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观察,破题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加入社区

5个成员 7个话题 创建时间:2020-05-22

百余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

发表于 2020-05-25 1839 次查看

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领衔提交的《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建议重新疏理制定国家教育评价体系,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给予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的考分权重,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据悉,日前该提案联名委员人数已增至百余人。

现状:睡眠不足、肥胖近视普遍、体育科目重视不够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6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中,超六成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学生肥胖率已经超过10%的“安全临界点”,“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更令人担心的是,据《中国国防报》报道,部分地区征兵合格率不足五成。

提案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育才观念依然陈旧。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唯分数、唯排名、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广泛共识,重智育轻体育,变相挤占体育等技能科课时成普遍现象,严重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是减负政策难以落地。由于对学校考评指标单一,学校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为应对各种测评排名,片面追求高分数、名校录取率和升学率。家长也热衷寻求校外各类培训,每天文山题海,学生不堪重负。

此外,课本数量有增无减。在南方某市,2009年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教材总数有212种,2019年增加至253种,增幅16.54%;总页码从10685页增至11932页,增幅11.67%;部分学科知识点前移,学习难度增加。有统计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平均写作业3小时以上,是全球平均数的两倍,课业压力繁重。

与此同时,对体育科目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和教学能力不足,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场地器材的缺乏,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教育部“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要求形同虚设。

建议:将体育纳入中高考科目,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分

吴志明等委员提出,全社会应切实转变育才观念。为此,建议要扭转各行业招录人员唯名牌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重视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做到唯才是举。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和对家长的引导,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 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自由。

与此同时,建立多元考评体系。提案提出,要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新疏理制定国家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注重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为未能升入高中、考入大学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情况。

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提案建议,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大量起用专业干部,让爱教育、懂教育的人管教育。精简教材内容,防止知识点前移,减少重复无效布置作业,严禁超纲教学,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管理;同时,要注重提升学习效率,并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案建议,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2回复
  • 2楼 育之道 2020-05-25

    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提案建议,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管理,大量起用专业干部,让爱教育、懂教育的人管教育。精简教材内容,防止知识点前移,减少重复无效布置作业,严禁超纲教学,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管理;同时,要注重提升学习效率,并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案建议,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 3楼 育之道 2020-05-27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降20多年,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健康形势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25日在政协大会发言指出,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和升学测试中的占比。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7月8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程红的建议则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中小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期望和要求。可问题是,简单粗暴地将体育成绩纳入升学考核,增加体育成绩占比,真的能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吗?

    自应试教育普及以来,迫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小学生埋首于浩瀚题海,日复一日地做着刷题、考试的机械运动,大量的课余时间被挤占、压榨,户外运动甚至成了奢望。提升体育成绩占比,确实能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让学生在练习体育考试项目中增强体质。但是,此举可能会产生加大学生负担的副作用。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应试”开展。可以想见,一旦提高体育成绩占比这一政策得到普及,毕业年级的学生将难以摆脱超负荷的体育训练。学校很可能会忽视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差异,让他们向同一标准看齐,拼命往满分靠拢。再者,体育学科的考核弹性较大,这一做法可能会给“弯道超车”和“开后门”埋下隐患,难以保证升学考试的公平。对升学压力本就很大的毕业年级而言,这一做法显然弊大于利。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体育成绩的占比,而在于转变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观念。运动,贵在恒,不在应试。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话题作者

新加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