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学前教育》杂志社承办的“学习故事:新西兰课程、实践和评价”高级研修班,见到了来自新西兰的老朋友多瑞和艾里森。尽管有些内容早在2007年我去新西兰参观学习时已经有所了解,但时过7年,也许是因为参与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研制工作,也许是《指南》颁布后赴各地培训教师,也许是这些年个人经验的积累与关注点开始变化,新西兰的儿童“学习故事”和“注意—识别—回应”的儿童学习评价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沿正确方向坚持前行

  回顾20多年来在儿童发展评价方面所走过的历程,我们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早在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时,“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理念就引导着广大幼教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确立了积极评价、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的思想,开展了相关实践和探索。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则进一步阐释了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指导和帮助,要全面了解幼儿,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注重采用自然的方法观察幼儿在日常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并将其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应该说,《纲要》的实施使教师们在评价儿童时兼顾了个体和全体、过程和结果、日常表现和典型行为。

  如今,以观察为基础的儿童发展评价已成为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则将“激励与评价”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有的重要专业能力之一,特别强调要“关注幼儿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激励、赏识、客观、全面是对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既提出了儿童的发展目标又例举了儿童的典型表现,进一步引导教师们将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游戏中的典型表现和发展目标建立联系。

  在与新西兰同行们的交流和对两国的政策文本、实践经验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中、新两国幼教工作者在儿童发展评价的方向、基本理念和原则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如评价是为促进儿童的学习和良好发展,将评价嵌入课程之中,评价基于儿童的优点和原有经验等。这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与国际范围的基本共识一致。

  二、找自身问题不断改进

  在接受新西兰专家培训时,我边听边看边想,总觉得尽管我们在儿童发展评价方面的基本方向相同,但具体做法却有着明显不同。不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认真对照中、新两国教师对同一段事实写出的不同的“学习故事”,我对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培训现场,新西兰专家提供了一段描述新西兰儿童发展的事实(以下根据培训讲义整理,现场有若干配合文字的照片,文中的“我”代表教师)。

  今天,一些小朋友在骑自行车,但是没有足够的车,必须轮流等待。孩子们在讨论下面该轮到谁。有些孩子不同意别人的看法,开始争执。教师也很难判断到底下一个该轮到谁。而且,有些孩子只想骑红色自行车,还有一些偏爱蓝色的。等待的时候,孩子们也不想先去其他地方玩,生怕自己错过。每个孩子都有些等累了,有些不高兴了!

  这时,芳芳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名字列表,轮流写下名字。”一些孩子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真棒,芳芳!

  于是,我问孩子们,如果要做名字列表,他们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们觉得需要一张大纸。成成提出,需要“胖胖的笔”,“这样字就可以写得很大”。多琳、玛丽、成成和芳芳一起去拿他们需要的东西。回来后,他们试图把纸贴在大树的树干上,但是胶带掉了下来,成成嫌树干太不平了,没有办法写名字。玛丽建议说他们可以把它移到窗户上,那里很平,容易把纸贴在上面。

  我说,我在纸的最上面写上“蓝色自行车”和“红色自行车”(分别用黑色笔写了相应的英文词组)。

  好好(一直在旁观)接着很兴奋地说:“写成蓝色的,写成蓝色的……也写成红色。”(用蓝色笔写等待蓝色自行车的名字,用红色笔写另外的名字)这是一个好主意,好好!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边是等待蓝色自行车的名单,哪边是等待红色自行车的名单。

  新西兰专家要求参加培训的中国教师根据这个事件,仅对名叫好好的孩子进行评价,识别他获得的发展和新经验,撰写“学习故事”的“识别”部分。以下是两位中国教师现场书写的片段(根据现场录音整理)以及新西兰教师的原文。

  中国教师A:好好,当别人在讨论的时候你一直在旁边静静地观察,真专注!看来你内心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猜得没错!当我在纸的最上面写出红蓝自行车的时候,你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简直太棒了!真勇敢!你也能在观察同伴做事的同时做到认真倾听,并最终有了自己的主意,很棒!

  中国教师B:好好,我看到你对活动特别感兴趣,你能够积极地关注并认真地参与,能够认真倾听大家的想法,并且积极思考,大胆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你为我们大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你能够挑战自我,并且我们大家都觉得你非常棒!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体会到你更自信了,我为你自豪!

  新西兰教师:好好对各种颜色感兴趣,他一直是一个不乐于表达的孩子。好好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他其实预见到了别的孩子可能不认识“红自行车”和“蓝自行车”这两个词组,他发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说出写成蓝色和红色的字)。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别人非常重视他的想法,于是,他能够非常自信地来表达他的想法。

  对比分析中,新教师根据相同事件撰写的有关好好的“识别”片段,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体现了我们两国教师对儿童发展评价在理念、方向和原则上的相同与一致——两国的教师都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到好好在比事件中的表现,都认为今天的事件对好好来说是一个进步,但不同点也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身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不同视角与做法。不同的方面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不同点一:中国教师还没有关注到幼儿经验的前后变化。

  新西兰的教师在识别和描述好好的发展时,先呈现他的原有经验——“对颜色感兴趣”、“不乐于表达”,然后识别出今天最重要的新经验——“预见到同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和“感受到别人非常重视他的想法”。新西兰教师通过前后经验的对比分析,判断出好好在这个事件中获得的哪些新经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如果没有对好好原有经验的认知,我们就无从判断今天的经验对好好来说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

  不同点二:中国教师用比较多的文学词汇来表达自己对幼儿行为的赞美和赞叹。

  虽然多次变换用词,比如“静静”、“大胆”、“勇敢”、“积极”、“特别”、“真专注”、“简直太棒了”、“非常棒”、“我为你自豪”等,描述的文字不少,但只传递出肯定的意味。虽然在文字量上与新西兰教师所写相差无几,但我们的“干货”——识别和描述儿童发展的真实性信息较少,而展示教师的文学功底和写作能力的信息较多。我个人认为,假如对表达美感越关注,就越会接近文学写作,而脱离从教育视角对幼儿行为和经验的真实性判断。

  不同点三:在描述幼儿的行为和经验时,中国教师的用词比较大和空。

  中国教师大量采用诸如“智慧”、“贡献”、“挑战自我”、“有效的办法”、“参与”等词,这种描述方式实际上没有识别出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而是一种主观感受。实际上,“我想”、“都觉得”、“能够体会到”、“你一定”、“我猜”等等用词都说明,中国教师的主观想象还是多了些。

  总之,我们的儿童发展评价明显存在缺少关注前后变化、一定程度的夸张、主观等问题。因此,走向真实、客观和呈现发展过程是我们今后改进儿童发展评价工作的着力点。

  三、重客观真实不断积累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知道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更加重视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以《指南》为参照不断建立幼儿行为表现与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学习客观真实地评价幼儿的发展。

  1.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准确识别幼儿获得的发展和新经验。

  幼儿的原有经验是我们判断和识别幼儿获得的新经验的基础和参照点。因此,脱离幼儿的原有经验,就无法识别哪些是幼儿的新经验,也不可能看到幼儿的发展和进步。

  从新西兰教师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对于好好来说,原有经验是他平时“对颜色感兴趣”和“不乐于表达”,所以今天最重要的新经验就是“预见到同伴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非常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到别人非常重视他的想法”,而且正如新西兰教师在后面的回应部分所写的那样,这一事件以及好好获得的这些新经验对于好好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今后的适当做法应该是继续发现好好愿意分享的事件和时机,鼓励他分享但不强迫。如果没有对好好原有经验的认知,我们就无从判断当天的经验对好好来说是否具有里程碑意义。

  2.以《指南》为参照,客观评价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

  再看《指南》,各项目标之下所列举的相关典型行为表现均为客观描述。比如,“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讲话”(语言领域,“倾听与表达”子领域中的目标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5~6岁典型表现1),“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社会领域,“人际交往”子领域中的目标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5~6岁典型表现1),我们应参照这种描述方式,客观描述幼儿的真实行为表现。

  若以《指南》为参照,我们可对好好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3.将个体幼儿的具体行为与《指南》中的领域、目标和典型表现建立联系。

  教师学习把幼儿的行为表现与《指南》中相应的典型行为表现联系对应起来,进而看到行为表现所关联的目标、再上位的子领域和领域,也就是以《指南》中幼儿的典型表现为参照,学习分析个体幼儿的典型表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见下表)

  只有多次不断地将幼儿的一个个具体事件中的真实行为表现与《指南》中的类似行为表现建立起联系,并看到上位的发展目标、子领域和领域,才能真正学会解读幼儿的行为。无独有偶,在今年暑期参加的学前教育杂志社主办的美国高瞻课程培训中,我也经历了从关注某一事件及事件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再找到这种行为表现在《儿童发展评价量表》(高瞻课程提供的类似《指南》的教师手册)中相对应的领域、子领域和典型表现所对应的等级,从而判断幼儿所处的水平,这样一个评价幼儿发展水平的过程。

  实践经验与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当教师的这种经验不断积累并日渐熟练,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和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建立和不断增强。愿我们在观察幼儿行为时多一些教育视角,多一份客观和真实,愿我们在评价和描述幼儿发展时少一些文学、夸张和空泛,回归到儿童的真实、教师的真实和教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