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语:本文源自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之一黄晓星老师文章。最近一全国人民都在讲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创新工场创始人、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长李开复在他的脸书(facebook)上这样写的:“AI 是对人类学习过程的阐释,对人类思维过程的量化,对人类行为的澄清,以及对人类智力的理解。AI 是人类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最后一步,我希望加入到这个全新但是最能改变世界的科学。”

前几天著名的人智学专家Jeff Martin在成都华德福学校讲人智学的时候,深度分析了Artificial Intelligent )人工智能和HI(Human Intelligent)人的智能,颇受启发。华德福教育不仅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还要远远走在技术发展的前面。走在技术发展的前面不是依靠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是挖掘与生俱来的智慧,称之为Human Intelligent,缩写HI。最近有很多脑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证实了一百年前斯坦钠提出的华德福教育实践是对的。如小时候学习压力太大跟成年后的一些疾病有关;手工活动和大脑思维发展有紧密联系;孩子小时候的自由玩耍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系;家庭生活的温暖多寡跟犯罪率有关等等。


最近,AI(Artificial Intelligent )人工智能的信息盖天铺地,这一轮的AI发展会带来一次全面的革命性变化,无论是·军方、科学界、工商企业界、还是教育界都在做出相应的准备。前几年还是科幻电影的世界,在不久的将来,AI的普及就会在你的眼前。当人们迫不及待地迎接一个AI时代到来的时候,也有不少的恐慌。最让人思考或担忧的问题就是:未来,当人工智能代替了人去做大部分工作之后,那人去做什么呢? 

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举办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马云对物联网、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发表了看法。马云爸爸已经预言了,他说:“未来我最担心的是教育变革,以前很多人在教育阶段,混混也可以,但未来的教育是混不过去的,若依照现在的课程去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在未来都将找不到工作。”

密集型劳动力工作会被机器人最先被代替,那些缺乏知识或教育,尤其是缺乏学习能力的“工人”失业了,那劳动力会转移到哪里去呢?他们会学习新技能而转移到未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领域工作吗?可怕的是人工智能也正逐渐把“知识型劳动力”如律师、高管、保险人、营销人员等替代,那么这些“知识型劳动力工人”都能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技能吗?

在信息时代,社会变革很多是由像比尔盖茨那样的IT专家和码农,所谓的“知识型劳动力”来推动的,。而这个世界的英雄(码农)能否继续推动未来的世界呢?答案也许,码农是否能推动这个人工智能取决于码农的创意能力了。也就是说,未来的时间世界要靠创意来推动了。无论是农民,农民工,知识工人,或数码工等,不当要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意,以后,无论做什么行业都可能只有一个职业,那就是就是“创意工”,创意工的核心就是人类智能了。

MIT 计算机科学家Tom Mitchell说道:“我们一生当中可能做很多工作,将教育流程也要跟随改变,不是用大学四年去学一个课程,而可能是花费40年或者更长时间去学习。” 华德福教育就是让孩子在高中之前为一辈子学习做好准备,并学会学习。关键的问题是以后的人工智能机器也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人工智能机器的学习比人的学习能力跟可靠,是否会人工智能比人的智能跟高呢?

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中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虽说他们分析的仅仅是这些职业在英国的前景,所基于的也不过是本土的数据。但从这些概率中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这些都可以归类为人类智能吧!


李开复2007年6月在台湾大学的演讲《人工智能来了,别怕》的演讲中说:“AI时代,将会是艺术及文化创作者的美好时代,会有更多的艺术家、 设计师、诗人、歌唱家、演员的出现。AI 无法做到感性自由的创造。AI不懂美,不懂幽默。AI时代哲学就很有意思了。如果人能被AI复制,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心理学也更有意思了,如果 AI 能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但是又有那么多人失业,那么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问题怎么办呢?同样的,社会学、历史、人类学都因为AI可以有好多新课题。”

李开复说的不可以复制,也不可以代替的智能,应该就是人类智能了。未来人类社会, 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越来越多的协同。以前我们做事几个人就行了,现在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几十乃至几百人,甚至互联网上能形成几百万人的协作,促成这种的协作所需要的智能也是人类智能。李开复说:“别怕,人与人之间的服务业是需要人的,这群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黏合剂:服务、参与、联系、情感,这些都是 AI 不能做的。

我们的教育如何应对呢?

目前的教育还是注重知识和技能学习,而不是挖掘人类智慧,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外在的公共经验”,这些知识非但无助于其经验、智慧的增长,反而有可能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后者是机智的、消息灵通的,并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问题是HOW(如何?)

当我们都理解并认同教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也可以说是人类智能之后,常常缺乏一种动力和内力。就如我们工作下班回到家中之后知道有一堆事情要做,还是瘫在沙发上看完微信再说,看着看着就没有了动力和内力了。

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这种能力,英文为“Resilience”,直接翻译就是“耐力”。它包含了精力,张力,灵活性和耐力的意思。在人文科学中,普遍被认为“人的能力”。也就是勇于面对压力、生活逆境和灾难的能力。 现代耐力研究提出两个基本的问题:如何让孩子的身、心 、灵的平衡健康发展,使得孩子有这种能力和如何通过教育来增强孩子抵抗逆境的力量。

最早从事这个研究的是德国科学家和心理家乌尔.贝克(Ulrich Beck),因为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发生核泄漏事故震撼了欧洲人,粉粹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并对现代社会生存风险的思考。他写了一本书《风险社会》(Riskiogescellschaft), 书中道出现代社会中普遍的生活危机和发展风险,同时也归纳了世界性的贫困化、各类传染病的威胁,战争等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直接影响,并提出抗拒这种危机感需要耐力Reilienzforchung(德语)。

也就是说这种人类智能中的耐力是应对社会变革的基础,如何通过教育来增强孩子抵抗逆境的力量,就是华德福教育在实践中要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