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佳节重阳节。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敬老”是重阳节的主旋律。平时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着的小宝贝,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是不是该为老人家做些什么?爸爸妈妈,你们不妨花点巧心思,策划一次“爱心短途旅行”,从家中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教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领略节日的真谛。

       先来了解一下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

       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重阳节的习俗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阳蛋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和孩子一起过不一样的重阳节#

建议活动:特别的采访

      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糕去喽!小小一块重阳糕,代表了孩子的一片心意,老人家一定高兴。其实,对老人来说,孙辈能常来看看自己,能和自己多聊聊天,就是一种幸福,那么我们就将这种幸福进行到底吧。

步骤:

1、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小时候一定发生过不少趣事,让孩子采访采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让他们讲讲自己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故事可以是老人如何吃苦耐劳、如何关心同伴和家人、如何战胜困难坚持到底……)

2、听完故事,请孩子说一说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么爱自己的,都为自己做了什么?(重点说一说生日、节日,老人是怎样给自己庆祝的)再让孩子说说自己是怎么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为他们做了些什么事?

3、讨论并启发孩子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份节日礼物,当然是除了重阳糕以外的。可以是唱歌、跳舞,帮老人做点家务,陪老人聊天,给老人买好吃的,甚至只是说一句感恩的话等等。做一张心愿卡就是不错的选择哦,可以让孩子用绘画、拍照等形式记录下长辈关心自己的瞬间,再写上一小段感恩或是对老人祝福的话语,如果孩子太小,还不会写字,可以给他录一段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哦。

小贴士:

       以重阳节为主线,让孩子通过听故事、讲述、绘画、唱歌跳舞等多种形式,体会老人对自己付出的爱,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对他们的祝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孩子们在长期享受“爱幼”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尊老”哦!要从小学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