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有一片小树林,里面分散投放了4种颜色的小木屋,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木屋作为“家”,在这里开展创造性户外角色游戏。

我发现,中班孩子在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并不满足于和环境材料互动,而是越来越多地展现交往需求与行为。比如,你会听到“宝宝,快回来吃饭!”“妈妈,我拿了一块蕾丝,给你当裙子!”……但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户外角色游戏场景中,总会有一两个“弱势幼儿”,他们不会选择自己的“家”,不会主动与伙伴互动,甚至不会有伙伴发现他们的游戏行为。

在我观察孩子们的第一次户外角色游戏时,小雨吸引了我。这个小女孩,一头平顶短发,性格相对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其他孩子弱一截。

在游戏中,其他幼儿都能去材料归放处选择某种材料,拿回自己的“家”。但小雨只拿了扫把,原地扫了几下,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有个伙伴来取材料时碰了她一下,她抬眼看了一下。看到伙伴拿着木桩,她放下扫把,也去搬木桩……来来回回取材料的伙伴很多,没有一个伙伴主动与小雨交流,只是偶尔能听到她自言自语。整个游戏时间,小雨一直在材料归放范围内无目的地活动,直到游戏结束。

转眼又到了第二次户外角色游戏。小雨和上次一样,也随着人流去了材料归放处,当她再次出现换材料的行为时,我介入了。“小雨,这是什么呀?”“杯子!”“来看看,伙伴拿着杯子在干什么?”我牵着她的手走出了材料归放处,并追随着前面拿杯子的孩子一起进入绿色小木屋。她开始跟着小伙伴一起倒水、捕蝴蝶、爬树……直到游戏结束。

这次,虽然小雨依旧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没有创造性游戏行为,但通过介入,我帮助小雨扩大了游戏范围。从材料归放处到小树林,小雨从关注伙伴们选取的材料,到关注伙伴们的游戏行为,而且增加了游戏内容,也出现了与游戏行为有关的语言。

但与此同时,我意识到要帮助小雨摆脱游戏的弱势地位,仅靠简单介入帮一把是不够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不断适应生活的能力。所以第三次游戏,我采取了更多的支持策略。

首先,支持孩子选择“家”。在主题活动“中秋月儿圆”中,孩子们对“一家人吃团圆饭”有了初步认识,所以我们在玩户外角色游戏前开展了一次选择活动“你选择在小树林的哪个家吃团圆饭?”小雨愉快地选择了“黄黄家”(黄色小木屋)。黄黄家的7个伙伴分配了角色并简单进行了相认。这样的选择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活动经验,也满足了每个孩子的游戏需求,保证了每个孩子都有家,避免弱势的小雨被遗落。

其次,支持以强带弱。孩子们决定把室内游戏时制作的“月饼”带入户外角色游戏。那“一个家可以领几个月饼呢?”孩子们经过讨论,初步制定了使用新材料的规则,即一个家里有几个人就领几个月饼,可以派一到两个人负责去材料归放处领月饼。小雨虽然没有发表想法,但伙伴们讨论时,她听得很认真,还点头表示认同。

游戏开始后,小雨跟着黄黄家的两个伙伴去了材料区。家里的A幼儿取出一支笔在纸上一画,说:“我画个圈,就是一个月饼。”画好后,他对旁边的伙伴说:“你们也来画圈,谁画的就是谁的(月饼)。”4名幼儿先后画好,A对着背包回来的B说:“宝宝,你来画,画了有月饼吃。”A又对拿着扫把回来的C说:“妈妈,你也来画。”等他们都画好后,A数了数说:“6个圈,还有谁呢?”他们四处看了看,D说:“还有一个小雨。”很快,他们四处搜寻小雨,B在材料归放处找到了小雨,牵着她的手回来,拿着笔对她说:“你也画一个。”小雨看了看,也画了个圈。B数了数:“7个,拿7个月饼。”说完她和A手拉手带着纸去领了7个月饼回来,并喊起来:“来吃月饼啦!”“来吃团圆饭了!”小雨也被人牵着,一起游戏。

在这次游戏中,我支持孩子们自由讨论,制定大部分孩子都能理解的游戏规则,同时也启发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想办法关注“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带领弱势幼儿一起开展有目的、有情节的游戏。

连续三次户外角色游戏结束后,小雨发生了变化。最明显的是,她参与游戏的热情越来越高了。小雨的案例值得深思:首先,教师应当能够准确地对游戏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水平进行判断,快速识别出弱势幼儿;其次,教师应尽快明确这些弱势幼儿究竟弱在哪里;再其次,教师应想方设法从弱势幼儿的需要和水平出发,创设支持他们的物质和心理环境,从而一点点扶起他们。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