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认知神经科学家、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教授指出,对待儿童的教育应保持“顺其天性”的觉醒。解放儿童,他们的时间更应该用来游戏,以培养他们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

洪兰指出,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与其他成功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当前社会,许多父母迷信于智力开发,把年幼的孩子送去读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用各种技能的学习填满孩子的时间,以期其在人生的路上早日成功。这种做法实在因小失大,错失最重要的个人品质的培养。

幼儿的大脑不需要特别开发

洪兰教授是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学院神经科做博士后研究,并在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后来在台湾中央大学任教,从事脑科学研究。

面对当前花样繁多的兴趣班、艺术班、大脑潜力开发班等,洪兰说,父母只要用心想一想就会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些昂贵的魔方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尔奖”。

洪兰进一步解释说,千百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的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了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都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她认为,父母根本不需要特别开发孩子的智力,只要给他正常的家庭环境,他的大脑就可以发育得很好;父母不要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要给孩子设立太多的目标,要让孩子任意去探索。

玩得越多长大越聪明

洪兰介绍,儿童的大脑尚未完全发展成熟,这时期的游戏可以促进大脑神经连接的密度,而我们对智慧的认定是由脑神经连接的密度决定的。

现在,许多家长认为童年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升学,与考试、升学不相干的事情,就大可不必做。所以许多家长在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会放弃读大班,选择去外面读学前班或者早教机构的幼小衔接班。大人的这种思想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主求知的好学精神,特别是对早期儿童的伤害更大。

洪兰分析道,记忆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一直崇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世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工作。

洪兰通过脑科学的研究,告诉父母和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因为孩子的大脑对所有的细节都会有所反应。例如,童年受到的重创,哪怕仅是一次恐怖的画面,都不容易复原和遗忘。我们不可以随意去侮辱孩子,即使是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有所影响。

洪兰对男性与女性的差异研究颇深,她曾在Ted talk(汉译“泰德演讲”),对此话题进行过演说,获得超过的1.7亿次点击量。她认为,要依据不同的人格差异,去设计适当的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别的孩子的路。因为人的大脑是悲剧式思考,要多鼓励多给予正面的肯定,让孩子可以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洪兰比喻人的大脑是一位“节俭的主妇”,为了生存绝不浪费任何能量,依据用进废退的原则,闲着没事干的神经元马上会被修剪取代,所以许多人说的人的大脑只开发了10%这种说法是不存在,大脑里根本不会留着没开发的脑细胞占用空间。

什么样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大脑神经元活化、稠密呢?洪兰认为是游戏。她进一步解释,游戏中儿童到处跑、到处玩的行为和经验,促进了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这种主动学习会促进脑细胞的变化,大脑是因为不停地满足外部的需求,改变内部脑神经元的分配,所以自主学习远比被动训练对大脑的发展更有益。

摔倒了,换个地方爬起来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洪兰通过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在我的学校里,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当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要将错误转换成一个经验。

她极力反对打孩子、体罚孩子,“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考试考得多不好,都不能打孩子、让孩子撞墙。因为前脑受伤,人的性格就会改变。”她还特别指出,爱护孩子的耳朵,不能打孩子的耳光,尤其是女孩子不能打耳光,一是关涉孩子特别是女孩自尊心的呵护;二是因为噪音会降低孩子的IQ(汉译“智商”),超过128分贝听力细胞就会死亡,打耳光将直接导致孩子听力受损且不可恢复。

洪兰举例说,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妈妈,在分享马友友的成功时曾经说过,她从来没有因为马友友小时候大提琴拉得不好而骂他。因为责骂会让孩子对大提琴恐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抗拒学习大提琴,离大提琴更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和探索的时候,每天因为分数、打翻东西打骂孩子,孩子会因为恐惧学习而变得畏首畏尾。

洪兰认为,好家长不应该只会说“NO”(汉译为“不”),而应在说完“NO”后,给孩子指出一条可以走的路。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一条铁律。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但在哪里跌倒,要换个地方爬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挫折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孩子的成长可以‘以长带短’。”洪兰认为,父母要学会制定规矩,让孩子知道界限和规则的存在,这些规矩非但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反而让他感到有安全感,找到不再犯错的参照。

洪兰指出,情绪是改变大脑内部神经设置最有效的因素。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洪兰指出,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不该太想有所作为,而应保持“顺其天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