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与人、物品与物品以及物品与人之间的互联。对年幼儿童来说,物联网技术的价值与优势突出体现在评价上。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帮助教师了解与支持儿童?本期AGE06教师刊为大家推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力平等2020年1月刊发于《学前教育研究》的《物联网技术和儿童学习与发展》一文,供大家学习参考,拓展技术支持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的思路。

 *以下为《物联网技术和儿童学习与发展》全文。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攀升,儿童的生活中已然充斥着互联网元素,但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视频媒介作为支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仍然存在诸多争议。[1]近年来,以“万物互联”为特征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技术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性特征能够保护儿童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便于在自然情境中采集儿童的行为数据并适时予以智能反馈。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或将成为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本文从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总结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着重探讨其在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上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而思考物联网技术在儿童学习与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基于“物物真实相连”的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自1999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创始人埃斯通(Kevin Ashton)首次提出后便备受关注。[2]国际电信联盟将物联网技术视为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在互联网技术实现人与人互联的基础上,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将人与人、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进而实现在任意时间、地点对不同事物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3]连通性和智能性是物联网技术的两大特点。其中,连通性具体指物联网技术借助信息采集和传输技术能全面感知、获取和传输物品与人的状态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给予反馈,完成信息交换,进而实现任意物体之间的连通。智能性一方面体现在数据采集手段的智能化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数据处理上,借助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案。[4]“万物互联”状态的形成依靠三个核心环节:一是信息的采集,二是信息的传输,三是信息的储存与处理。[5]各核心环节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支持性技术:信息采集主要应用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信息传输借助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云计算技术是信息储存与处理的关键技术。这些支持性技术共同推动了物联网的广泛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能高效地获取信息和提供服务,为我们营造智能化的生活环境,在解决交通、生态节能、公共管理等社会事务中亦体现出了特有优势。[6][7]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逐渐成熟,教育领域也开始思考物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以期利用新兴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育质量。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归纳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两个方面。

(一)物联网技术支持教育管理水平提升

物联网技术能够提升教育机构运行的管理效率,具体包括安全管理、师生健康管理以及设施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安全管理始终是教育机构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安全管理系统陆续推出并投入到实际运用当中,用来记录人员考勤以及对人员进行安全监测。[8]例如,研究者设计了能应用于幼儿园的身份识别系统,通过将RFID 标签植入校服中,当儿童进入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时能及时预警,实现对儿童的实时定位以及全天候保护。同时,RFID 技术运用在校车管理中便于追踪校车定位,监测行车速度及载重情况,确保儿童上学和放学的安全。[9]智能手表能够监测儿童身心健康数据,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活动情况,为家校沟通带来便利。[10]物联网技术也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保护,如台湾教育部门实施的“校园安全应用RFID 协助学生安全建置计划”,能够全面监控学生上学、放学、在校行踪及校内的访客情况,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安全网络。[11]可见,借助物联网技术的管理措施在保障校园环境安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校园人员密集,易爆发传染性疾病,物联网技术可用于校内人员的健康监测与管理,具体表现在对人员生理数据的追踪和环境质量的监测上。有研究者尝试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学生健康监测云平台,借助多种传感器获取的学生生理信息,能够监控和预测潜在的疾病隐患。[12]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也能对校园湿度、温度、烟雾等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排除校园生活环境的健康隐患,保障校内人员的身体健康。[13]

此外,物联网技术也应用于设施设备管理,通过RFID 等技术对校园实验设备等公共财产进行标记,为清点、防盗和设备的周期性管理等工作带来便利;[14]图书馆使用RFID 标签,不仅实现对图书的归类和整理,也能通过借阅数据推测读者的阅读偏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图书定制服务。[15][16]

(二)物联网技术支持教育教学质量改善

除教育管理的应用外,物联网技术也逐渐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为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 供新的途径。这一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实时教学反馈、拓展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和开展教育评价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微小型可穿戴设备能够实时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生理指标,包括血压、体温、脉搏等,通过学习心理的数据分析能够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度、注意力变化以及思考的活跃程度,并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教学反馈,提醒教师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17]

同时,物联网技术能够拓展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18]例如,物联网技术能够改变远程学习方式,提升远程学习质量。物联网技术的加入延展了传统的网络学习方式,学习不仅依靠视频或线上讨论形式实现,学习者的实践和体验也得到关注和重视。应用传感器能够收集学习者包括学习行为、学习时间等在内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内容。[19]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泛在学习”网络体系,还可以便捷地将学习从课堂中延伸到课堂外,如江苏无锡开展的“感知教育”工程,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学生的课外学习当中。[20]一些国家也已经将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与物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新事物纳入科学学习内容,成为STEM 教育的一部分。[21]学习物联网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联网技术的理念及工作原理,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信息素养,进而鼓励基于技术的创新实践。

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应用于学生评价,通过采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路径和学习效果进行评定。有研究者提出可借助物联网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儿童评价系统,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学习评价:首先,借助传感设备实现儿童活动数据的获取与同步;其次,将数据转入云端储存并将儿童的活动分类后归于不同的数据库;第三,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儿童的活动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把所有数据汇入决策层,完成对儿童的评价。在这一评价系统中,儿童的课堂参与、小组活动参与、定位数据及行为数据等均纳入考察范围,给予儿童全面的评价。[22]物联网技术的融入能够提高评价的效率,进而提升学习效果。有研究者尝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运动水平的监测,如利用惯性监测器测量儿童投球过程中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并据此划分儿童肩上投球的水平,[23]或用运动传感器评估儿童单脚跳、上臂投掷等技能。[24]研究者也尝试使用物联网技术对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评价,如西班牙开展的特殊儿童支持和干预项目“EDUCERE”探究利用创新技术手段评价特殊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研究者将加速度、压力以及位置传感器等置入传统玩具,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获取数据,进而推测他们的发展状况。[25]手环也被用来记录儿童日常的运动数据、健康指标等,从而分析运动特点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影响。[26]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室内定位和追踪功能被用于探究儿童的同伴互动状况,借助空间定位系统或/和身份识别技术能够持续获取儿童在教室中的移动和定位,进而标记有异常运动状态的儿童,分析不同性别幼儿在活动室的区域偏好、聚集状况以及同伴互动特点等。[27][28]由于位置的接近性与交往发生的可能性有密切关联,因此,定位信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9]

从已有研究来看,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应用仍处于产品设计或小范围的实验探索阶段。研究指出物联网技术可以催生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和改善学习体验,但是尚未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二是物联网技术因其能获取即时数据、提供解决方案等优势得到了教育领域的关注和青睐,但反观其实际应用,呈现出应用范畴较为局限的状态,以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的拓展居多,在教育评价方面相关应用仍集中在运动领域,无论是在领域、内容还是形式上,物联网技术在评价方面的应用均有待拓展。三是物联网技术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应用较少,已有研究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或中小学教育阶段。然而近年来技术的使用已经呈现出年龄下沉的趋势,年幼儿童也是信息时代的参与者,物联网技术在年幼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上的支持作用有待进一步的探究。对年幼儿童而言,物联网技术的价值与优势突出体现在评价上,借助技术对过程性数据的收集能够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支持教师基于评价的教育指导。

三、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及支持

物联网技术是以获取人和物的状态数据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了解和评价是物联网技术最基本的功能实现。近年来已有将物联网元素与儿童玩具整合的物联网玩具(IoToys)出现,这类实体玩具安装了传感器,借助蓝牙、Wi-Fi 等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连通,达成信息的交互。物联网玩具与传统玩具相比有两个突出优势:一是互动性的实现,能够借助传感器获取儿童游戏信息,实现玩具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并根据儿童的行为提供实时反馈;二是信息采集功能,能够追踪儿童多种行为和生理数据,并测量周围环境数据,进而实现对产品设计的改进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评价。[30]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联网技术能够自然、有效获取儿童的行为数据,完成基于数据分析的真实性和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增进教师对儿童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支持性行为;物联网技术的融入还能实现游戏过程中的实时反馈,激发儿童的探索行为,从而推动其学习与发展。

(一)物联网技术帮助教师了解与支持儿童

了解儿童是实现高质量保教的基础,对儿童的适切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把握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态。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强调在游戏中对儿童进行真实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游戏是年幼儿童学习的主要情境,在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认知、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得到最充分的展现,能够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自然。[31]基于游戏的评价一方面使评价过程更具趣味性;另一方面,游戏就是儿童自然的学习情境,符合真实性评价在自然环境中对儿童开展评价的要求。对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评价能够增进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帮助教师判定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而从材料、环境等方面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32]而且,随着对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逐步重视,人们意识到儿童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儿童的全面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策略使用和调整。[33]真实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发展评价的诉求,因此,教师应当在儿童游戏过程中详细观察和记录,对儿童的过程性能力进行评定。

但从现实来看,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翔实观察和记录儿童的游戏行为存有困难。而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协助教师观察,提升其工作效率。如传感设备或RFID 标签能够在同一时间段获取班级所有儿童的行为数据,帮助教师在整体上把握班级儿童的发展情况。通过儿童数据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需要特别支持的儿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依据数据鉴别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够帮助教师采用适宜、有层次的支持策略。与将基于互联网的屏幕媒体作为评价工具相比,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性使其能够“隐藏”在儿童玩具之中,提供真实的游戏情境,保护儿童与现实世界的互动,确保评价的真实性。而且,这种“嵌入式游戏(Embedded Play)”形式并不需要借助屏幕来实现对玩具的操控,能够让儿童将注意力从屏幕转移至玩具本身,实现与玩具更深层次的交互。[34]已有研究表明,相较于电子游戏,实体玩具更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偏好,更能激发儿童参与游戏的兴趣,[35]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正适应了儿童这一发展需求。多种传感装置的综合应用也使得全面记录儿童游戏过程中不同生理或行为指标的变化成为可能,如此不仅能展现游戏的结果,更能全方位地呈现儿童的游戏过程,反映儿童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思路。从这一角度看,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支持基于游戏的“真实性”和“过程性”的儿童评价,不仅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真实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还能为生态化的学习评价及质量监测提供可能。

(二)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时评价与反馈,支持儿童学习

反馈在儿童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反馈能够增强儿童与游戏材料之间的互动,提升游戏材料的可玩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此促进个体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其次,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及时反馈能够给予儿童思考和调整策略的机会,提高儿童游戏的自主性。以往研究也表明反馈对于儿童的深度学习,尤其是思维、策略类学习有促进作用。[36][37]

反馈融入游戏材料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思维类、科学类的学习之中。传统的思维类和科学类游戏材料通常要求儿童独自游戏和探索,但材料往往不具备反馈机制,与儿童之间缺乏交互性,无法针对儿童的行为提供及时反馈。如幼儿园中常见的数概念学习的游戏材料———数量配对。游戏要求儿童将印有数字的卡片与印有相同数量的动物图案的卡片对应进行配对,完成数量之间的对应。但在游戏过程中,无论儿童的摆放结果正确与否,材料本身无法提示儿童,只能依靠儿童的自我检核、同伴间的相互纠正或是教师的指导进行验证。上述反馈方式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首先,儿童或同伴评价往往不够准确,知识学习容易留下错误印象;其次,教师对指导时机的把握和指导方式的选择都会影响反馈的效果;此外,反馈机制的缺失会降低游戏本身的激励作用,导致儿童丧失探索的兴趣。物联网技术的融入令材料的即时反馈成为可能,经由儿童操作数据的提取以及云端的数据分析,能够对儿童操作的正确性进行快速判断,并通过视觉或听觉线索为儿童提供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反馈。

此外,相比教师或同伴提供的外部反馈,物联网技术融入玩具材料能够为儿童提供更加自然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玩具自身提供反馈意味着游戏材料在儿童完成操作后能自然地呈现结果,提示完成情况,排除了外部介入或干预的因素,为儿童保留独立、完整且连续的探索过程,也最大程度地维持儿童游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提供的评价和反馈相对客观和开放,给予儿童充分的思考空间。具体来说,游戏材料仅针对操作结果做出提示,但并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儿童可以自主思考,决定如何应对反馈、如何改进策略和解决问题,儿童的主体性得以彰显。因此,物联网技术在游戏中的即时评价能够鼓励儿童自主探究,提升学习效果。

四、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实践探索

结合儿童评价的现状与物联网技术本身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到物联网技术有潜力成为真实性、过程性评价的助力,也能够通过反馈影响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动机和效果,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我们希望利用物联网技术支持儿童对真实世界的体验的优势,将其嵌入可触摸、可操作的传统游戏材料,发挥其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的优势,在不割裂儿童与真实同伴以及真实世界之间联系的前提下,实现基于技术的儿童评价与支持。意识到物联网技术在改变儿童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上的潜能,本研究团队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物联网支持下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评价研究”,充分利用RFID 技术、OID 光学识别技术以及可穿戴设备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玩具和学习材料,对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行为数据提取进行了探索,探究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的实现方式,为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经验和线索。

(一)RFID 技术在儿童数概念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儿童在操作和探索数学玩具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锻炼思维,同时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但目前常用的数学玩具往往缺乏反馈机制,可玩性不高,也妨碍了学习的有效性。对教师而言,传统数学玩具本身一般不具备记录功能,因而难以完整呈现儿童的游戏或学习过程,不能满足教师了解儿童在游戏中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性能力表现的需要。RFID 技术借助微型芯片对物品身份信息进行识别和传输,实现对物体的标识、追踪和管理,[38]其嵌入性特征能够在数据收集和反馈的同时不干扰儿童的游戏过程。该项技术允许对多个标签同步识别。游戏过程中,儿童游戏的数据被实时提取和上传。结合儿童游戏选择的种类、任务难度和任务完成情况,完成对儿童游戏行为的数据挖掘。从分析中可以了解儿童的发展程度。儿童多次游戏行为的变化特点也可被记录和分析,用以反映儿童在一段时间内的概念和能力的发展趋势以及阶段性特点,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也可关注个体的学习状况,及时判别儿童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OID 光学图像识别技术在儿童思维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整合,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对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判断需要基于其具体的行为表现,而思维类游戏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儿童的思维过程。利用OID 光学图像识别技术设计思维类游戏可以将思维这一抽象的能力具象化。OID 光学识别技术与RFID 技术类似,同样用于对物体的标记和识别,区别在于OID 技术用隐形码标签替代RFID 标签对物体进行标定。每个OID 隐形码的编码图形是由许多细微的点依特定规则组成的,并对应着一组特定的数值,相较于RFID 标签,OID 隐形码能够更好地隐藏在印刷品的色彩之下。与超高频RFID 技术相比,OID 读头每次只能读取一个标签信息。但相比之下,OID 技术的稳定性更佳,读头体积更小,技术的隐蔽性更容易实现。

(三)短距离通信和手环技术在儿童同伴关系评价中的应用

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广泛,其中涉及的儿童学习与发展信息值得重视。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在其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同伴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儿童往往会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消极的社会交往体验也不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39]以往主要通过同伴提名等社会测量技术来判定儿童的同伴关系,尽管此种测量技术的信效度均得到验证,但也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测量脱离自然情境,儿童的回答易受环境因素的干扰;二是教师对同伴关系的评定耗时较长,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不便;三是容易加深儿童对被拒绝同伴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处于社交不利地位儿童的发展。区域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主选择同伴和游戏材料的情境,儿童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能够直观地反映儿童的同伴关系,身体位置的邻近性能够反映出儿童的友谊关系,且不同同伴关系的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在自然环境中了解儿童真实的同伴关系成为可能。手环是生活中常见的可穿戴设备,主要借助各类传感器获取生理指标和定位信息等。在具体应用中,可以将区域游戏作为反映儿童同伴关系的场景,应用物联网短距离通信技术,使用具有室内定位功能的手环协助记录儿童的区域活动位置信息、活动状态等,从而了解不同同伴关系儿童的区域活动特点,为同伴关系的判断提供依据。

结合上述案例可以看到,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儿童评价可以沿着两种思路展开,一是将适宜的技术融入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玩具之中,增强其可玩性,在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儿童的行为数据,并借此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二是借助现有物联网技术,寻找自然游戏情境中技术所捕获的数据与儿童特定行为模式之间的关联,借此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

 

五、物联网技术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未来趋势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其在数据获取上的自然、动态及智能化优势能为教育带来积极的变革。结合已有的实践探索,兹认为有关物联网技术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尤其是支持年幼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应用和研究,未来可能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跨学科合作支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尽管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诸多关注,但是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目前仍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物联网技术在年幼儿童学习中的应用,儿童接触的首先仍旧是一个玩具,好的玩具既需要具有教育性,也应该具有可玩性。只有对玩具设计具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够设计适宜儿童发展且兼具可玩性的儿童玩具。但是选择应用什么样的物联网技术、嵌入的方式,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如何保障,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融入玩具之中,这些毫无疑问是技术领域的专长。物联网到底采集什么样的数据,哪些数据是有意义的,如何将行为数据与生理数据关联等问题就必然会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当大量的数据汇集,如何挖掘出数据的意义,这又是近年来涌现的数据统计专家的专长。因此,在教育的场景中,让物联网技术真正能够服务于儿童有意义的学习,服务于儿童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跨学科的切实合作。

(二)技术推进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物联网技术本身正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不仅是传感器技术越来越多样,定位的精度越来越高,数据挖掘技术也依托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数据意义的挖掘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价为例,当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评价更容易在相对高结构的游戏活动中实现,而低结构游戏(比如积木搭建)中却难以实现。这主要是由于能够用于教育场景的空间定位技术尚达不到有效识别的精度要求,数据获取的灵活性也有待提高。但可以预见这种技术的实现将很快就能实现,在不久的将来,或许RFID、OID 等所依托的标签技术也会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更新被淘汰。技术的发展目前还难以预知,但无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想见物联网应用场景一定会更加多元化,儿童行为数据的获取在未来会更加精准、翔实,智能化的应用将可能延伸到儿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三)实现更具生态化的学习与发展支持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摆脱了以视频为主要中介的互联网技术的局限,目前看来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技术力量。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要求我们必须时刻考虑教育的价值,思考人的意义以及技术与人的关系。我们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本,教育要让儿童成为技术的主人,这样人类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如若我们不给予恰当的引导,物联网技术最终可能成为人的主宰,而这无疑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技术的发展也不应当阻隔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儿童天生就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社会生物学创始人威尔逊认为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究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活动倾向,因此,自然在儿童的成长中有着独特的熏陶作用。[40]因此,在技术背景下的生态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化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们有与自然接触的广阔时空,让孩子们有充分的与地球、与真实的三维世界亲近的行动。生态化就是让技术尽可能地不要越界,隐藏起来,悄悄地发挥积极作用。让技术成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真实的三维世界建立积极情感的一种支持,这种情感联结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更好地实现生态化评价亦是未来探究的重点之一。

结论

总体来看,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团队尝试利用玩具或儿童活动环境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记录儿童的游戏与学习过程,并运用认知诊断等新一代教育评价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推断儿童行为特点、学习与发展过程及阶段。诚然,这些尝试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但以上探索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联网技术的教育应用,以及物联网技术在教领域中“连通性”和“智能性”有效实现而言,是有意义的。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一定会催生出更新的物联网实现方案。未来可期,夯兴行之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实证性研究与探索应该提倡,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技术数据收集的广泛性也提醒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应关注隐私保护和伦理规范。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在大数据洪流中更应当得到保护。教育以儿童为本,在维护儿童利益的前提下审慎看待教育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HUBER B,YEATES M,MEYER D. The effects of screen media content on young children’s executive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8,170:72-85.

[2]ASHTON K. That‘Internet of Things’thing:in the real world,things matter more than ideas[EB/OL].(2009-06-22)[2019-02-21].http://www.rfidjournal.com/articles/view?4986.

[3]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ITU,2005.

[4]BUNZM,MEIKLEG. The Internet of Things[M]. Cambridge:Polity Press,2018.

[5]HASSAN Q F. Internet of Things A to Z[M]. New Jersey:IEEE Press,2018:29-31.

[6]SECTION W. IoT architecture for a sustainable tourism application in a smart city environment[J].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2017:1-9.

[7]JABBARPOUR M R,NABAEI A,ZARRABI H. Intelligent guardrails:an IoT application for vehicle traffic congestion reduction in smart city[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of Things. Chengdu,China:IEEE,2016:7-13.

[8]PINGGUI H,XIUQIANG C.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mpus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In -ternet of Things[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s & Intelligent System. IEEE Computer Society. Huai’an,China:IEEE,2017:86-89.

[9]FANG Z,WEI L,CHEN W,et al. A RFID-based kindergarten intelligence security system[C].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 -business Engineering. IEEE Computer Society.Hangzhou,China:IEEE,2012:321-326.

[10]KAMALRAJ R,JAYARAM P,MADHAN E S. Child safety and security system in school zone:using smart watch and RFI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19(18):2523-2529.

[11]贺志强,庄君明.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77-83.

[12]VERMA P,SOOD S K,KALRA S. Cloud -centric IoT based student healthcare monitoring

framework[J]. 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17,15:1-17.

[13]CHANG C H. Smart classroom roll caller system with IoT architecture [R]. Seco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novations in Bio-inspir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IEEE,2011:356-360.

[14]TIAN J,LI X,WAN D,et al. Design of intelligent laboratory based on IOT[M]. 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687-692.

[15]PANDEY J,KAZMI S I A,HAYAT M S,et al. A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library

systems using IoT [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com Technologies and Unmanned Systems(ICTUS).Dubai,United Arab Emirates:IEEE,2017:193-197.

[16]VEGA R A,LYON C,KIERCE J F,et al. Re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ataloging profession based on RFID[J].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s in Agriculture,2014,120:224-229.

[17]WEI Z. Education assessment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C].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Mind Brian and Education. Nanjing,China: 2008:377-380.

[18]CHAOUI H,BOURGEAU T,KIRCI P. Internet of Things:from real to virtual world[M]. London:Springer,2013:161-162.

[19]NJERU A M,OMAR M S,YI S. IoTs for capturing and mastering massive data online learning courses [C]. IEEE/AC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 Information Science. Wuhan,China:IEEE,2017:91-94.

[20]王雪娇,杨萍“. 小脚丫”逛感知博览园:物联网环境下小学生合作学习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

教育,2014(19):95-97.

[21]SEEHORN D,CAREYS,FUSCHETTOB,et al.“CSTA K-12 computer science standards:revised 2011[M]. New York: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2011.

[22]VERMA P,SOOD S K.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stud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amework [J].Behavio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8(2):102-119.

[23]MASCI I,VANNOZZI G,GETCHELL N,et al. Assessing hopping developmental level in

childhood using wearable inertial sensor devices[J]. Motor Control,2012(3):317-328.

[24]GRIMPAMPI E,MASCI I,PESCE C,et al.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al levels in overarm throwing using wearable inertial sensing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6(18):1759-1765.

[25]MARTIN-RUIZ M L,FERNANDEZ-ALLER C,PORTILLO E,et al. Developing a system for

processing health data of children using digitalized toys:ethical and privacy concern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aradigm[J].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18(24):1057-1076.

[26]RIDGERSN D,MCNARRY M A,MACKINTOSH K A.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using wearable activity trackers in youth:a systematic review[J]. JMIR Mhealth & Uhealth,2016(4):e129.

[27]IRVIN D W,CRUTCHFIELD S A GREENWOOD C R,et al. An automated approach to measuring child move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18,59(3):

890-901.

[28]MESSINGERD S,PRINCE E B,ZHENG M,et al. Continuous measurement of dynamic class-room social interac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9:1-8.

[29]DANIEL J R,SANTOS A J,PECEGUINA I,et al.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 of

preschool affiliative networks[J]. Social Networks,2013,35(1):25-30.

[30][34]GIOVANNA M,DONELL H. The Internet of Toys:practices,affordance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ldren’s smart play[M]. Britain:Palgrave Macmillan,2019:2-9.

[31]黄光扬.游戏化、动态化评价在教育过程及探索儿童心理发展潜能上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3,3(7):42-44.

[32]GRISHAM-BROWN J,HALLAM R,BROOKSHIRE R. Using authentic assessment to evidence children’s progress toward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6(34):45-51.

[33]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2005(16):38-41.

[35]MANCHESA,DUNCAN P,PLOWMAN L,et al. Three questions abou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hildren[J]. Tech Trends,2015,59(1):76-83.

[36]王树芳,莫雷,金花.任务难度和反馈学习对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24-30.

[37]郭力平,郝俊,朱文佳.拟社会互动在年幼儿童视频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4):882-888.

[38]范宇.物联网非接触式自动识别:RFID 与NFC 的技术辨析[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3(4):55-57.

[39]王小慧,戴思玮.5~6 岁幼儿同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3):22-29.

[40]刘晓东.论儿童是自然之子:兼论自然界对儿童的教育功能[J].教育导刊(下半月版),2005(9):31-33.


作者简介
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来源:《学前教育研究》杂志
指导:思齐、如一
主编:吉页
责编: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