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然而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发现家长对其他孩子的问题都了如指掌,而对孩子的性格特点、情绪特点,以及比较重要的个性品质,许多家长都“不大清楚”“没有注意”,并且沟通交流时,提到孩子性格问题的比例很小。但仅仅孩子各方面能力好还不能保证孩子的长远一生,性格才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范围,不亚于学习能力、专注力、意志力,所以说性格也决定着人的幸福感。那么什么是性格呢?

心理学所说的性格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性格有些区别,平日我们说的性格,一般指一个人的脾气,或急躁或柔顺。心理学所说的性格,含义比脾气更广一些,包括三个部分:情绪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具体包括个人的情绪稳定性如何,情绪强烈度如何,是否自卑,是否自信,与他人相处是否协调,能否适应环境,活泼还是沉闷,敏感还是木讷,攻击性强还是胆怯畏缩,喜欢支配还是喜欢顺从,喜欢沉静还是喜欢热闹,含蓄内向还是热情奔放等。

家长了解性格的含义,就不会把孩子的好性格当成缺点去纠正掉,比如孩子独立性强、有主见,家长却认为孩子不听话,很厌烦,总训导孩子唯言是听,而孩子照这种模式长大了,家长又往往要埋怨孩子没主见,没出息,追究起来还是家长自己教育的结果。可见性格培养是很重要的。对孩子的性格家长要重视三个问题。

01/教孩子自尊自信,克服自卑感

性格的核心是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意识包括自理、自尊、自信、自制、自强,反之自卑、自弃就是非良好的自我意识。人的言行、心态、情绪、能力都是与其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孩子若对自己没信心,就不能好好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老觉得别人都好运,自己处处倒霉,自怨自怜、抱怨不断;也从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很自卑,不敢竞争、不敢努力。

优化孩子的自我意识,要从培养自尊、自理、自信、自制开始,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比如有家长无意间的习惯性语气就可能贬低孩子,说“就这点出息”“真笨”,或者经常找出证明孩子“你不行”的证据,来证实自己说得对,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否定或暗示,可能真的会导致孩子习惯性的自卑,认为“我不行”;另一种家长则娇惯纵容,不要求孩子自我约束自我节制,凡事一概迁就,无原则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冲动、脆弱无能,缺乏自制;有的家长则忽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凡事总是不放心、不放手代替太多、保护太多,或者就是专制专断,不允许孩子有主见,不允许孩子提出异议,孩子缺乏自立能力,如何自立于社会?更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02/要优化孩子的情绪品质

优化情绪品质重点要注意两类情况,第一类孩子是“消极情绪稳定、内向、积压”,这类孩子情绪消极,而且持续很长时间,总是高兴不起来,加上内向,不愉快的情绪总是压在心里,如忧虑、悲伤、恐惧都不大表露,积压起来,又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持续到一定时间就可能总爆发;第二类孩子是情绪强度很极端,外向,情绪爆发起来难以控制。这两类情绪品质都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素,要么威胁到自我心理健康,要么威胁到他人,需要家长非常重视才行。

优化孩子的情绪品质要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培养。家庭心理环境方面家长要注意创造亲子之间的宽松气氛,教会孩子能正常表达情绪,不要形成积压的习惯;另外要在具体事件中教会孩子乐观开朗、自我调节,疏导转移不良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尤其需要良好的情绪管理应对,善待自己,宽厚他人,越是成就大事的人,越是需要有非凡的情绪管理能力,越是复杂困难的局面,越是需要情绪的镇定,开阔的心胸。

从心理学角度讲,充分的同伴交往极有利于优化孩子的情绪,如尊重、自尊、合作、分享、竞争、宽容、同情、理解,以及幽默、大度、开朗等积极情感情绪,都是在同伴共处中才能形成,所以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是优化孩子情绪的好方法。

03/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独立性的问题照理说是不难理解的,孩子终究要独立于社会,没有独立性如何能行?可在家庭教育实际中,从生活自理到见解独立,都容易被家长剥夺,或被家长当成缺点纠正,孩子的独立性很多时候表现为不顺从,思考问题与众不同,甚至还出点小乱子,这往往使家长或教师恼怒,教育起来很费力,不大被容忍,也容易处理过头,剥夺了孩子独立性发展,家长应特别注意。

性格问题是每个家长时时都会遇到的,只要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就不会觉得深不可测、难以把握。有的家长没有多少文化,而孩子的性格发展却非常好,原因在于这些家长重视要求孩子做人有骨气、乐观大方,不允许娇气,教育孩子不欺善、不怕恶,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性格培养”的名词,实际上就是性格培养。