让他再只看漫画书。

“漫画书的情节推动,全靠画面或对话,而不是靠文字的起承转合。你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同意你只看漫画书,是因为那时你的重点学习目标是认字,通过大量阅读漫画书,也可以巩固你的字词积累。

但是,到现在这个阶段,只读漫画书对你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有限的。你现在需要知道句和句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的,段和段之间是如何起承转合的,文章的逻辑框架是什么,谋篇布局是什么。这些知识,看漫画书是很难实现的。”

果然,等我讲清了读漫画的书的弊端后,小小常就对桥梁书一点儿都不抵触了!

而我“趁热打铁”,跟他提出要求:每天要带一本桥梁书到学校看。怕激起小小常的逆反心理,我并没有“一刀切”强迫他立刻马上放弃漫画书,而是答应他回家后可以继续看,保证一个1:1的比例。小小常爽快地答应了,发展到后来,他会主动挑选其他桥梁书看,而漫画书就退居二线,成了回家后偶尔奖励自己的点心。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让他更爱学习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我准备带小小常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他实现纯文字阅读。于是在小小常痴迷于桥梁书时,我又赶紧添了一把火,引导他开始看纯文字书。

我对他说:“最近你看桥梁书看得特别好,你想不想更厉害点?”

小小常立即问:“我怎么做能更厉害点呢?”

我拿出一本纯文字的书:“看完一本纯文字的书,你就更厉害了。如果你能看完,那你可比爸爸二年级的时候厉害多了,你就是爸爸的偶像!”

小小常听了特别激动:“好啊,我试试!”

于是趁着周末,我赶紧带着他来到中关村图书大厦,让他自己挑书,自己决定读哪本。

因为他喜欢古生物,所以选来选去,选中了《地球通史》这本书,我表示完全没有意见。

书买回家后,我也没有强迫他必须读完或者每天必须读多少页,而是让他自己制定阅读计划。

他考虑一会儿,告诉我:“我打算带去学校,每天读一章。”

我立即举双手赞同:“好呀,你要是每天读一章,15天就能读完这本书了。那时候,你就能了解很多关于地球上的生物和文明的知识了,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了。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知道的可没有你多,你会比爸爸还厉害!”

我这一番彩虹屁下来,小小常乐得屁颠屁颠的,赶紧拿起书就读了起来,一直到今天,周中每天带去学校读一章,雷打不动,这周就差不多能读完了。

所以,《冒险王扎西》全套还没读完,他就已经完成了从桥梁书到文字书的过渡。

老父亲内心的狂喜,已经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了。

就这样,在老父亲活学活用了不少科学理论之后,小小常终于踩着桥梁书,戒掉了漫画书。自主阅读的大门,徐徐打开了!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再也不是难事!

双减之后,很多粉丝都反映孩子课内作业和考试减少了,如果家长不能给到很好的“引领”作用,那么很多孩子顺势真的会“自我减负”,对学习更是缺乏动力了。有句话叫“当潮水退去,方能知道谁在裸泳”,谁都不想感受中考时开盲盒的刺激吧!

可是现在,又该怎么激发孩子学习的自驱力呢?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系统又复杂的学问。运用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让我们助力孩子尽快“通关”,顺利地迈向下一步。

回顾一下帮小小常戒掉漫画书瘾的过程中,我采取的几个方法,其实背后都有科学理论支持。你学会了,面对孩子内心动力不足的问题时,也能见招拆招:

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任务价值。

“控制感”简单理解,就是我们觉得自己能对某件事的结果产生影响,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结果。

比如,在书的选择上,我带小小常去图书大厦自主选书,等于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交给了他,并且也没有强迫他去阅读,而是让他自己设定阅读目标,让孩子在充分的时间里,游刃有余地完成阅读。控制感越高,孩子就越愿意去学,对学习的投入度和动力也就越强。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教授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活动的自信程度,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估。简言之,就是我知道“我能行”。

我没有让小小常直接阅读纯文字书,而是选择了桥梁书作为过渡,就是不想让他对密密麻麻的文字书产生恐惧感。他觉得“我能行”,并且愿意为之努力,那么结果十有八九就是“能行”。

“任务价值”,是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密歇根大学的埃克尔斯教授就总结出了三种正向的任务价值,分别是:内在价值,成就价值,和效用价值。

内在价值

指的是某个人在做一件事时本身就能获得快乐。所以,如果能找到让孩子感兴趣的书,就相当于给了孩子内在价值。

正因此,我在给小小常选桥梁书的时候,特意选择了充满趣味的《冒险王扎西》。这本书非常对他胃口,让他边看边笑,所以他看桥梁书的动机就会非常强烈,兴趣自然而然从漫画书转到桥梁书上来了。

成就价值

就是圆满完成一件事,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在小小常开始看桥梁书之后,我用“变得博学”这一成就感,鼓励小小常开始阅读纯文字的《地球通史》。每每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他鼓励,类似“你今天更博学了”的“彩虹屁”,让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每天都能收获到成就、有效果,自然驱动力就更足了。

效用价值

说白了,就是证明做这件事有用。具体到读书上,就是要说明桥梁书与漫画书相比,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前文中,我提到了,自己“晓之以理”,来告诉小小常,读桥梁书,会提升的他阅读能力和以后的写作能力,巩固字词积累,他看到读桥梁书的价值了,就愿意去读了。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其实都有经过反复验证的科学理论来做指导,这样小小常不仅顺利地从漫画书过渡到桥梁书,并且在很快的时间内,就从桥梁书过渡到了纯文字书,而且越来越爱看,现在已经养成了固定阅读的习惯。

这就是把科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学习实践中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育儿相关的科学原理,以便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欢迎来听我精心准备的《学习力》课程。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动力,在这门课里,我还结合了最新的脑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我自己的求学经历,给大家总结了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信息快速更新换代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都要坚持的事情,这门课程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都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